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茜
中華慈善是一家,各地又有各地的思路、特色與創獲。作為四川省第一家街道慈善會,成都水井坊街道慈善會自創立以來就特別注重在文化立善、文化興區上的實際作為。
2007年,成都錦江區委、區政府提出“建設社會協調發展的創新區”的目標,形成了以街道體制改革為前提、以社區治理機制改革為基礎、以培育發展社會組織為補充的城市管理“三大改革”錦江模式。水井坊街道在徹底轉變職能后,把更多的精力和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上來,同時充分發揮民間之力,大力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吸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社會建設,并在此背景下適時創立了水井坊街道慈善會。
結合成都的文化傳統與慈善的精神特質,慈善會以“義”為文化突破口,先后依托社會組織的力量建立了“義倉”、“義集”、“義學苑”等一系列社區文化載體,把水井坊的“義”文化深入到居民生活中,又讓居民不同形式的愛心在社區匯集,開辟出文化與慈善聚“義”的新路子。“義倉”是收集生活必需品送給困難群眾;“義集”是通過跳蚤市場的形式,一方面愛心家庭用物品義賣的收入在慈善超市換購成生活必需品捐給“義倉”,另一方面困難家庭提供一些手工或者服務技能,他們只需捐價值“1元”的物品到“義倉”,這樣讓他們也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和社會認同感。
為落實《慈善讀本》的推廣和深入推進“慈善文化進校園”,水井坊街道慈善會和成都育才七中聯合舉辦了一次“義集”,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因為閱讀過《慈善讀本》,學生對慈善有了比較系統和深入的認識,“原來做慈善并不是離我們普通人很遙遠的事情,我們力所能及地伸出手去,就是在做慈善”,也越來越深切地意識到“真正仁義的慈善絕不僅是簡單的給予,更應該是基于真誠、尊重、慈悲的關懷與溫情”。 學生們不僅積極捐獻,而且親自把這些物品送到困難群眾家里。這份關愛的快樂和成長的喜悅,也觸動學生家長,他們不僅非常支持,一部分人更親自參與其中成為志愿者。
在探索更加有效的“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的慈善發展模式上,《慈善讀本》為水井坊街道慈善會提供了契機,當然,通過種種形式的浸潤、陶冶、傳承,使慈善文化根植于學生心靈,從而不斷健全和提升學生的情操與素養,有效矯正、克服和消除社會(社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弊端和多元文化沖突,促進社區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也是慈善組織重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