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2011年11月8日在中華慈善總會首批《慈善讀本》捐贈儀式上第一次見到眉山教育局長徐井萬時,我更多的是被其熱情與激情打動。12月20日,“慈善文化進校園”走進眉山,我才深切體會到,他當時在總會的莊嚴承諾,決非一般官員那種鎂光燈下的亢奮。他對慈善教育的積極與熱忱背后,其實是一份強烈而不免感傷的自信。而這“自信”,源自一直以來扎實的感恩教育和政府的有力支持,這“感傷”,應該是因為那一份揮之不去的沉痛記憶。無論怎樣,“慈善教育”在眉山會走出一份別樣的精彩。
“聯合發文”:旗幟鮮明慈善立教
“慈善文化進校園”,作為中華慈善總會造福民族未來的重大舉措,自《慈善讀本》面世以來便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特別是各地慈善會、教育局和一線學校的積極響應。其中,四川省眉山市更是以教育局和慈善總會聯合發文的形式引領著“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深入落實。《眉山市教育局、眉山市慈善總會關于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高調明確了以《慈善讀本》為代表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對于“弘揚民族文化”、“推進素質教育”、“構建和諧校園”的重大意義。結合教育教學規律和當地實際,《意見》進一步指出,要“利用課堂主陣地、主渠道,充分傳播慈善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營造慈善文化氛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身體力行參與慈善行為”。同時,《意見》還對各職能部門、相關人員提出了具體要求:“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納入考核,建立機制”、“遵循規律,注重實效”、“加大宣傳,營造氛圍”。
細讀《意見》,還有很多擲地有聲、力透紙背的論述,讓人在感嘆眉山人對慈善的一片赤誠的同時,也對眉山這場旗幟鮮明的慈善立教戰略充滿期待。在習慣了“質疑一切”的這個時代,人們不禁要問,是什么給了眉山注入了這么大的慈育底氣。
基石:不折不扣的感恩教育
據徐井萬局長介紹,在“5·12”大地震中,眉山遭受的創傷是巨大而慘烈的,對于不少正在上學的孩子來說,更是來得太突然、太悲催、太絕望了。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面前,孩子們正經受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劫難。三年多過去了,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和其他受災地區一樣,眉山沒有倒,正像眉山的歷史名人、文化巨擘蘇東坡一樣,百折不撓,并且以一種更積極的姿態開始新的生活。
眉山中小學的災后重建,慈善捐助資金達3億多元。知恩感恩,作為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眉山市教育局在穩步推進知識技能傳授的同時,將心理疏導和感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中心課題。心理疏導是為保障學生順利愈合地震的創傷,感恩教育則基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徐井萬局長還動情地表示,“我們的孩子是慈善的最大受益者,‘愛心之根種在心田,慈善之花開滿人間,既是社會長足和諧的希求,也是我們眉山子弟健全自身人格的需要,感恩教育會作為眉山教育的常規教育一直抓下去。”
