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有三分之二已損失殆盡,盜墓使得這座“東方金字塔”傷痕累累,外人形容其為“邙山之上,十墓九空”。
嚴重的污染讓被贊為“擁有東方兩河文明”的伊河面目全非,受不明原因的水污染,河上50多萬條魚突然死亡,還引發群眾的“搶魚大戰”。
洛、澗二河承載著洛陽最輝煌的記憶,但現今,其河流的眾多支流都已斷流消失,二河的交界處甚至還被染成了血紅色。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唐人王建的詩告訴現代人,當時的邙山已是“寸土寸金”。然而,這些生前顯貴的逝者,現今無一能享身后安寧——盜墓破壞早已讓他們的千秋之地傷痕累累,資料顯示: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近三分之二的古墓冢封土已損失殆盡。
伊、洛、瀍、澗四條河流,是洛陽古城著名的四條母親河,據說當年周公之所以選這里營建洛邑,原因之一就是相中了這四水環流、濱水而居的環境優勢。但時至今日,這四條河流都遭到嚴重污染,只留下一段段傳說在流域盛行……
生于蘇杭,葬于北邙
“東方金字塔”邙山的覆滅之路
從鄭州到洛陽,一過鞏義,兩邊都是壁立如城墻的土山,一層層地似乎要把洛陽護衛起來——這就是邙山,時光倒退到古代,它縱橫交錯的山脈就是兵馬難以逾越的險隘,虎牢關(今滎陽境內)是由東向西通往洛陽的唯一古道。
在千年時光中,由于邙山北帶黃河,南望伊闕,在古洛陽人的眼里,是絕好的風水寶地。南北16公里、東西30公里、面積約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山,地勢高,視野開闊,土層深厚密實,最適于挖掘墓穴。千年累積,邙山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陵墓分布之密集,數量之眾多,延續年代之長久,堪稱中國之最。 古人云“生居蘇杭,死葬北邙”,而實際上,早在蘇杭成為魚米之鄉之前,邙山就已經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
關于邙山古墓之多,有很多夸張的說法。如白居易有詩道:“洛陽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陵墓的另一個代名詞是“文物”。邙山曾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如洛陽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東漢石辟邪,就出土于邙山劉秀墓附近,而另據考證,僅墓志一項,邙山上就出土6000余方之多。2008年6月,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曾在此發現了一座大型墓室,并在此發現迄今中原地區出土的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墓志蓋的撰文者是《資治通鑒》總編纂司馬光,而墓的主人是北宋一代名相,洛陽人富弼……
不過,時至今日,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近2/3的古墓冢封土已損失殆盡,僅有339座尚存留有墓冢。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研究室主任嚴輝說,歷史上,邙山陵墓群所遭受的破壞主要來自戰火和有組織、大規模的盜掘。同時,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的洛陽,自然也就免不了歷史上大小軍閥對于地下寶藏的垂涎,有組織或私人的盜墓也使得邙山陵墓群這座“東方金字塔”傷痕累累。“邙山之上,十墓九空”是洛陽人對北邙盜墓之盛的形象描述。
更讓人們心疼的事情,發生在20世紀初,當時,邙山盜墓已呈現高度的專業化、集團化。其間,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新中國成立后,盜墓雖然曾一度得到遏制。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邙山盜墓又死灰復燃。有公開報道顯示,很多當地村民對于時常有陌生人出入村落都見怪不怪:“他們是盜墓賊。”
