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na Hil、Clifford Gaddy
盡管他常常高調現身,但其形象依然模糊并難以捉摸。
他在克格勃內的身份,他在前東德德累斯頓的工作經歷從來都是一個謎,甚至他擔任圣彼得堡市長助理時的活動,人們也都知之甚少。直到1996年8月,他到莫斯科赴任,仍有人將他貶損為一個平庸的角色。一名葉利欽時代的高官曾評價他是“一個庸才”,是“葉利欽家族”的傀儡,追逐金錢的“克格勃惡棍”。
也許所有這一切表象都是不準確的。事情的發展最終證明,他比十幾年前幾乎所有人所能認識到的那個人更加重要,也更加復雜。
2012年,普京會回歸俄羅斯總統寶座,而他們也開始重新審視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活命主義者
普京來自于一個幸存者家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普京的父親在列寧格勒(今圣彼得堡)城外的一次戰斗中遭受重傷退伍。而在1941年9月至1944年1月納粹圍城期間,有一百多萬與普京同齡的列寧格勒人死于炮火、饑餓和疾病,他5歲的哥哥即是其中一位。
而在1991年至1992年的那個冬季,普京作為這個城市的官員,負責帶領后蘇維埃時代的圣彼得堡渡過糧食危機。
自2000年成為國家領導人后,備好最糟狀況應對方案則成為普京制訂政策的重點內容——永遠都要有B方案;不作不可挽回的承諾。
圈外人
1996年,普京在圣彼得堡的一幫朋友和同僚總是聚在一起非正式地探討莫斯科的種種管理不善。
根據當時的俄羅斯官場潛規則,所有的圣彼得堡人都是國家權力中心的局外人。而普京以其卑微的家庭出身更是圈外人之外的圈外人——他沒有進入圣彼得堡的精英圈子;沒有進入蘇聯的后備干部名單;甚至在很多方面也是克格勃領導層眼中的外人——上世紀80年代后期,當他的同胞在政局動蕩中艱難度日的時候,普京卻被派到了異國他鄉的德累斯頓。直到柏林墻倒塌之后,他才回到蘇聯。
他并不是可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克格勃“希望之星”。
直到1996年,他在圣彼得堡的同伴安納托利·丘拜斯和阿列克謝·庫德林把他帶到首都,讓普京幫助他們競選,以便重建國家秩序并控制寡頭政治。
案件審查官
普京表現出來的硬漢形象很大程度上只是作秀。有記者采訪到曾經與普京一起在克格勃工作的人后發現,普京傾向于選擇更溫和、更平靜、更微妙的方式處理問題。他在克格勃內部的工作主要以說服為主,而不是采用脅迫的方式,就像一名案件調查官,善于做人的工作。
從1996年夏初次公開露面到現在,普京在莫斯科的職業生涯本質上就是這名案件調查官從克格勃學會并在德累斯頓付諸實踐的任務清單的翻版。
他對英國學者也是情報主管的約翰·馬斯特曼的“雙十字委員會”原則理解得很透徹:不要徹底毀滅你的敵人,要利用他們、要控制他們,要操縱他們并讓他們為你自己的目標服務。
識別、招募和指揮特工的工作是需要在非常緊密、一對一的基礎上完成的。而這個習慣,讓他即便身處公眾場合,包括在電視臺做熱線電話交流節目和在新聞發布會上,都堅持一對一地與俄羅斯人民交流。每位聽眾都在傾聽他的答復,并將他的回答與特定個體的問題聯系起來。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