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鑫玉
拿到《慈善讀本》后,我細細地品讀了一遍,曾經凝固的感動一一鮮活起來。其中就有這感人的一幕。
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江寧區東新南路的一個募捐點。中午12點,一名約60歲的老人來到了募捐點,他頭發花白,穿一件藍色衣服,胸前的補丁起碼3個,背后的則不計其數,衣服下擺已經破爛,腳上穿一雙爛涼鞋,手中還拿著一個討飯碗 。老人端著碗,在宣傳牌前止步,看了一會,哆哆嗦嗦地從口袋里掏出5元錢,放進募捐箱,念叨了一句,“為災區人民……” 工作人員愣住了,還沒反應過來,老人已經離開,他好像很累的樣子,步履蹣跚。本以為這就是捐款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誰料,下午3點,老人再一次出現,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進了募捐箱。 老人解釋道,“我上午就想多捐一點,但錢太零碎了……” 原來老人本想多捐一點錢,但身上全是討來的一毛兩毛還有一些硬幣,不好意思拿出來,特地利用中午湊了湊,到銀行將全身的零錢兌換出了一張一百元的人民幣。老人一直說:“災區的人比我更困難,他們的生命都受到威脅,不容易啊!”
老人的這種帶著體溫一樣的行為無疑告訴我們:“慈善的不是錢,是心”,資助他人的時候,同樣捐出的還有救人濟世的美德、善解人意的真誠。有這樣一句歌詞,“我在愛的人間長大,長大的還有我的堅強。只要我心中有個太陽,心靈就不會黯淡無光”這不正是我們做慈善的意義嗎!慈善事業可以喚醒大眾的一些潛在的向善意識,可以讓大家的思想和行動更加和諧。其實人心都是向善的,做慈善事業,會讓人覺得非常的自豪和驕傲!
我更欣賞這種說法:“慈善就是做好事不求回報,如果你沒錢,你想辦法讓別人捐錢幫助人,我覺得你也算是慈善。慈善在心中。有心就行,有的人為了名利做慈善,那不叫慈善,是金玉其外。”
一個人總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風景,聽陌生的歌,然后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你會發現,原來人生的快樂會如此簡單美好。人生最善良的行為是奉獻,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奉獻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