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這個中秋之夜,在上海8萬人體育場,一檔綜藝類電視欄目的總決賽賺足了人們的眼球:持續5個小時的“學員群星演唱會+冠軍爭奪戰”直播;12條廣告位以1080萬元的總價拍出,其中最高廣告價位是15秒116萬元,創造中國廣告單條價格之最;國慶檔電影《二次曝光》《銅雀臺》和《太極1》劇組像約好似地趕到上海站臺助威,范冰冰、蘇有朋、劉亦菲等混跡于影壇的“大咖”們此刻也要“抱節目大腿”,來宣傳一下影片;這場賽事的收視率達到了5. 234%,創下了新高,堪稱近年最為火爆的綜藝節目之一。到底是什么節目這么牛·這就是浙江衛視播出的《中國好聲音》。
燦星制作8000萬元豪賭
《中國好聲音》不但賺足了眼球,更賺足了鈔票!6000萬元冠名費;從最初的每15秒15萬元一直飆升到15秒116萬元的廣告費;學員演唱會的身價已經突破50萬元,媲美一線藝人;還有后期的彩鈴收入分成和巡演吸金,像“好聲音”梁博奪冠后,就收到80場演唱會的邀約。怪不得播出平臺浙江衛視僅僅兩周就收回全部播出成本,而制作方“燦星制作”更是賺得盆滿缽滿。到底為啥這么賺錢·其實,這都是源于4把轉椅上的好生意!
這4把轉椅,源于荷蘭一檔大型專業音樂真人秀節目《The Voice of Holla nd》,是4位音樂導師“盲選”時的座椅。而整個節目包含“導師盲選”、“導師抉擇”、“導師對戰”、“年度盛典”四大階段,在世界各地已經非常火爆。比如《荷蘭之聲》、《美國之聲》、《愛爾蘭之聲》,其中《荷蘭之聲》在荷蘭RT L 4電視臺播出,一經播出,便穩穩吸納300萬電視觀眾(占荷蘭總人口的18. 2%)。而星空傳媒旗下“燦星制作”接洽了《The Voice》的荷蘭版權方,由他們來制作完成中國版,并豪賭上8000萬元的版權費,不遺余力的推出最有商業價值的電視節目,在浙江衛視平臺播出。這種模式就是“制播分離”,而它就是這部賺錢機器的發動機,也成就了《中國好聲音》的傳奇。我們接下來就說說這80萬元轉椅的背后故事。
制播分離倒逼燦星制作做好生意
為什么“燦星制作”敢下這么大的本,連用的轉椅都奇貴無比·這是因為和傳統制播分離的“買節目”不同,《中國好聲音》選擇了制作方和電視臺共同投入、共擔風險、共享利潤的機制。以往所謂的制播分離,通常是制作單位完成一檔節目的創意、理念及制作,然后由電視臺花錢購買。所以,對于制作單位來說,收入是固定的,如果要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他們只能控制自身成本。而控制成本會影響節目的質量,這直接導致收視率不好;收視率不好,電視臺的廣告營收也受影響,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但這一次,“燦星制作”卻是直接參與浙江衛視的廣告分成,并且節目本身的衍生品或是線上歌曲的繼續銷售,或是歌手簽約、演唱會、唱片發售等獲利環節都會和“燦星制作”相關。但這種模式的風險很大,因為“燦星制作”承擔了所有的版權費,如果節目達不到規定的收視標準,他們還將單方面擔負廣告商的損失。這樣,不封頂的、巨大的利潤空間和沒有退路、破釜沉舟的形勢,無疑倒逼著“燦星制作”打造出最好的產品,不惜成本與投入。
再說,“燦星制作”雖然打造過響當當的《中國達人秀》、《武林大會》以及《華語音樂榜中榜》,但這次因為有了“對賭協議”,不敢小覷:它知道要把在節目做到了“極致”才能爆紅。觀眾們所看到的,除了來自中國樂壇頂級的導師、從英國空運的原版轉椅,現場伴奏由零點樂隊“中國第一貝斯手”王少東帶領的中國第一樂隊承擔,調音師則由2008年北京奧運會音響總工程師金少剛擔任?!盀榱诉_到最佳的音響效果,節目錄制現場共采用了4張調音臺,確保每一個樂器下面都有一路輸出線。32路音響最終匯成一個音頻文件,其工作量相當于每周制作2張音樂專輯。此外,節目還投入了500位專業人員,為了確保抓到每一個感人的細節,節目錄制期間,27臺攝像機同時工作,單獨收錄。每集不到90分鐘的節目,調用素材量達到10000多分鐘。其催生根源都是制播分離所帶來的壓力和動力。
