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杰

IBM的轉型成功,在于從戰略咨詢到IT落地,以及后臺系統的合力支持。
“沒有向服務轉型,就沒有你所看到的IBM今天。”回首IBM十年服務轉型之路,IBM全球副總裁、中國開發中心總經理王陽感慨地說。
截至2011年,IBM服務業務收入已經占到全球總收入的將近60%,基本完成了從產品向服務的轉型。
成功轉型密碼
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或萬國商業機器公司的簡稱),1911年創立于美國,總公司在紐約州阿蒙克市,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目前在全球雇員擁有30多萬人,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公司創立時的主要業務是商用打字機,后轉為文字處理機,然后到計算機和有關服務。
101歲的IBM給人們的第一印象為兩種顏色:藍和黑。前者是因為這家公司的Logo和“藍色巨人”的稱呼,而后者則是那些身穿黑西裝、白襯衣,跟企業客戶打交道的市場人員。
IBM的每一次重大轉型都伴隨著收購,隨之而來的則是與自有研發體系的融合。在云計算時代,IBM更需要做到這一點。 “今天的云計算、移動技術、大數據,讓我們看到了新的趨勢。”王陽說。
IBM一直在變化。面對云計算、大數據,IBM對此的應對是:“IBM將在這個時代提供新的平臺和工具,教大家怎么自己做云計算平臺。”這將是IBM的又一次重要轉型。
在IBM內部,“云計算”并不是新概念。當2009年時任IBM CEO的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時,這個將感應器嵌入電網、鐵路等城市基礎設施以實現各種物體聯網的“物聯網”,就是云計算的一種運用。
從2007年開始,IBM先后收購了數據分析公司Cognos、OpenPages、Applix、Algorithmics,以及著名的數據分析軟件SPSS。
“IBM的收購策略是為了填補空隙。”王陽說。以知名的數據分析軟件SPSS為例,當時的這項交易價值大約為12億美元,起因是IBM內部也在使用SPSS,他們發現這一產品與IBM自己的產品整合得很好。不足的地方在于,這家公司在平臺、銷售、客戶群方面都不如IBM。如果SPSS加入IBM,很可能可以實現非常快的增長。
如果回頭看看IBM過去收購的歷史,會發現如今IBM軟件部門的五大產品線均來自收購。這是IBM在歷次轉型中的共同點。即便不能把IBM稱為最擅長整合的公司,它恐怕也是其中之一。
對于IBM而言,只有使新業務的未來方向也融合到IBM的研發體系中,才是公司能夠繼續被稱為“藍色巨人”的理由。
無論是對IT咨詢服務的價值還是對大數據、云計算趨勢的判斷,該公司都更有預見性,這也是IBM可以引以為豪的地方。但對IBM這樣一家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超過30萬名員工的公司來說,及時調整這架“精密機器”的步伐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1年年底,著名投資商人沃倫·巴菲特用107億美元收購了IBM的6400萬股股票,占5.5%的股份,成為IBM最大的個人股東。在與IBM現任CEO羅睿蘭(Virginia Rometty)交談時,他提了一個問題:你最擔心的是什么?“我害怕我們會錯過轉型。”在思考片刻之后,羅睿蘭說。
+-×÷形成合力
事實上,IBM服務業務不僅僅包括企業咨詢服務(即和普華永道咨詢合并后壯大的部門,簡稱GBS),還包括提供IT咨詢及IT架構實施的全球信息科技服務部(簡稱GTS),以及依賴于全球8個交付中心的全球業務流程服務部(簡稱GPS)。而從全球來看,后兩者的收入貢獻度甚至遠遠大于前者。
可以說,IBM的十年服務轉型中,GBS部門確實起到了引領作用。但是,IBM的真正轉型成功,關鍵在于從戰略咨詢到IT落地,以及后臺支持系統的合力轉型。三者相互協同,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最終促成了IBM由一個簡單的硬件公司,變身為真正的服務型企業。
直到今天,外界仍普遍認為:10年前對普華永道咨詢的收購,標志著IBM向服務轉型的起點。但事實上,IBM向服務轉型,遠遠早于這之前。不少老IBM人更習慣用服務轉型20年的說法。
1990年初,微軟(微博)、英特爾(微博)、康柏、戴爾(微博)等IT巨頭的競爭幾乎令IBM陷入絕境,在原IBM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郭士納的主導下,IBM拉開轉型序幕,而指向正是服務。
此后的IBM毫不猶豫地將包括磁盤驅動器、打印機和個人電腦業務等在內的低利潤的、商品化的部分逐漸剝離,并開始改變之前的分散狀態,進行組織縮減,力求組織架構更為簡化精簡。
與此同時,另一挑戰在于,IBM以往跟客戶的關系多數建立在企業的CIO層面,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業務部門領導加入到IT決策中來,IBM的關系覆蓋面顯然需要擴大。IBM需要提升整個團隊的行業知識以及咨詢能力、拓展團隊實踐業務咨詢的方法、經驗和技能,同時增強整個團隊以客戶為中心的專業服務水平,而且這個服務不僅僅是在咨詢部,而是需要整個公司的改變。
于是,便有了對普華永道咨詢部的合并。今天來看,這的確成為IBM服務轉型的里程碑。
變身軟件巨頭
在競爭對手面對金融危機紛紛束手無策的情況下,“藍色巨人”IBM的股價卻一路走高,目前的股價幾乎已達到了2009年低潮時的2倍。考慮到同期IBM的競爭對手在金融危機時的股價表現,IBM股價的“逆勢上漲”的確足夠令人興奮。
以前,IBM的主要業務是生產硬件,并出售大型主機。但現在,IBM雖仍然生產硬件與主機,但這塊業務所占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事實上,當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IBM逐漸被競爭對手在“PC革命”中追上并超過后,IBM便已經開始了向“服務型企業”的演變歷程。應該說,IBM在過去10多年中得以復蘇的最大原因在于遍布全球的IT服務,尤其是針對大型企業和政府客戶所提供的IT服務。
IBM近年來向軟件公司的轉變已經開始使公司及投資人獲益,其中公司財報的出色表現及股價的不斷上漲都使公司投資人收益頗多。
作為一家老牌硬件企業,IBM的軟件業務和其他科技巨頭相比處于一個什么位置呢?數據顯示,2011年IBM軟件業務總共為公司帶來250億美元營收。與此同時,老牌軟件企業甲骨文的2011年總營收為260億美元,其中有不少營收都來自軟件支持和更新授權文件等“服務類”業務;另一家科技企業惠普,2011年的軟件業務營收為320億美元。因此,目前IBM的軟件業務規模已經基本追上了惠普、甲骨文公司的業務規模。
IBM取得成功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公司擁有數目巨大的現金儲備,這些現金儲備可用于收購、購買專利及回購股票。就每股利潤增長率來看,IBM的全年增長仍有望達到10%左右。對于目前相對蕭條的全球整體經濟環境來說,IBM創造價值的方法是值得所有企業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