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車禍后,受害者往往想到的是保護好車禍現場,固定證據,以便于索賠。江蘇省宜興市一位女工正是出于這一想法,卻無辜送了性命。原本因摩托車輕微小碰擦只受了輕微傷的她,在保護現場固定證據時又接連遭到了兩輛轎車撞擊,當場殞命,小碰擦演變成了一場重大交通事故。
小碰擦后守在現場,女工遭兩車撞擊當場死亡
2009年12月19日,家住江蘇省宜興市的李某下班后,騎電動自行車回家。當她由西向東行駛到某路口準備向左轉彎時,與同向行駛的一輛二輪摩托車發生了碰擦,兩人都倒在了機動車道上。
而后,摩托車駕駛員張某起身撥打110報警,并查看李某的傷情,李某受傷很微輕,張某提出先帶她到路邊,離開事故現場,但李某卻堅持呆在機動車車道上以保留證據,并且堅持要在事故現場與張某商談賠償事宜。
就在李某蹲在事故現場與張某交涉時,一輛別克轎車一下撞上電動自行車,接著撞到李某,把她撞出10多米遠,緊接著一輛桑塔納轎車再次撞到了那輛電動自行車,最后電動自行車壓在了李某身上。當救援車趕到事故現場時,李某已身亡。
誰該承擔賠償責任?三車主相互推諉
李某的家人在交管部門的協助下,與摩托車車主張某、別克車車主蘇某、桑塔納車車主金某商談賠償問題,然而,張、蘇、金三人相互指責,互相推諉,誰也不肯承擔賠償責任。之后,李某的家人把張某、蘇某、金某三人以及三輛機動車分別投保的保險公司告上宜興市人民法院,索賠近50萬元。
法槌落下,加害人應承擔90%的賠償責任
法院審理認為,張某駕駛摩托車與李某駕駛的電動自行車發生碰擦,致李某輕微受傷,因此張某只應對李某的輕微傷承擔責任。事故發生后,張某及時報警并勸說李某撤離現場,已履行了他應盡的義務。但李某未能聽從勸告及時離開,才最終導致被撞致死的嚴重后果。因此,張某對李某的死亡無過錯,也無直接的因果關系,不應對其死亡承擔賠償責任。
法院認為,李某在輕微受傷時不愿撤離現場,影響了機動車正常通行,其過錯行為與后來發生的事故有直接因果關系。但李某蹲在機動車道時處于相對靜止狀態,可以及時被發現并采取措施避讓。因此,李某的過錯行為屬于被動型過錯行為,故只負10%的賠償責任。
最后,法院依法作出判決,別克、桑塔納兩輛轎車交強險所在的保險公司分別在交強險范圍內承擔11萬元賠償責任,剩余部分由蘇某、金某各賠償10.8萬元。
輕微交通事故應先撤離后協商,否則將受到重罰
出了交通事故尤其是輕微交通事故,當事人雙方究竟該如何處理?受害的一方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呢?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規定:“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傷亡,當事人對事實及成因無爭議的,可以即行撤離現場,恢復交通,自行協商處理損害賠償事宜;不即行撤離現場的,應當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
公安部新修訂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十三條規定:“對應當自行撤離現場而未撤離的,交通警察應當責令當事人撤離現場;造成交通堵塞的,對駕駛人處以200元罰款。”在輕微事故的自行協商處理程序上,新修訂的規定要求事故雙方當事人立即撤離現場,將車輛撤離到不妨礙交通的地方后,相互查看證件和保險憑證,并立即向各自的保險公司報案;交通事故中雙方存在爭議的,應在道路現場拍照或標劃事故車輛現場停車位置后,將車輛轉移到不妨礙交通的位置,然后撥打110,等候交警前來處理。
不過,宜興市交警大隊警官說,交管部門鼓勵輕微交通事故雙方當事人自行協商處理,但有以下幾種情形不適用這一規定:機動車無號牌、無檢驗合格標志、無保險標志,駕駛人無有效機動車駕駛證的,駕駛人有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者麻醉藥品的,當事人不能自行移動車輛的,碰撞建筑物、公共設施或其他設施的。一旦遇到以上情形之一的,當事人應當保護現場,并立即報警。 (江西 孟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