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妮
聯合國人口基金宣布,2011年10月31日,地球迎來她的第70億位人類居民。
這一天是西方傳統的萬圣節,選擇這個日子,并非精確預計第70億位公民的生日,而是借這個極具象征意義的時刻,再次向人們警示一個嚴峻的問題一一人口過剩。
早在1789年,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就在其代表作《人口論》中提出:人口呈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呈代數基數增長,糧食增長不能與人口的增長潛力同步,從長遠來看,人口數量與供養能力之間必然出現巨大裂痕,導致饑荒以及爭奪資源的戰爭。
近300年來,這一可怕的預言并沒有真正實現,但近年來隨著糧食價格高漲、能源短缺、全球變暖、生物滅絕等關鍵詞充斥著這個世界,科學家們再次將目光投向一個終極命題——地球到底能承載多少人?
人口過剩真實的威脅
想像一下:時間流逝的每一分鐘,地球上平均250個新生兒呱呱墜地。
聯合國的世界人口報告估計,人口增長可能在2050年達到峰值90億。甚至有預測數字認為,屆時人口將突破110億。
日益增長的人口負擔,是否最終會導致大災難的降臨和不可扭轉的環境破壞——比如氣候變暖,野生動植物大規模滅絕?
倫敦大學學院生物系教授斯蒂夫·瓊斯研究認為,相較于其他的動物群體,人類的繁衍規模比正常情況擴大了一萬倍,“如果沒有農業,人類到現在的人口數量或許剛超過50萬”。
一些生態學家提出,農業的發展使人類陷入兩難境地——農業是人類繁衍和繁榮的助推器,也是地球上大部分生態問題的根源。
“農業意味著砍伐森林,意味著肥料中的氮滲進土壤,農業用水占據了人類總用水量的85%。我們實際上在蠶食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科學美國人》專欄作家杰弗瑞·薩科斯說。
印度作家拉尼亞尼·莫漢蒂撰文稱,商業化的世界傾向于將人口視為“紅利”,以致人口過剩的問題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莫漢蒂寫道,“我們不僅僅是手機和信用卡的消費者,同樣也是食物和水的消費者。”
想想生一個孩子的環境影響
就在10月31日來臨之際,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居民詹尼·比蒙巴特正忙著給社區分發萬圣節的禮物——不是糖果,而是避孕套。
比蒙巴特是美國環保組織“生物多樣性中心”的志愿者,她和1200多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將10萬個避孕套散發于美國50個州的酒吧、商店、大學等公共場所。
“地球上動物和植物的滅絕比率正在不斷上漲,而越來越多的人類消耗了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資源。”發起這項活動的“生物多樣性中心”稱。比蒙巴特認同這一理念,因而加入活動,提醒地球人口達到70億的關鍵時刻。“我想讓那些家庭想一想生下一個孩子造成的環境影響。”
倫敦大學學院名譽教授、研究計劃生育與生殖健康的約翰·吉爾伯德的警告更加直接:“或者我們通過溫和的、人性的計劃生育方式來降低人口,或者,大自然會通過各種殘忍的方式來除掉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比如饑荒和疾病。”
因此,在聯合國為70億人口而推動的“七十億行動”中,“婦女教育”被放到了與“環境可持續性”同等重要的地位。
“個體的女性生育率的小小改變,經過各國的努力和時間的積累,將給世界帶來大的改變。”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執行總裁巴巴通德·奧索蒂梅因在9月的一次會議上說。
富國“余糧”
難飽窮人肚
“第70億位公民將降生在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這個世界有足夠多的食物,卻仍有無數人忍饑挨餓。這個世界很多人生活奢侈,卻仍有無數人陷入赤貧。”9月初,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談到全球人口達70億時說。
數據顯示,2005年,世界上最富有的1/5人群占據了全球個人消費總量的76.6%,最窮困的1/5人口僅占消費總量的1.5%。這一矛盾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最為顯著,這里有8億人口,靠著平均每公頃土地一噸的糧食產量來維持生計。
“我們種出的食物足夠喂飽世界,幾十年來都是如此,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很多人無法獲得這些食物。”美國密歇根大學生態學家凱瑟琳·巴德格雷言之鑿鑿。
消費模式也是一個問題。世界自然基金會曾發布報告稱:“如果地球上所有人維持目前歐洲人的消費模式,我們所耗費的資源將超過地球供養能力的三倍。”
由于各國貧富不均的現狀,富國的“余糧”很難轉化為窮困人口的“有效供給”。貿易的開放性使得一些國家放棄了糧食自主轉而依賴進口,從而增添了糧食安全的風險。
峰值100億后
或將回落?
地球到底能夠承載多少人口?據科學家測算,地球最多只能養活100億-150億居民,若繼續不受控制地增長,地球將不堪重負,人類將遭遇毀滅性災難。
據聯合國估計,世界人口將在本世紀中葉達到峰值100億,然后隨著高生育率國家的經濟發展成熟,人口將逐漸回落。
這一統計似乎驗證了199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的“發展即自由”理論:即投入資金改善貧窮人口的經濟狀況,幫助經濟欠發達國家實現發展,當人們生活水平改善,變得更加智慧,他們將花費更多時間學習和思考,而非尋找食物和水,并將自動地少生孩子,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