大量有關邙山陵墓群被盜的新聞消息不斷見諸報端:2008年8月,孟津縣公安部門打掉一個盜掘邙山陵墓群古墓葬的9人犯罪團伙;2010年5月,三國名將曹休之墓被披露發現于此,但這座“貴族墓”中,連地磚都被盜墓賊盜走;2011年1月,一群盜墓者在洛陽宜陽縣盜墓時,墓坑發生坍塌,3人當場斃命于古墓穴……破壞墓穴的不僅僅是盜墓賊,還有當地人,甚至那些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冢,其中一些已經變成了現代平民墓,因為有當地人十分愿意將逝者葬在“風水好”的皇族陵內“蹭風水”……
受傷的伊河與瀍河
洛陽人回不去的夢
伊、瀍、洛、澗四條河流,是洛陽古城著名的四條母親河,據說當年周公之所以選這里營建洛邑,原因之一就是相中了這四水環流、濱水而居的環境優勢。
但時至今日,這四條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污染。如那條被西方歷史學家贊為“擁有東方兩河文明”的伊河,早在2000年初,就被推上了批判的風口浪尖。
伊河的源頭是熊耳山南麓的鸞川,這是一條在《山海經》記載中,因為一種似鳳凰的鸞鳥棲息而得名的美麗河流,它流經嵩縣、伊川等地后,穿伊闕而入洛陽,最后在偃師匯入洛水。全長368公里,流域面積6100多平方公里。而我國著名的龍門石窟就在伊河兩岸——但在現代人眼中,傳說已遠去,剩下的只有污染。有報道稱,在嵩縣舊縣鎮境內的伊河河段兩側有很多金礦,有的金礦把廢棄的礦渣堆積在河道里,還有一些金礦提煉黃金的工序就在伊河邊進行,廢水直接排進了伊河。因為開發金礦,山上的林木被毀,大片的山體被開挖;而不久前,伊河邊上的某魚塘因為受到不明原因的水污染,50多萬條魚翻塘死亡,還引起過附近群眾的“搶魚大戰”。
再如瀍河。它發源于洛陽市孟津縣橫水鎮東面的寒亮村,全長35公里,途經會瀍溝、馬屯、班溝、九泉等地后匯入洛河。瀍河雖不長,但歷史悠久:瀍河的年齡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河兩岸的古人類生活遺跡被考古學者屢屢發現,比如在瀍河源頭寒亮村西面,就曾發現過一片遠古綠洲,古稱“梓澤”,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近年來,瀍河時常出現季節性干涸,輝煌的歷史早已成為過去——史料記載,瀍河歷史上水量較大,清澈見底,水生物豐富,“瀍河紅魚”樣美味鮮,聞名遐邇。上世紀50年代,瀍河下游河段仍在通航。因為氣候變異、人為影響,瀍河在20世紀70年代后經常斷流。有洛陽網友在網上感嘆:“小時候,夏天中午不睡覺,常從呂祖庵北側的一條百十個土臺階的羊腸小道下到溝底,去瀍河玩水,還因為遲到被老師批評……想起來,這就象昨天的事一樣,真好!只可惜這一輩子再也見不到天人合一的田園景象嘍,工業發展了,人口增加了,污染加重了,夢里的瀍河也就消失了……”
洛澗之殤
被遺忘的“王祥臥冰”、“谷洛斗”……
相比伊河與瀍河的夢碎,人們對于澗河與洛河所遭受的暴行,更是充滿憤慨。
文史學者鄭貞富說,澗河流域,曾是唐朝建立之初重要戰役洛陽虎牢之戰的古戰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領大將羅士信于澗河之上大破王世充部隊,才順利攻入洛陽,一舉掃清了中原之敵。
而今,昔日的輝煌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遠去,只有澗河一池臭水流淌。就在2011年即將結束時,發生在洛河與澗河交界處的一場嚴重污染,更是震驚了全國:澗河水被染成了與小說中“地獄”的“血池”一樣的血紅色,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顯得異常刺目。
當所有人都譴責這場污染時,似乎人們已經忘了這兩條河流曾擁有的輝煌,忘了那在岸邊發掘出的孕育了千年文明的東周王城遺址,也忘了那《國語?周語》中記載的著名治水故事“谷洛斗”……
沿著歷史的足跡尋訪,筆者企圖見到好的一面,但現實依舊讓人失望:在310國道澗河大橋下,筆者見到了傳說中的“谷水”(澗河上游的古稱),還見到了傳說中的王祥河——王祥河發源于孫旗屯鄉,綿延數公里,最后匯入澗河,古代“二十四孝”之首王祥“臥冰求鯉”的傳說就是從此發源。但現在,王祥河河道內布滿清草和垃圾。據村民們講,過去王祥河的水很大,1984年河水泛濫,房梁、家具都順水而下,但20世紀90年代后,河水就斷流消失了……
筆者見到最讓人心痛的一幕,發生在紅山鄉。傳說中,大富翁石崇曾在此建造過一座美麗的金谷園,并邀請洛陽文人組成“金谷二十四友”,大家經常在金谷園吟詩、游玩。可惜的是,污染嚴重、腥臭難聞的澗河大煞風景,影響了筆者聽故事的心情——在衡山路澗河橋下,大堆大堆的煤渣堵塞了半個河道。在另一半河道上勉強流淌的河水顏色發暗、微微發臭。附近居民說,一旦下大雨,這些煤渣就會流入澗河,這一段的河水就成了“煤渣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