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
近日,一些重要媒體對官員要不要“作秀”以及如何“作秀”有不少討論,其中某些有代表性的意見值得商榷。
“作秀”一詞來自對英文“make show”的音意結合的翻譯,本身沒有嚴格的含義,更不是一個科學用語,但從大眾使用這一用語的習慣來看,大體將它等同于“表演”。
對于政治家或官員的“作秀”,公眾會有很不相同的評價。除一些特殊情形外,如果一位官員的某個行為被認為是“作秀”,恐怕要理解為公眾對那個行為多少有些不認同。
對官員的有些行為,公眾并不認為是“作秀”。評論者不要自以為是地說那些行為是“作秀”,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公眾。最近由網絡披露的每天騎車送女兒上學的安徽蕪湖市副市長,我就不認為他是“作秀”,很多網絡留言者也沒說他“作秀”。
由網絡披露的另一件事,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微博邀農民工吃飯,是不是“作秀”?這要具體分析。這位副廳長的本職工作是維護社會秩序、確保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但他做了一件看起來與此無關的事,意義只在于表明他的某種社會政治傾向,好像有點“作秀”的意思。但如果再細致分析,恐怕也不能認為他是“作秀”。國內某基金會倡導做善事,讓城里人請農民工吃一頓飯,陜西這位官員聽到后愿意響應,把自己看做一個普通人,而不是一位官員,就這樣做了。如果把這說成是“作秀”,那豈不是說我們的官員只有把自己不當普通人,才屬正常、才反映官場普通政治生態?除非有證據證明,那位陜西官員不履行自己的正常職責,平常言行也不受公眾待見,否則決不能說他是“作秀”。
不能認為中國百姓有質疑政府及其官員善行的特殊癖好。社會上總有些過于極端的人士,對不該懷疑的東西也要說長道短。但我相信,如果有某位官員的某種言論或姿態被很多人說成是“作秀”,那一定值得政府方面作出反思,不能先怪百姓。
例如,一位領導人走訪一家百姓,送了一袋面粉給人家,領導人走后,面粉被低階位干部收走,百姓只落了個上電視的待遇,人們說那是“作秀”,我看說得沒錯。相反,政府做了真正可取的事,例如,摘了腐敗的前鐵道部長的烏紗帽,若有極端人士說那是“作秀”,我相信這種負面評論也會淹沒在如海的正面評價之下。
在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官員不必學習如何“作秀”,否則太累,效果也適得其反。不過,官員在國際舞臺上,在新聞發布會上,都需要有點“作秀”的本領;對這種本領老百姓愿意領受和欣賞。除這些情形外,政治家或官員還是保持本色好;說實話,做實事,就已是最好的政治技巧,最能俘獲百姓的心。古人云:大象無形,大音無聲。面對老百姓的洞察力,政治家或官員還是應多存“做事”之心,收攏“作秀”之念。(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