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必富 孫世偉 王利平
摘 要:本文結合筆者從事農業管理的相關工作經驗,探討了農業機械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思路,相信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農業機械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b)-0149-01
農機安全管理工作作為農機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農機化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令人矚目的保駕護航作用。由于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級農機管理部門的齊抓共管,各級農機監理人員的不懈努力,使農機安全管理力度不斷加大,管理范圍不斷拓寬,管理體系日趨完善,從而大大減少了農機事故,促進了農機安全生產。但隨著農機保有量的快速增長,農機作業領域的不斷拓寬,農機事故發生率雖然近幾年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形勢依然嚴峻。據統計,2004年全國發生各類農機事故5047起,死亡1431人,死亡率為0.88人/萬臺(套)。這充分說明農機安全管理工作的任務還相當繁重,存在問題還較多。因此,如何科學實行并加強政府對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安全管理,促進農機安全生產,是我們直接面臨的一個課題。
農機安全規制改革是行政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改革主導目標是圍繞建設有責任的、有回應的、高效的服務性政府而努力。比較新的當代世界政府再造思維是奧斯本和普蘭斯特克提出的“五C”策略。(1)核心策略。決定公共系統與組織目的為何,任何目標不明確或目標過于多元與沖突的組織,皆難以獲得高績效。(2)影響策略。加強公務人員之誘因以創造更高的績效。引進影響的三大途徑為企業管理、競爭管理和績效管理。(3)顧客策略。改造組織與顧客之間的關系,變革組織的結構順應顧客的需要。(4)控制策略。將重大的決策制定權從官僚層級體制手中下放至社區。(5)文化策略。目的在于確保每一政府部門的每一員工均能產生為顧客提供有價值的服務,為顧客服務是他們的工作責任的思想。
1健全農機安全規制法律體系
按照規制理論和依法原則,要有效開展農機安全規制,應明確規制依據,健全農機安全規制法律、法規及規章。結合我國農機安全規制法律體系現狀和存在問題,目前,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加快農機安全管理立法。應盡快制訂一部由全國人大或國務院頒布的關于農機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規,至少有一部包含農機安全管理的農機管理法律或法規,加快農機安全管理法制建設進程。法律法規中應明確規制組織、規制對象、規制內容及方式、規制法律責任等,還應解決職能交叉和部門之間的界限問題。對于安全規制對象,應堅持系統原則,對己開展安全規制三類農機基礎上,對其他農機要開展全面調查,對還存在較大安全生產隱患的也要予以規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2)制定配套規章。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農機安全規制上配套法規比較完備。但農機安全管理部門在農機安全規制上配套法律還比較欠缺。農機安全管理部門依法行政還需制定農機安全監理行政處罰規定、農機安全檢查規定、農機事故處理統計規定等一系列的配套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作為執法依據,同時要更新農機安全檢驗標準、農業機械上牌目錄等,以加快農機監理執法規范化,標準化進程。
(3)實行農業機械強制報廢制度。鑒于目前我國農村的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我們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對農業機械實行高標準的強制報廢制度,但應根據我國的國情,盡快制訂適合我國國情的強制報廢制度,以確保機械技術狀態完好,確保實現優質、高效、低耗、安全生產。
2改進農機安全規制的組織設計
農機安全規制組織設計是開展農機安全規制改革的基礎,也是實施“五C策略”的基礎。結合前文對農機安全規制設計問題研究,這里著重討論機構性質、經費來源、人員編制等問題對策。
(1)機構性質。按照規制理論和現代安全管理原理,農機安全規制目標應圍繞農機作業隱患管理,解決農機作業中內部性問題和信息不對稱問題,農機安全規制組織具有準立法權和行政權,司法執法權。結合我國國情,為避免降低規制成本促進農機安全生產與單位加大力度收費養人的雙重目標沖突,以實現“核心策略”目標不多元、不沖突要求,農機安全規制組織應當是行政部門或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因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和農業(農機)行政主管部門一般是行政單位,機構性質不存在問題。在新一輪事業單位改革中,農機安全監理機構的性質應當改革,最好作為農業(農機)行政主管部門下的一個行政科室,至少作為農業(農機)行政主管部門下的行政支持類的事業單位。
(2)經費來源。經費來源只能夠來自一個途徑:財政。而且財政多少與罰款和事業性收費不能有任何聯系。這樣,就切斷了“掠奪之手”直接伸向農機使用人員的途徑,也沒有亂罰款和亂收費的誘因。
(3)人員編制。農機安全規制組織應因事設崗,因崗招人。在控制超編問題上,特別要注意一是增加編制要增加公開聽證程序,要聽取公眾、農機使用人員意見;二要征詢專家意見,防止農機安全規制組織利用信息優勢擴大編制;三要杜絕招聘臨時工。
3改進農機安全規制績效管理
為實現以人為本原則和“影響策略”、“文化策略”目標,下面以農機安全管理部門為例進一步說明如何改進績效管理。農機安全管理部門績效管理由于存在有效性、合法性和功能性問題,為此,根據美國會計總署1983年確認的七項成功進行績效改進的做法,結合農機安全管理特點,應作如下改進。
(1)在農機安全績效管理中,績效管理者要成為組織績效的中心。中心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群體。績效中心的作用在于促進績效管理制度化,收集和傳遞績效信息,提供績效數據。
(2)管理高層支持和承諾。首先,在農機安全管理部門中,從中央、省、市、縣到鄉部門序列中,上一級部門對下一級部門管理績效要高度重視,要定期審查組織管理績效;其次,農機安全管理部門一般從屬于同級政府,如蕭山區農機水利局從屬于蕭山區人民政府,人民政府也要高度重視對部門的績效管理,并與獎懲、提拔相聯系;第三,在單位內部,領導也要高度重視,要使績效與成員工資、獎金及晉升相互聯系,促使組織成員為績效改進負責。
(3)制定績效目標和績效規劃。農機安全管理部門在績效改進方面有明確的目的和目標。要將總體的目標與實現的方法結合起來。并要從戰略管理的角度制定績效規劃,向所有組織及其成員闡明目標,以及如何實現這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