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東
冷戰時期,蘇聯是美國全球防御體系中重點防御或遏制的對象。為此,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構筑了軍事封鎖線。其布局表現為“三條島鏈線”:
第一島鏈是指由韓國、臺灣島、菲律賓形成的第一道島鏈封鎖線;第二島鏈是指由日本的小笠原群島、硫磺群島和美國的馬里亞納群島組成的島鏈封鎖線;第三島鏈是指由夏威夷為中心,北起阿留申群島,南到大洋洲的一些群島構成的島鏈。美國在這三條島嶼鏈上建立了多個軍事基地,部署了大量的兵力。
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第一島鏈兵力部署和基地建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三條封鎖線的舊布局基本上瓦解。種種跡象表明,隨著亞太地區新興力量開始出現,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正加快其全球軍事戰略重心的東移,加速構建亞太地區新的防御體系。
“雙重心重疊”背景下的“新三線”
自奧巴馬上臺后,美國開始調整海外軍事部署,先后拋出了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的計劃;從國家安全層面先后出臺了《國家安全戰略》《國家反恐戰略》《國家網絡安全綜合計劃》和《國家安全空間戰略》等一系列報告。美國這一系列動作,推動其全球軍事戰略重心從歐洲、經中東移到了亞太,這種移動呈現為“由西向東”。
同時,全球經濟發展重心從歷史角度看表現為由南歐、西歐、北美向亞太的移動,這種移動呈現為“由東向西”。全球經濟重心“由東向西”和美國軍事戰略重心“由西向東”這兩種表現為相反方向的重心移動目前相遇于亞太地區。這是一種非常特殊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雙重心重疊”現象。正是因為這種“雙重心重疊”,亞太地區正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同時也就成為了美國全球防御體系調整后的重點防御之地。這種現象正在導致亞太安全環境趨于復雜。
美國亞太軍事新戰略呈現出“新三線”特點——“熱點線”、“動態線”和“威懾線”。
具體表現為:第一道是“熱點線”,即美國在亞太地區不斷制造“熱點”問題形成的熱點線。其目的就是制造動蕩,破壞亞太地區相對和平與穩定的安全環境。
第二道是“動態線”。即在亞太地區通過軍事演習等形式而形成的動態的軍事存在,其目的是在人員不斷頻繁變化的表象下使其存在于亞太地區的軍事人員的規?;痉€定,以維持其足夠對危機作出反應的軍力。
第三道是“威懾線”。即通過重點建設美國的關島基地、澳大利亞的達爾文基地和位于印度洋北部的迪戈加西亞基地,其目的是使這三地作為“戰略島”而形成一個“V”字型大視野上的戰略威懾線,以維護其亞太防御體系的穩定,同時危機出現時可以對危機反應力量提供支持。
美國“新三線”布局中各條線在其亞太軍事戰略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盁狳c線”是指有美國背景而形成的一系列熱點問題地區,如朝鮮半島問題、臺灣問題、南海問題、南亞問題和中亞問題等。美國將盡可能地使這些熱點問題都熱起來,不僅使亞太地區處于動蕩狀態,而且還消耗亞太新興國家發展過程中的精力。
“動態線”是指美國通過與亞太一些國家進行軍事演習而事實上實現的軍事存在。近年,尤其是進入2012年以來,美國在亞太地區進行了大量的軍事演習,并且這種軍事演習還表現為連續不斷地進行,使美國在這一地區存在著大量的兵力和軍事裝備。這種動態軍事存在具有很大的欺騙性,比固定性的駐軍威脅更大。
“威懾線”是指美國通過重點加強在關島、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和印度洋北部迪戈加西亞基地的軍事存在而從戰略上對亞太地區形成的軍事威懾。根據美國的海外基地建設規劃,美國要將關島建成其海外的最大軍事基地。達爾文港的美國駐軍既可與關島和迪島的美軍形成戰略配合,還可對南海地區出現的危機迅速作出反應。迪島的美軍既可應對中東地區的危機,也可與達爾文港以及關島的美軍相配合應對南海地區的危機。所以,駐關島、達港和迪島的美軍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戰略支點,瞰制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同時,駐這三地的美軍遠離熱點地區,既可遠觀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地區事務中去,也可騰出空間插手對美國利益攸關的問題,這使美國完全掌握著自身行動的主動權。這是美國面對冷戰后尋找不到明確的戰略對手而為維護其主導地位而下的一著苦心之棋。
“新三線”效應不可輕視
從新舊三線兩者的具體特點看,新舊三線之間具有如下區別:一是“新三線”具有很大的彈性,可進可守,而“老三線”僵化而被動。美國在“新三線”中隱蔽在“熱點線”的后面,不易被人們識破?!芭f三線”中的第一島鏈美國駐軍隨時沖在第一線事發地區。
二是“新三線”主要是實施遏制,而“舊三線”目的在于封鎖?!芭f三線”在于封死對手,當然對手擴大勢力范圍也是不易的。“新三線”重在遲滯某些國家的發展。
三是“新三線”中的美軍兵力重心后移,而“老三線”的兵力重心靠前等。美國在“熱點線”使用的不是軍力,而是鼓動“問題”熱起來為美國利益服務。
四是“舊三線”重在使用軍事手段,而“新三線”重在使用綜合性手段,制造動蕩是其中心。
五是“舊三線”是美國全球爭霸中的輔助線,而“新三線”是美國維護全球霸權的主力線。這主要是因為亞太地區已是美國全球稱霸的戰略重心,冷戰時歐洲是美國全球稱霸的戰略重心。所以,“新三線”比“舊三線”具有更大的綜合性、欺騙性,遏制的范圍更大,針對其他國家的目的性更強。
美國在亞太地區采取的這個重在強化其主導地位的“新三線”招法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是不會改變的?!靶氯€”已經將軍事封鎖降為次要地位,而重在運用綜合壓力對相關國家全面施壓。如美國不僅在加大對盟國控制的力度,而且還在對非盟國,甚至原來的對手越南等國家全面進行拉攏與控制。
“新三線”可以將亞太地區的某些國家拉入其中為美國的利益服務。日本和菲律賓是兩個最活躍的國家。最近,日本與美國已經達成協議,日本將在美國的馬里亞納群島中塞班島附近的一個小島上建立駐留軍事基地。這使日本能夠在該島以動態軍事存在的形式造成海外駐軍的事實。
其實,美國通過該手段逼日本接受美國以動態軍事存在形式維護其在日本列島的兵力規模。同樣,菲律賓與美國和日本也已達成意向,要在菲律賓的巴拉望島建立訓練性軍事基地。這使美軍以所謂聯合軍事訓練形式來偽裝其在南海地區動態軍事存在的連續性。正如美國太平洋戰區高官所言,美軍要在菲律賓形成一種動態的軍事存在。這一語道出了美國在巴拉望島建立軍事基地的目的所在。
從美國對正在構建的“新三線”中各個線的重視程度看,“熱點線”正受到美國的熱捧。這主要是因為“熱點線”可以達到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即接觸與遏制并舉的戰略目的。通過在中國周邊制造熱點問題,美國一方面可以利用這些熱點與中國接觸,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這些熱點問題延緩與遲滯中國的發展。同時,美國在這些熱點問題中還“積極”地發揮作用,完善其在中國周邊地區霸權格局的構建。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