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慈
福清簡稱“融”,雅稱“玉融”,為全國著名僑鄉和全國“百強市”,現轄17鎮7街473個行政村,人口128萬。全市應設村衛生所436所,現有村衛生所379所,空白村衛生所57所。村衛生所覆蓋率86.9%。
由于受特定歷史背景的影響,福清市村衛生所發展出現不平衡狀態。據統計,全市提供醫療用房的行政村只有202個,占50.5%,尚有49.5%的村衛生所建設主要由鄉醫自己投資或租用,醫療用房大多與生活用房連在一起,出現“雜、亂、差”等現象,衛生所規范化建設難于實現。
2008年9月26日,在福清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福清市慈善總會成立了。成立之初,市慈善總會便開始與市衛生局、衛協會聯手解決空白村衛生所問題。經過兩年的努力,慈善總會投入善款163.38萬元,現已建成51個慈善衛生所(其中老區基點村18個)。這些衛生所掛牌開業后,有效地解決了“村缺醫少藥,農民看病難”的狀況,據統計惠及農民8萬多人。現將有關做法和體會總結如下:
一、走訪衛生局,摸清全市衛生所現狀。市慈會與衛生局、衛協會領導詳細座談,調研全市57個行政空白衛生所(其中22個老區基點村),覆蓋人口達75615人的情況。基于這些村地處邊遠山區、海島,交通不便,經濟薄弱,亟須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市慈會與衛生局協商決定:57個空白村衛生所,在村委提供建所土地的前提下,市慈會為衛生所建設提供資助,每建一個衛生所予以3萬元,并冠名為“某某鎮某某村慈善衛生所”。衛生局另資助22個老區基點村每個衛生所的醫療設備費2萬元,所配備村醫通過衛生局把關,在具備醫術資證、醫德良好并在職在崗的前提下,市慈會給予醫生每人每月補貼500元,資助期限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2月31日。2008年12月3日,在分管副市長陳恒東的主持下,總會會長俞兆坤與衛生局局長謝生簽訂捐建慈善衛生所協約。
二、深入山區、海島進行調研。慈善總會正副會長與衛生局、衛協會領導攜愛同行,深入到市內的山區、海島等邊遠地區。特別是深入到最邊遠的江陰鎮小麥島和一都鎮東山村。江陰小麥島168戶,758人,近幾年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村景蒸蒸日上,但最困難的是沒有衛生所,農民缺醫少藥看病難。如:一次一老婦人因闌尾炎,病得厲害,但親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在床上打滾,無可奈何。市慈會鑒于該島系老區基點村,遠離江陰鎮,隔海交通僅靠渡船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特殊資助5萬元幫助該島建立慈善衛生所,并為湖南籍駐島女醫師每月資助工資1000元;衛生局資助2萬元提供衛生所的醫療設備,并每月津貼醫生100元。市慈會還考察了建所地點。經過該島村支書、村主任一班人的團結拼搏,島上的慈善衛生所終于在半年后建立,村民們在家門口看病,不亦樂乎。他們為“慈善行動落到小麥島”而歡天喜地。
三、首個慈善衛生所啟動。沙埔鎮西山村基礎好,村書記肖克術帶領的班子很有戰斗力,在群眾中威望高;同時干群對建立慈善衛生所的要求非常迫切;該村又是老區基點村,群眾的思想覺悟高;沙埔鎮政府十分重視。鑒此,我會同衛生局、衛協會予以大力支持。除我們按規定資助外,村支書肖克術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在善款未到位時,將村干部半年工資28600元留下作為啟動金,從而實現了建所的愿望。2009年3月5日,市慈會為沙埔鎮西山村這個首個慈善衛生所舉行隆重的揭牌儀式。副市長陳恒東親自揭牌,參加儀式的干群特別高興。現在“小病不出村”,惠及850多人。
四、造訪已建立的慈善衛生所。建立慈善衛生所,需要衛生局、衛協會的嚴格把關。對新建和改建的村衛生所均按統一標準建設,業務用房面積達到60平米以上,有獨立的診室、藥房和治療室。同時要簽定《福清市慈善總會資助衛生所建設協議書》,明確產權為村委會所有,使用權永久性為慈善衛生所所有。衛生所竣工后,經市衛協會驗收后,報請市慈善總會復核,過關后才予以撥款。同時衛生系統負責培訓醫生,把好資證關。然后,市慈會與衛生局、衛協會聯合造訪,并了解建所后開展醫療情況,特別是在開展醫療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造訪中市慈會了解到:
1、處于邊遠山區、海島,人口稀少,村經濟收入低,有的衛生所自負盈虧都困難,鄉村醫生僅靠政府每月補貼100元,根本無法維持生計。
2、鄉村醫生隊伍青黃不接。退休人員逐年增加,部分年輕人因低收入不想在衛生所工作。
3、《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件》中規定的入所門檻高,醫學院校剛畢業的大(中)專學生都沒有資格入所。
據此,市慈會向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有關部門反映,積極創造條件來解決當前亟須辦的事,以使慈善衛生所的建設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五、進一步加強了慈善衛生所的建設。市慈會與衛生局聯合召開了“慈善衛生所建設座談會”,邀請了已建立衛生所的鎮、村干部、村醫等參加,請他們談情況,介紹做法,提出完善衛生所的要求和建議。陳恒東副市長強調了加強慈善衛生所的五點意見:
1、村慈善衛生所的建設至關重要,要不遺余力地抓,不斷研究和提升。
2、要全面落實村衛生所建設規劃目標。老區基點村,根據現狀制定好設施。全市擬需建60所慈善衛生所,去年至今年5月底已建51個(完成計劃85%)。3、要全面提升必備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在軟件建設上顯得尤為重要的是做好醫療設備與醫生培訓。解決院所合作,建立聯絡機制、設備儲備,應急機制。
4、政府各部門形成合力。政府提供場所、資金、鎮街予以配套;村“融資”自籌;通過慈善平臺落實,使更多人來做慈善,提高參與度與影響度。
5、要加強指導與督促。慈善總會、衛生系統及各村所要重點落實已規劃的方案,領導要經常予以指導、督促,新建的老區基點村慈善衛生所,衛生局可由2萬元提高到3萬元的資助。
今年5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制度。村衛生所是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網底,建設好村衛生所對改變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保護農民健康和發展生產力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市慈會將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村衛生所這個農村衛生三級網絡,我們要矢志不渝地抓好這項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