當然,不止是節目錄制本身,《中國好聲音》還從制度上做出了創新:與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4位導師的合作也是亮點。以往請嘉賓過來很簡單,你來做幾場,跟你打報價,日算日清;而這次《中國好聲音》沒有單純的支付勞務報酬,而是把導師在這檔節目當中的參與和投入作為他們的投資。比如把所有學員的現場演唱制作成彩鈴,供給全國的手機用戶來下載。預估《中國好聲音》中,單個歌手能達到1000萬元人民幣的下載額。再比如,后期學員的演唱會會和導師利益掛鉤,等等。因此,才有了4位頂級導師在節目錄制中,對選手作出選擇,或糾結不已,或面面相覷,在轉身的剎那間,夾雜著驚訝、狂喜、納悶的表情;才有了導師們培養學員的不遺余力,那英給出了自己的專業樂隊,劉歡在凌晨1時結束錄音后,早上6點打電話給導演提建議……這都成了推動收視率一路走高的主要動力。
制播分離促成多場好生意
看來,制播分離是一盤大棋,也是電視產業今后發展盈利的大方向!不光是“燦星制作”的《中國好聲音》在走創新的道路,像我們看到的節目包括《波士堂》、《上班這點事》等均來自一個制作機構:上海唯眾影視傳播有限公司。類似的還有由上海英翼傳媒制作的《金星撞火星》、《股市天天向上》,北京李靜團隊制作的《超級訪問》,王利芬在央視做的《贏在中國》,光線傳媒的《中國娛樂報道》等,它們都有各自不同的吸金的方法。
比如《贏在中國》和《中國好聲音》就有異曲同工之處,它購買的是美國一檔很火的名叫《學徒》欄目的版權,并在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開播的一檔大型勵志創業電視欄。欄目的目標是在全球范圍內,尋找5名最具創業潛質的華人創業英雄,他們將獲得由軟銀賽富、IDG、今日資本等3家國際著名投資機構提供的1000萬元、700萬元、500萬元人民幣的創業資金,并組建5家新公司,同時由他們出任這5家新公司的CEO。
投資方和承辦方是央視風云,它擁有欄目的經營權、版權和開發權,而央視經濟頻道擁有首播權和播映權。央視風云給了《贏在中國》欄目總制片人王利芬極大的權限,她可以自主招聘、組合欄目制作相關的業務以及廣告經營,這為《贏在中國》欄目的運營做好了人力、物力和制度方面的準備?!囤A在中國》在王利芬的帶領下,實行了制播分離體制的嘗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比如它的廣告植入就發揮得淋漓盡致:節目在表現形式上,運用了電視表達的全部手段,包括專題片、談話節目、專題晚會、真人秀、綜合直播晚會……冠名商中國聯通、廣告商雅虎中國網以及中華英才網、蒙牛乳業、匯源果汁等媒介機構和企業除了購買廣告時間外,也都采取了形象植入、場景植入和對白植入等各種策略,把自己的品牌形象巧妙地融進了欄目當中。而這一切都來源于制播分離體制,它有效地配置了欄目資源、頻道資源,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最終結果是節目收視率始終位于央視經濟頻道同時段欄目之首,平均收視率達到0.2%,而在第一季購買廣告時段的企業在第二季欄目中都繼續跟進,并有新的企業進入,購買了全年的廣告時段,賺錢效應可謂突出。也正是《贏在中國》這檔欄目制播分離嘗試的成功,制片人王利芬離開了央視,創辦優米網。之后她專注“創業職場節目”的制作,并打造了一個資本、創業、職場的互動平臺,節目不僅在網絡電視上播出,還在教育頻道衛視播出,實現制播分離。
如果說王利芬的《贏在中國》是電視制播分離結出的果實,那么制作婦孺皆知的《超級訪問》的東方風行的CEO李靜則是制播分離吃螃蟹的第一人。李靜原本是央視主持人,1999年辭去工作,創辦當時為數不多的大型娛樂脫口秀欄目《超級訪問》。而這時正趕上制播分離的好時機:由于當時體制限制,電視臺的創新能力較低,而獨立的制作公司卻懂得積極發掘市場,制作能力令電視臺無法忽視。比如,歡樂傳媒學習臺灣綜藝節目的模式,做出了大受歡迎的《歡樂總動員》;光線的王長田則堅持把《中國娛樂報道》的樣片做出來,在當年的北京國際電視節目交易會上一舉成功,首批簽約20家地方電視臺。當年年底,《中國娛樂報道》覆蓋全國80多家電視臺,原來虧損的光線隔年實現盈利1000多萬元。
在這樣的環境下,到2005年、2006年的時候,李靜一周要錄制超過4檔節目,她一邊帶領團隊不停做創意、做策劃,一邊勤奮地在博客上與網友互動,打聽網友關注的熱點和各種建議。與此同時,她還廣泛地與旅游衛視、安徽衛視等電視臺展開深度合作。她的節目發行到全國近200家電視臺,收視人群在6億人次以上,并打造了《超級訪問》、《美麗俏佳人》、《非常靜距離》、《娛樂麻辣燙》等一系列名牌電視節目。正因制播分離,讓李靜名利雙收。
看來,《中國好聲音》的轉椅是好生意!電視制播分離更是未來的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