楊尚武

亞洲“四小龍”從外貿加工型經濟中成功轉型,為東莞提供樣本意義,然而,它們曾經沉痛的代價或許成為東莞之殤的緣由。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曙光正在臨近,高端制造業競爭暗流涌動。而整體處于全球生產鏈低端的中國制造正面臨成本比較優勢削弱的困境,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前景未卜。這已經不是首次發出類似的質疑和思考,2012年上半年東莞市GDP增速墊底全省,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6.1%,再一次為東莞的嚴峻形勢鳴笛。
作為中國改革開發橋頭堡的廣東省,在過去的三十年里得益于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實現了經濟騰飛,造就了早期的中國經濟奇跡。
1978年9月15日,全國第一家對外來料加工廠——由原來的虎門太平竹器社改辦而成的東莞太平手袋廠正式開工開始,正是從那一刻起,在東莞經濟的騰飛中,東莞模式一度成為地方經濟發展膜拜的神話。
然而,事實正如那句諺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經濟下行背景下,沿海制造企業普遍經營困難,東莞等地代工業再一次面臨洗牌。
如果說2008年成為東莞模式的一道分水嶺,那場始料未及的全球經濟危機,讓東莞模式從神話的泡沫中回到現實問題中來,那么,2011年以來的全球經濟的蕭條則再一次重創了元氣大傷的東莞。
何為“東莞模式”
一種通俗的解釋是,由東莞提供土地,有可能是已建成的標準廠房,中國內地四川、湖南、河南等省提供廉價勞動力,外資提供資金、設備、技術和管理的要素組合模式。
在這一模式中,最大的特點有三:外科手術式植入的、外資主導的、外向型的。經濟學者發表署名文章將東莞模式總結為“三外模式”:外科手術式植入,系指整個制造體系是從外部直接加入到該地區的,而非該地區自己的肌體內自發生長的、與該地區本土的文化、經濟有血肉聯系的產業體;外資主導,產業投資需要由外資來投入,具體到東莞來說,臺資的聚集是其一大特點;外向型,是指其主要的部件等從外部進口,產品也主要是打外銷市場。
當年《人民日報》頭版曾以“東莞十年”為題,將東莞作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模式的一個典型,高度肯定東莞經濟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是一種因地制宜、敢于實事求是并富有想象力的決策。有評論說:東莞僅用2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100多年、亞洲“四小龍”40多年時間走完的農村工業化之路。
“東莞模式給中國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帶動了相當一批地方經濟的發展,比如蘇州、昆山等等,無一不是東莞模式的衍生。”有專家認為,東莞模式需要辯證看待,2008年的經濟危機和今年以來的經濟寒潮,再次證明這種對外部經濟環境嚴重依賴的外向型加工貿易經濟,在經濟局勢的調整或變化中,已經走到一個十字路口了。
轉型,轉型
勝華科技是集LCD、LCM和觸控屏生產于一體的臺灣制造廠商,也是蘋果iPhone觸摸屏的供應商。因為勞動力成本考慮,該公司已在越南北部北江省投資數億美元建廠,新建工廠為蘋果iPhone和iPad生產觸摸屏。越南的新工廠計劃招工近萬人,并已經于2011年投入生產。仁寶集團位于越南的新廠也正式投產。在東莞企業出走東南亞的同時,也有部分企業開始在內地重新選址遷師。江西、湖南與粵西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
轉型,是東莞在審時度勢中的內憂外患,又何嘗不是市場倒逼的被動選擇呢?當前東莞提得最多的轉型,不再是東莞城市管理者自上而下的一己命題,而是充盈民間的積極討論、爭辯和行動。
一篇《東莞,我憑什么選擇你》的網絡熱帖在風傳,呈現的是一位白領來自經濟現場的思考。這位已來莞13年的網友感嘆,過去的30年,這個城市成就了多少有形和無形的財富,換來各路企業和人才精英蜂擁而至,盛極一時。他說,2012年再回頭看經濟運行,該發生的真發生了,沒有發生的也沒有發生,東莞的外資經濟還在“水位之上”運行。不轉型,死是必然的;而轉型之“死”,則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成也東莞模式,敗也東莞模式。”任何一種模式都不可能長盛不衰。
一個全新的發展定位成為東莞的新坐標。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雙轉型,正在讓東莞重新找到感覺。用一句話說,便是東莞的經濟模式要從過去的物業租賃型經濟轉向創業經營型經濟,而這,來自產業的升級轉型。
路徑求解
盡管外界對于東莞政府對于轉型升級的啟動時機頗有非議,但各項政策已經在發揮成效。至少,東莞市政府的官員一直在強調。2011年,東莞被列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兩個試點城市之一,成為全國的示范區。
2009年4月16日,東莞出臺標志性政策《關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在原有產業結構調整“1+26”政策體系的基礎上,設立了“六個10億元”的專項資金助推企業產業結構轉型;搭建內銷平臺,與阿里巴巴合作在網上交易平臺設立“東莞制造”專區,資助超過3000家加工貿易企業開拓國內市場。
據政府提供的數據,通過借助各種內銷對接平臺積極拓寬企業外銷轉內銷的渠道,2010年全市外資企業國內銷售總額2054億元,同比增長33%。今年1至7月,全市外資企業國內銷售總額136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3%,占內外銷總額的33.1%,比去年年底提高2.2個百分點。
據悉,從2011年起,專門針對轉型的一項政府基金“科技東莞工程資金”提高到每年20億元,加大對加工貿易企業創建自有品牌的政策支持,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和創立品牌。
2011年東莞自主設計經營(ODM)外資企業比重達30.3%,ODM制造產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貿易出口超過60%。
不過,在專家學者看來,東莞未來的路如何走,還不是一個“轉型”就可以了結的,轉型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東莞環境自身已經凸顯了很多的問題,夾心層模式所衍生中的政商關系與市場環境同樣成為棘手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已經在左右企業的發展和企業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