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水

美國人的教育方式,曾令很多經歷過傳統中國教育的中國家長羨慕不已。但美國人對孩子的某些鼓勵,也會令中國人感到匪夷所思。當中國人在探討動畫片《海綿寶寶》是否真的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令其養成幻想聯翩、注意力不集中等壞習慣時,美國人其實正在鼓勵這種“另類”的教育方式,比如他們鼓勵孩子“雙性化”,鼓勵孩子幻想,甚至鼓勵孩子“一心二用”。
鼓勵“不男不女”
此處“不男不女”的概念,并非單純指不倫不類的中性化裝扮,而是指一種不過于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雙性化教育”。
美國人早在孩子幼兒期便開始鼓勵孩子“不男不女”。這種“雙性化教育”的設計者認為,教育孩子時,絕對的性別定型(即男孩只培養其粗獷、剛強等男性氣質,女孩只培養其溫柔、細致等女性氣質),只會限制孩子智力、個性的全面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2000余名少年兒童做過調查,結果發現,過于男性化的男孩和過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均較為片面,智商、情商均較低。具體表現為:學習成績較差(特別是偏科嚴重),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遇到問題時要么少了主見要么固執己見,同時也難以自如地應付環境變化。相反,那些兼有溫柔、細致等氣質的男孩,以及兼有剛強、勇敢等氣質的女孩,都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全面,文、理等科的成績均較好,容易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愛。成人后兼有“兩性之長”的男女,也同樣更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
傳統的“單性化教育”的缺點正是絕對化。“單性化教育”的最大受害者還是女孩,東西方社會都不例外。許多女孩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到成人社會的固有“設置”,最終養成自卑自賤、謹小慎微等某些似乎理所當然屬于女性的性格缺陷。受“單性化教育”影響的男孩,也可能變得剛愎自用、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
對如何開展“雙性化教育”,美國專家提出如下建議:1. 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2. 在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時,應順其自然,不要威逼強迫;3. 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也要有“分寸”,切忌過頭;4. 注意增加男孩女孩間的接觸機會;5. 不宜區分過細。不少性格或行為的特征,包括獨立自主、富有責任心、無私善良等,其實應是男女兩性都須具備的,因此不宜被視為某個性別專有。
鼓勵講“屁笑話”
許多美國家長在嬰兒剛剛出生6周時,便開始了他們獨特的“早期幽默感訓練”。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家長抱著孩子故意做“下墜”動作時,一些孩子會在體味到身體下落的特別感覺的同時,無師自通地意識到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鬧著玩,于是臉上會漾起笑容。
這類游戲在中國也有不少家長喜歡跟孩子玩,比如“捉迷藏”,將一塊手帕遮住自己的臉,然后猛地抽走;“敲擊”游戲,用湯勺敲擊碗碟,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聲響,再突然故意將湯勺敲擊在自己的頭上或小孩的頭上等。
1周歲左右的孩子對他人的臉部表情已十分敏感,一個鬼臉便能逗得他破涕為笑;2周歲的幼兒已能從身體或物品的不和諧中發現幽默,比如會分辨襪子不應套在手上;3周歲幼兒的智力已發展到能認識到概念不和諧中潛藏的幽默感,比如當爸爸故意手拎媽媽小巧的女式皮包時,孩子見了便大笑不止;4周歲左右的幼兒特別喜歡“扮演”;待孩子長到5~6周歲時,便可能開始對語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學繞口令能使他們感到興致盎然;7周歲的孩子大多已上學,他們往往喜歡講一些“屁笑話”,尤其是那些淘氣的男孩,往往會通過笑話或惡作劇來平衡自己的心態……
所以給孩子講講“屁笑話”,并不一定就是粗俗,反而值得鼓勵。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此時大人們能正確引導,讓孩子們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當然是明智之舉。
一項美國專家的專題研究結果表明,幽默感還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開朗活潑,更討老師喜歡,人際關系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和痛苦,日子過得更快活;也可促進智商的發育和提高,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較聰明,也能比較輕松地完成學業。
此外,人的幽默感大約有三成是天生的,其余七成均需后天培養。
鼓勵“不著邊際”
美國人普遍認為,一些帶有荒唐色彩的幻想,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自然表現,而且對孩子的人格成長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他們絕對鼓勵孩子幻想,而不會給些條條框框加以限制。
一些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幻想對幼兒的人格成長有如下好處:幫助培養想象力;豐富情感體驗;增強交際能力;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心理平衡;增添親情和友情。
不過美國人又強調,家長和教師對孩子的幻想,從內容到方式上都要有合理的、科學的引導。其中包括:一旦發現孩子的幻想過于荒誕不經,可幫助其分析不合理性,誘導孩子步入更為健康的幻想世界;幫助孩子了解幻想世界與現實生活的確有著巨大區別;制止孩子借幻想而撒謊;教育孩子不能過度沉湎于幻想而難以自拔,甚至想入非非等等。
此外,成人們應該為孩子提供優秀童話和故事書,引導他們的幻想方向。讀完這些書,家長最好還能鼓勵孩子去增添人物和情節,并由此創造出一個更為引人入勝的幻想世界。
鼓勵“一心二用”
很多中國家長都會諄諄告誡孩子:“切莫一心二用。”從普遍意義上講,這有道理。但美國人認為,在某些場合,此說仍可能失之偏頗。
美國行為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最近合作研究的一項專題證實:兒童可以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2~3種事情上,即便是剛剛學步的1歲嬰兒,也可一邊聽從家長指點,一邊邁出蹣跚步伐。教孩子們合理分配注意力,可令他們更快融入成人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集中一樣,需要后天培養,嬰幼兒時期對其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尤為關鍵。
美國專家建議,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應由淺入深地進行“一心二用”的訓練。如:l周歲前后的嬰兒可學習一邊聽音樂一邊學說話;2~3周歲的幼兒可學習一邊唱歌一邊踏步……隨其智力和體力水平的提高,訓練的內容可繼續擴大,難度也可漸漸提高。研究表明,凡能輕松完成“一心二用”訓練的孩子,當反過來需要注意力集中時,往往堅持的時間較長。此外,這些孩子的大腦反應較快,身體各部位動作較協調,記憶力較強,也更富創造性。
不過,在讓孩子學會“一心二用”的同時,家長必須明白:并非所有活動或工作都可以同時進行或同時操作,條件是同時關注的兩件事中至少有一件是孩子較熟悉又較簡單的,是不需要花費太多注意力的。
(摘自《優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