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梁北魏以淮水、大別山、秦嶺為界,進行了長達20年的鏖戰。而白云寨則是這20年中的主角,因為誰奪占了它,就標志著取得了勝利.
正當王仙芝與黃巢的部隊橫掃中原,大唐帝國搖搖欲墜之時,白云寨內卻發生了一件事讓唐帝國的歷史又繼續向前推進半個世紀。
闖王李自成轉戰孝感,曾五攻白云寨不克,而太平天國期間,太平軍七戰孝感,孝感清軍死守白云寨,終于在湘軍里應外合下擊敗太平軍,據說那一天,白云寨被血染成了“紅云寨”。
司馬相如在《子虛賦》里,曾提到過一個神秘的地方“云夢澤”,那里地域廣大,物產富饒,景色壯美。而據后世史家考證,傳說中的云夢澤其實就是湖北省一個極具個性的城市——孝感。很多年前,孝感就屬于云夢澤的核心區域;很多年后,孝感又因為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愛情圣殿。
而這座城市在中國戰爭史上留名,卻是因為一座屹立在長江以北、漢水以東的古寨——白云寨。據孝感市志記載,它誕生于南北朝戰爭時期,為梁國邵陵王蕭綸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從南梁北魏長達20年的鏖戰,到唐末“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造反首領黃巢、王仙芝,再到明末李自成率大順軍“五攻白云寨”、太平天國“七戰孝感城”,無數英雄、小人、政客、將軍,都圍繞著這座古寨,書寫下一段段寒燈挑劍,喋血古寨的悲壯歷史……
雙峰山中白云寨
懸崖峭壁上的天險
提到白云寨,首先須要從大別山南麓的余脈雙峰山說起。
雙峰山被稱為“孝感第一峰”,主峰是兩座海拔873.7米的對峙山峰,四周遍布著21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峰群。由于“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神話在這里流傳千年,所以山民們一直傳說這些山峰是由七仙女的靈魂仙化而成。更有詩人在此寫出“河流如束帶,田舍若棋盤”,“峻嶺橫屏曉霧開”的奇妙詩句。
白云寨就位于這群峰之中。現今,白云寨遺址依舊覆蓋三個山頭,面積達250公頃,它東面靠山,南面朝水,四周陡壁懸崖,唯有一條小路直通山上,寨內松柏蒼翠,林木郁郁蔥蔥,又有白龍、青龍兩潭深不見底的泉水,正可謂易守難攻,如此地形注定了它必然成為兵戎之地。
白云寨第一次走上戰爭舞臺,是公元502年的南北朝時期:《湖北通志》記載,當時蕭衍統治下的梁朝多次與北魏發生戰爭,雙方以淮水、大別山、秦嶺為界,戰場主要集中在襄樊、鐘離、義陽三郡。而此時白云寨為義陽郡屬地,梁朝的邵陵王蕭綸被委以重任,領兵駐扎白云寨,此地遂成為梁朝重要的軍需要塞。
此后,南梁與北魏圍繞白云寨展開了長達20年的戰爭,其間白云寨多次易手:公元503年三月起,魏帝元恪派鎮南將軍元英率軍大舉進攻義陽,魏軍先后攻占義陽、樊城,大敗南梁寧朔將軍馬仙埤,白云寨在援兵未奏效、守城力竭的情況下,開城降魏,北魏勢力第一次由黃河兩岸延伸到長江北岸;公元507年的春天,魏軍10萬大舉攻梁,不料卻不習水戰,遭到大敗,損失高達25萬余人,隨后,義陽守將司馬彭珍叛魏,并引梁軍重新奪占白云寨;但僅僅過了數月,北魏大將軍元英又卷土重來,率步騎兵3萬人,在尚書邢巒支援下征討叛將,復占義陽與白云寨……
不過,隨著南朝經濟衰弱、逐漸進入一個“人人厭苦,家家思亂”的時期,社會矛盾空前激烈,士兵戰斗力越來越差,再加上梁武帝蕭衍一直醉心佛事,曾經三次“舍身”進寺院為“寺奴”,大臣們還得公私一齊湊錢財為他“贖身”——其實就是蕭衍為佛寺變相斂財。
于是,白云寨被歷史的喧囂嘈雜暫時湮沒了,只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千古一句,記錄下這段亂世中的荒謬。
逝去的“黃金甲”
黃巢與王仙芝在白云寨的千古恩怨
白云寨再次復蘇,是在公元873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這一年,大唐天下沒有一絲平靜。
當年7月,唐懿宗駕崩,僖宗繼位。接下來關東大旱,赤地千里,餓殍盈野,百姓流離失所。
