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云



青花瓷畫、粉彩瓷畫與中國國畫有一脈相傳的歷史淵源關系。國畫具有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的過程,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乃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國畫對陶瓷繪畫有著深刻影響,國畫是用毛筆、墨、顏色,繪畫材料也有絹、帛等纖維紡織品過渡到用宣紙作畫。畫種有人物、山水、花鳥、魚藻、走獸五大類型,畫法有工筆、寫意兩大類。國畫的主要表現手段是用線造型,剛勁的線條,起伏跌宕,縱橫交錯,形成高山流水、花鳥樹木,結合皴擦點染、敷色、題款、手起筆落,提、捺、勾、潑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象力,技巧與手段,稍過片刻,一幅墨色淋漓的水墨畫就能完成,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景德鎮青花瓷畫,從元代開始,經過明、清、近代上千年的發展。景德鎮陶瓷藝人大膽地參照國畫繪畫技藝和技法它把轉移到陶瓷工藝上。景德鎮青花瓷畫的作畫工具和國畫一樣,都是用毛筆作畫,不同的是載體不同,它是在坯胎上作畫,因坯胎具有宣紙一樣功能,其顏料不一樣,它是采用珠明料、氧化鈷、氧化錳、氧化鐵、氧化鉻、粘土等原料配制而成,青花瓷采用頭濃、二濃、正濃、正淡、影淡五種不同的料水暈染,形成畫面的多種色階,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呈色穩定,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色。青花瓷被譽為中國的水墨國畫。
“工匠來四方,器成天下走”明,清時期景德鎮青花瓷有很大發展,青花瓷畫吸收了國畫的“暈染法”。青花瓷畫講究“水路均勻”水路猶如國畫中空白,通過“水路”的巧安排,使畫面的穿插,虛實處理達到和諧的視覺效果景德鎮青花瓷畫一向被譽為“人間瑰寶”,備受國內外人士寵愛,許多人將青花瓷視為珍寶。然而青花瓷在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中居首位。現代青花藝術作品,于傳統青花瓷畫相比,創作形式、表現手法、材質利用,都有了不少變化。當代陶瓷藝術家在繼承優良的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采取繪畫、書法、雕刻、高溫色釉等綜合裝飾技法創作,產生出新的藝術風格。
粉彩瓷畫的色彩豐富,它豐富吸收赭石、長石、西赤、西洋紅、大綠、苦綠、薄黃、雪白、玻璃白等色彩,這就使之如同中國畫中的色彩艷麗。工整細致的工筆重彩和用筆放縱,境在意深的寫意、詩、書、畫、印融于陶瓷彩繪中。裝飾題材十分廣泛,有傳統中國畫“八仙過海”“群仙會”有取材古典文學作品,有表現祖國風貌的山水、人物、花鳥、草、蟲、魚、禽、獸等門類齊全,應有盡有,描繪在各式優美造型的花瓶、瓷碗、瓷板及臺燈、屏風、文具、餐具、茶具等品種繁多的瓷器上,使粉彩瓷以粉潤柔和、色彩豐富、畫工細膩、圓熟流暢的獨特風格而蜚聲中外,是東方藝術的明珠,世界藝術寶庫的珍品,成為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
清末,景德鎮還從國外傳入一種新彩陶瓷裝飾方法。這種“洋為中用”的工藝,幾經改革,使之不斷豐富和發展,其色彩配制,用筆用料更近似中國畫繪制,使中國畫廣泛使用在陶瓷裝飾上,大到幾十米至數百米的陶瓷壁畫,小到豪件瓷瓶,鼻煙壺一類的瓷器,都以中國畫的形式裝飾在陶瓷上,不但可繪制畫工細膩、色彩豐富的工筆國畫,還可以繪制具有中國寫意畫氣魄的扁筆新花,還利用鮮亮明快的刷花、噴花、規整秀麗的平印、絲印等手法,將中國畫裝飾在陶瓷上,使之更為完美。中國畫是用毛筆在宣紙上作畫,陶瓷繪畫是以毛筆(特制)在瓷胎上作畫,所用工具和材料雖然不同,但使用上基本相同,各類藝術雖有其不同的特性,但還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使畫家們能從各種不同的藝術中得到啟發和激勵,相互移植和綜合利用,中國畫和陶瓷彩繪就是這樣,一般從事繪瓷的藝人基本上都擅長中國畫,特別是繪瓷名家,如景德鎮畫瓷大師“珠山八友”其中國畫都是出類拔萃的。近現代的胡獻雅教授和王錫良、張松茂、秦錫麟、周國楨、李菊生、王隆夫、陸如等國家級大師所畫的國畫,造詣也很深,因此他們所繪的陶瓷,表現手法、裝飾方法、設色處理等方面都近似中國畫,藝術效果高,具有濃厚的中國瓷藝風格特征,是難得的藝術陶瓷珍寶。
青花瓷藝術,粉彩瓷藝術的發展,絕大部分是受中國畫的影響,而中國畫家們,又可以從陶瓷藝術中得到啟發和靈感,如近年來不少國內外著名畫家,來到景德鎮把他們的國畫藝術繪制在陶瓷上,為景德鎮陶瓷增添了新血液,精品不斷出現。陶瓷彩繪藝人要進一步汲取中國畫的精華,傳統和創新相結合,使中國畫藝術再現在陶瓷彩繪中,達到一個共同的,即藝術的真實感,展現新時代的新氣象,為世界乃中國藝術寶庫增一分春光,添一色異彩。
電話:13684888844 0798—859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