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理娟
【摘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8個邊境農牧團場,肩負著“屯墾戍邊”的艱巨任務。本文立足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邊境農牧團場的廣播電視事業,調查并分析了其廣電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狀況。
【關鍵詞】邊境團場;廣電從業者;素質狀況
研究背景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一個特殊的集黨、政、軍、企于一體的組織機構,在長達20219公里的邊境線上,共有58個邊境農牧團場,2006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時將兵團的作用概括為“屯墾戍邊、銅墻鐵壁、中流砥柱”三大光榮使命。本課題立足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邊境農牧團場的廣播電視事業,調查與分析邊境農牧團場廣電事業發展的現狀,探索其適合生產建設兵團發展需要和有力對抗境外媒體的廣播電視發展模式。人力資源是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從業人員的素質是決定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通過對邊境4個師的10個團場的抽樣調查與訪談,分析其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素質狀況。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抽樣調查和訪談的研究方法,抽取農四師、農五師、農九師和農十師4個邊境師的10個邊境團場為樣本單位,分別是62團、67團、71團、72團、87團、89團、90團、161團、181團、182團,本課題組之所以選取這10個農牧團場為研究樣本,是基于這10個農牧團場基本都與其他國家接壤,并設有口岸,與他國經濟貿易及文化交流緊密。
課題組調研人員在2010年7月至9月間任意工作日深入各樣本單位,向所有在場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問卷93份,其中無效問卷4份,有效問卷89份。其間,調研人員邀請4個師部和10個團場廣播電視部門的領導與若干一線從業人員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其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基本狀況。
研究發現
第一,從業人員素質結構調查。
年齡結構:以中青年為主。邊境農牧團場的廣播電視從業人員,從年齡結構上看相對比較集中,25歲至45歲的從業人員占75.28%,其中35~45歲所占份額最大,占調查總數的40.45%,25~34歲次之,占調查總數的34.83%。
性別結構:男性略多于女性。從性別比例來看,邊境農牧團場的新聞從業者中男性占57.30%、女性占42.70%,與2002年復旦大學教授陸曄對上海新聞從業者調查的結論(男性56.7%、女性43.3%),2004年《華商報》和《今晚報》聯合進行的陜西記者生存現狀調查的結論(男性60.9%、女性39.1%)[1],2007年浙江大學吳飛教授對浙江省媒體從業人員調查的結論(男性53.3%、女性46.7%)[2]相比,男女比例變化不大,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
學歷結構:學歷較低,專科比例過半。由于邊境農牧團場地處偏遠,環境較為惡劣,很難吸引高層次人才。從樣本總體學歷來看,大學專科是邊境農牧團場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主要來源,占56.18%,本科學歷占33.71%,高中及以下學歷占10%左右。在統計中還發現,38.1%的從業人員不是通過國民教育的方式獲取學歷。這一方面說明近年來高等教育向邊境團場新聞單位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說明部分從業人員接受在職教育提升學歷。
專業結構:中文專業居多,結構單一。邊境農牧團場廣播電視系統的新聞專業人才不足,尤其是攝像工作者和后期剪輯工作者相對缺乏,由于對攝像機和編輯設備的不了解,畫面及構圖處理不當,常常影響到新聞的質量,降低了收視效果。從專業結構來看,邊境農牧團場的廣播電視從業人員大多畢業于中文專業,其他專業背景如經濟、歷史、法律以及一些理工科背景者也相對較少,專業結構較為單一。
民族結構:結構單一,少數民族從業者比例低。在調查訪談中發現,邊境農牧團場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民族結構比較單一,絕大多數從業人員為漢族,并且不懂得少數民族語言,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多民族文化的傳播,同時也影響了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
收入結構:待遇分布集中在1200~2000元。調查顯示,邊境農牧團場的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目前月工資分布在1200~3000元,其中55.06%的從業者月工資在1200~2000元,15.73%的從業人員收入低于1200元,4000元以上無一人,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城鎮居民平均收入相比較基本一致(2009年兵團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9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1876元),高于團場農牧工平均收入(2009年團場農牧工家庭人均純收入7668元)。[3]
本調查還對職稱和可能影響其變化的因素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發現職稱和年齡呈正相關,相關性顯著,而與性別呈負相關,邊境農牧團場廣電從業人員的職稱主要集中于初級和中級,其所占份額分別為54.3%和40%。
第二,人力資源管理。
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傳媒產業化,人力資源管理已經成為傳媒管理的瓶頸。從調查及訪談情況看:傳媒從業人員職業滿意度不高,編輯、記者職業滿意度較低,自我評價不高,人才流失問題凸顯。
媒介從業者工作滿意度不高。媒介從業者對其工作的滿意度是影響其工作努力程度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復旦大學陸曄教授認為,媒介從業者對工作滿意度的綜合評價體現于三個方面:一是對自己在媒介組織中獲得的專業成就上的滿足感;二是組織所能夠提供的物質待遇回報;三是工作環境中的人際關系。[4]邊境農牧團場廣播電視從業人員普遍對工作滿意度不高,主要原因為薪酬福利不高、工作強度大、學習機會不多等。而管理者認為形成從業人員待遇不高、工作強度大的原因是上級撥款有限、缺少自主創收的環境,并認為提高從業者工作滿意度的主要措施是增加政府撥款、改善從業者的工作環境,以提高工作效率。
用人體制是在編職工與聘用職工相結合。邊境農牧團場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在編人員屬兵團事業單位編制,以農四師為例,其1995年11月12日建立,廣播電臺與電視臺合并為一體,現共有工作人員57人,從事廣播工作的3人,其余54人主要從事行政及電視工作,在編人員20人,聘用37人。其聘用人員的費用支出幾乎完全來自媒體廣告費、收視費(每戶每月20元)及部分維修收入。
缺乏系統的廣電人才培養機制。調查顯示,邊境農牧團場廣播電視機構由于資金與人員有限,少有對記者進行素質培訓,記者整日忙于跑新聞、發稿,缺少進修或學習的機會。
“重使用、輕培養”,缺乏系統的人才培養機制,是目前兵團邊境農牧團場廣電機構存在的一大現狀。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缺少資金,每年團場撥款2萬元左右,加之數量很少的廣告收入,只能維持正常的運營,而無多余資金進行人才培養;二是人員緊缺,在對67團廣播電視臺的調研中,課題組成員發現,廣電部門共有從業人員6名,其中臺長1名、記者2名、編輯2名、技術人員1名,此外,每位工作人員都還肩負著廣告銷售、廣告制作、收取收視費用等其他職責。每兩日播出團場新聞約10分鐘,每周一、三、五首播,團場面積大、人口眾多(67團土地總面積6.08萬公頃,總人口7456人),團場廣電從業人員每日工作量較大,無空閑時間進行專業知識的系統培訓。
結語
從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出,提高邊境農牧團場廣電從業人員的素質是促進其廣電事業發展的重要步驟,具有緊迫性和現實性。結合新疆實際及兵團邊境團場的特殊使命,提高傳播效果是重中之重。
(本文為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邊境農牧團場廣電事業現狀及發展模式研究——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例》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編號:09XJA860001)
參考文獻:
[1]楊陽.蘭州市新聞從業人員生存狀況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
[2]吳飛、丁志遠.新聞教育與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建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
[3]國家統計局數據,http://www. stats. gov. cn/tjgb/ndtjgb/dfndtjgb/t20100331_402641742.htm.
[4]陸曄,俞衛東.社會轉型過程中傳媒人職業狀況——2002上海新聞從業者調查報告之一[J].新聞記者,2003(2):8.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博士生,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講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