在《慈善讀本》沒來之前,眉山各地中小學就根據市教育局關于全面深入開展感恩教育的相關文件精神,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感恩教育活動,其中彭山一所學校還編成一部《感恩讀本》作為校本教材。以承辦這次“慈善文化進校園暨《慈善讀本》捐贈儀式”的東坡小學為例,該校自2009年建校以來,就把感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周吉群校長告訴筆者,“東坡小學有兩個顯著特色,一是立體化構建‘東坡文化。辦學理念和文化建設都融入了東坡文化元素,校標為大氣靈動的東坡形象,校歌是《我愛蘇東坡》,學校環境通過‘東坡那些事兒、‘東坡那些詩、‘東坡那些詞、‘東坡那些書畫、‘東坡那些足跡、‘東坡那些成語幾個系列營造東坡文化氛圍。二是形式多樣地開展‘感恩教育。‘學會感恩是學校12個教育主題之一。通過一系列國旗下講話、班隊活動、社會實踐、愛心傳遞等,將‘愛心、‘感恩等慈善理念真正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和師生日常生活中。通過向學生講述學校的建設情況,讓學生感受愛心;通過向玉樹地震災區捐款、向身邊的困難同學捐款、向邊遠農村學校留守學生捐書捐物,讓學生加入愛心傳遞的隊伍。這些活動已經在學生心田播下了愛心的種子。”
東坡小學一系列的感恩活動已見成效,在捐贈儀式現場,從孩子們純凈和真誠的眼神里,你分明能讀出他們幼小的心靈中那份對“愛”的珍視。要是再一一瀏覽校園內的“感恩展板”,你會感受到那種撲鼻而來的感恩氣息,這時再回望高處那“學承東坡,道臻至善”的校訓,便不難想象徐井萬“自信”背后的秘密:眉山感恩教育的基石難以復制,因為他們有無限可能的子弟去延續東坡精神的永不枯竭。
《讀本》:感恩教育“及時雨”
在眉山,東坡小學是唯一的,“感恩教育”卻是每所學校共同的。在捐贈儀式過后舉行的座談會上,接受捐贈的各學校代表紛紛介紹了其所在學校的感恩教育的開展情況,那熱烈的氣場讓人更愿意相信,東坡小學只是眉山感恩教育風生水起的一個縮影,尚有大量一線的感恩教育成果值得期待。靑神學道街小學張校長的一段心聲則引發了各學校的普遍共鳴。
在他看來,“《慈善讀本》小學版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符合小學生的閱讀心理和接受習慣,對慈善愛心理念的傳遞也是在一種漸進、和煦的氛圍中進行的,絕少說教的痕跡,學生可以在一種自然內化的過程中去沐浴愛心、孕育愛心和奉獻愛心。”講到《慈善讀本》初中版,張校長更是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因為這本書解決了他不少困惑。他原本以為慈善就是簡單的捐款捐物,感恩就是一般意義的念父母老師好,而感恩教育就是在學校進行諸如此類的倡導。他說,《慈善讀本》讓他對慈善有了全新的認識,形成了更為科學的慈善觀。現在,他知道慈善是怎么回事,怎樣做慈善,從小慈善到大慈善有那么多方法和途徑,可以拓展慈善的意義向度,為以后學校更切合實際、更有成效地開展感恩教育提供了借鑒,真可謂是送來了“感恩教育及時雨”。
與會的其他學校代表對“及時雨”說都極為贊同,而且紛紛表示,“《慈善讀本》不僅不會增加學校的負擔,而且有助于推動眉山的感恩教育進入更加科學、有序的軌道,實現慈善受益者向慈善傳播者的良性轉化。”會上,校長們都熱切希望能滿足每一個學生一本讀本,并期待著相關教案和配套媒體資源能盡快印制出來。
力度:“造福眉山未來的事,要長期抓好抓實!”
雖地處南方,眉山的冬天也還是頗有幾分寒意,而副市長吳愛玲的出現,卻讓與會者倍感溫暖,因為她帶來了市政府層面對慈善教育的有力支持。
在捐贈儀式的致辭中,這位鏗鏘有力的女市長多次提到“慈善”、“感恩”。她說,眉山的今天受惠于慈善,宣傳慈善,奉獻愛心,回報社會,這是眉山人的義務和責任。穩步推進“慈善文化進校園”,對于深化東坡精神、發展東坡文化,培養眉山子弟的優秀品格,意義重大。
座談會上,吳副市長還抓緊時間瀏覽了一遍《慈善讀本》,連連稱贊讀本“有創新,有創意,對于眉山是雪中送炭的精神食糧”。聽了各學校代表的感恩教育工作匯報后,當即拍板,特批30萬元支持眉山市“慈善文化進校園”的工作試點,同時進一步強調,“《慈善讀本》對于眉山意義獨特。這是造福眉山未來的事,要長期抓好抓實!教育主管部門要做好督察,務必讓愛心人士捐贈的每一分錢用得放心。在具體落實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從博大精深的東坡文化中汲取養分,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在業已取得的感恩教育成績基礎上,認真總結、及時反饋、穩步提高,爭取在慈善教育領域摸索出具有鮮明特色的眉山經驗。”她堅信,眉山有感恩的局長、感恩的校長、感恩的老師,就能培養出感恩的學生。讓“慈善”在這片“感恩”的土地上放飛翅膀,馳騁翱翔。
眉山式慈育,正在被傾情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