此時,身在曹州(今山東菏澤)的一個謀反者黃巢,在旱災中嗅到了帝國垂危的信號,并開始了他的行動。這個屢舉進士不第的私鹽販子在詩歌《詠菊》中,暗示自己將率領穿著黃金甲的戰士,攻破唐帝國的心臟長安。隨后他等到了機會:濮州(今河南范縣)私鹽販子王仙芝反了,于是黃巢也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黃恩鄴等8人一起起兵,響應王仙芝。
盡管唐僖宗調集河南諸藩鎮大批軍隊,令平盧節度使宋威為帥攻打起義軍,但義軍聰明地避實就虛,10天不到就接連攻下8座縣城,隨后又猛攻汝州城,全殲官軍,斬殺多員大將。消息傳到東都洛陽,唐帝國朝野震驚,百官出逃,唐僖宗甚至嚇得在長安取消了重陽內宴,并下詔赦免王仙芝之罪。
只用了半年時間,義軍迅速發展到30萬人。隨后如風卷殘云般橫掃了淮南、湖北,攻陷了郢、夏等地。而在進駐安州(孝感唐代名稱)后,黃巢便看中了白云寨這座天險之地,選擇將這里設置為大本營。
這一選擇,注定將白云寨記入歷史,因為正當大唐這個曾經異常強大的帝國眼見就要消亡時,白云寨內卻發生了一件震驚世人的爭吵,繼而讓唐帝國的歷史又多向前繼續了近半個世紀。
一切源于蘄州刺史裴倔無意中上演的離間計:當時,投降義軍的裴倔為拍馬屁,為王仙芝上表求官,唐僖宗遂封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受到誘惑的王仙芝便因此想到接受“招安”。黃巢得知此事后,在白云寨內設宴,痛罵王仙芝,甚至怒扔酒盞砸傷了王仙芝的頭。王仙芝畏眾怒不得已拒絕了降唐,但也自此起,他與黃巢也宣告聯盟的崩潰——義軍從此分為兩支,老死不相往來。
義軍最后的結局也是一個悲劇: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被唐軍大將曾元裕包圍,經過激戰,義軍5萬余人全軍覆沒,王仙芝戰死。而黃巢面臨官軍猛攻,知白云寨已不可守,便率軍撤退,另謀出路,起義的第一輪高潮就這樣過去了……
李自成浴血天險
太平天國的血戰與“金鏢黃天霸”傳奇
黃巢起義硝煙散盡,但白云寨卻在這次戰爭中,得到了一次極大的擴充,戰略意義也因此更加重要。
史料記載,當時的白云寨分為內寨和外寨,內寨有兵營,可盤踞至少2萬兵馬,其內還設有聚義廳、擂鼓礅和生活區。外寨設有二道門、哨所、藏兵洞及城墻崗哨,校場、戰道等完善的設施。至今,考古學家還在遺址上發現了殘缺不齊的兵營遺址4000余間,經推斷,很有可能就是在黃巢起義中建立起來的。
或許正因為有前人之鑒,白云寨才會又被另一位造反首領看中,并多次企圖將它據為己有——闖王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后,轉戰孝感,令大將白旺先后5次對占據白云寨的官軍進行圍攻,但官軍死守天險,大順軍死傷慘重,不得已放棄進攻。
李自成之亂隨著九宮山的刺殺行動而泯滅在歷史中,他顛覆了一個王朝,卻沒有顛覆白云寨,相反,白云寨在百年之后,很快又扮演起了庇護者的角色。
這場反亂發生在清朝,主角是一個叫做洪秀全的人,以及他率領的太平軍:在1853年至1867年間,太平天國將領陳德才、賴文光等人聯合稔軍,曾先后七次攻打攻占孝感城,尤其在1862年8月25日,太平軍與稔軍在小河溪會合,29日攻占孝感縣城,殺死知縣韓體震,焚毀城市,讓這座多災多難的城市幾近消失。于是,清廷在壓力下被迫將許多農民遷入白云寨,以避戰事。
這一駐便是3年,其間,太平軍也多次攻打白云寨,守備清軍拼死抵抗,終于等來了援兵——曾國藩的湘軍。此時,雖然清廷屢敗,連大將僧格林沁也全軍覆沒,但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等統帥卻布下了“畫河圈地”的謀略,內外夾攻,一舉擊潰了孝感太平軍,收復白云寨,不過,他們成功的那一天,白云寨內也被血染成了“紅云寨”……
自此之后,白云寨再也沒有發生過史實的戰爭,但白云寨也并沒有寂寞——由于它的千古烽煙,它還常以戰場的身份出現在小說與電影之上,如那部著名的電影《金鏢黃天霸》,故事背景中,黃天霸正是屠殺了寨主盧九兄弟——也是自己的兩位兄長之后,才染紅了自己的頂戴,受到康熙皇帝的詔見和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