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峰
時節到了農歷七月,傳統上有兩大節日為中國的老百姓所熟悉。一是七月初七的七夕節,因為其源自于牛郎織女的凄美傳說,尤其為年輕女性歡迎并參與;另外一個就是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而這一節日同樣也源自于一個感人至深的傳說,即目連救母的故事。這一傳說流傳千古,在歷代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
目連救母的故事
作為救母故事主角的目連,其名也寫作“目蓮”,是目犍連的簡稱,又譯作目犍蓮、沒特伽羅。目連出身婆羅門,本名拘律陀佛陀,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號稱“神通第一”。據說,目連在一次弘法時遭到了裸形外道(亦有說為執杖梵志)的暗殺,他是佛教史上為了弘揚佛法而殉教的第一人。
目連救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其內容廣為人知。現在民間熟知的故事內容大致如下:目連出外訪求佛道,得成羅漢果后,想要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因為父母已過世,于是,目連開始尋訪父母往生之處。發現其父親因為多行善事、一心向佛,死后已經往生天堂,而他的母親卻因為在世時殺生吃葷,慢待師僧,多有惡行,死后被打入地獄。目連下到冥府,遍尋刀山劍樹、銅柱火床、血湖等地獄,終于發現自己的母親因為罪孽深重,被打入了兇險異常的阿鼻地獄。目連想進入阿鼻地獄而不得,回轉祈求佛祖施予援手。佛祖賜給他法杖,目連用它打開了阿鼻地獄的門,見到了正遭受磨難的母親。母子相見,目連的母親懺悔自己的罪過,但目連也無力超度。于是再次祈求佛祖,佛祖率眾菩薩、羅漢等降臨地府,受佛力救度,包括目連母親在內的地獄鬼魂多得超脫。目連的母親脫離阿鼻地獄,又入餓鬼道中,饑不能餐,渴不能飲。僧眾夏日安居于寺中不出,七月十五日則是結束安居的解夏日,也是僧人檢點、懺悔自己過失的自恣日。佛祖告訴目連,必須在這天建盂蘭盆會,供養十方僧眾,由此功德可以超度自己的七世父母。于是目連建盂蘭盆會,他的母親因此功德得以脫離餓鬼道,轉生為狗。最后,目連又念了七天七夜的經,使母親脫離狗身,升入天堂。
可以看出來,這個故事著力體現了兩點:一是目連對母親的孝順之情,二是佛力的廣大無邊。目連的孝道在佛祖的佑護下得到了最終的圓滿,可以說,目連救母故事之所以在中土民間廣為流傳的關鍵原因正在于此。通過這一故事及對源于它的盂蘭盆會的參與,民眾既實踐了中土視為立身之本的孝道,又較好地表達了自己對佛教的虔誠信仰,中土傳統的孝道與來自于異邦的佛教實現了完美的融合。當然,這種融合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佛經中的記載與目連戲
目連救母的故事見于四部佛經:西晉《佛說盂蘭盆經》、東晉《佛說報恩奉盆經》、梁代《經律異相》卷五十三《目連為母造盆》和《灌臘經》。其中最為詳細的是《佛說盂蘭盆經》,但也只有八百多字。這部佛經傳為西晉高僧竺法護所譯,情節相對簡單,只說目連想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用道眼觀見其母親死后入餓鬼道中,不得飲食。目連前去探望送飯,飯食入口變成火炭,其母不得下咽。目連哀求佛祖,遵照其囑,于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以甘美食物和香燭臥具等供奉十方僧眾。目連的母親因此功德而超脫餓鬼之苦。佛經中最后宣揚,人世中奉行孝道者“奉此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這部佛經在印度梵語原典和西藏譯經里都找不到對應的經典,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土為了調和佛教出家背親的行為與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之間的矛盾而自創的。盂蘭盆是梵文 Ullamabana的音譯,原為倒懸的意思。佛教謂人死之后,有因罪業而受倒懸之苦者,所以可用它來泛指死后種種極苦之狀。此經中把盛食物的盆聯系起來,在后來成為“慣例”,盂蘭盆就變成了為解救倒懸之苦、盛百味于盆、供養三寶的盆器。
淵源于佛教的目連故事,至后世更演化、擴展成為龐大的“目連戲”系統。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一過七夕,民間就開始搬演《目連救母》雜劇,一直至十五日才結束,持續有一星期之久。明末清初的著名作家張岱在他的《陶庵夢憶》中記載了當時民間演目連戲的盛況:參與的演員有三四十人,連演三天三夜,觀眾有一萬多人,演到精彩處,觀眾齊聲喝彩,搞得當地太守以為海盜侵擾,還派人來偵探虛實。其演出人數之多、時間之長、套數之繁以及觀眾之多,都蔚為大觀,引人驚嘆。
盂蘭盆節
以目連故事為信仰內容的盂蘭盆會的舉行,一則在宣揚佛理廣大,提倡信眾供養三寶;一則是教導、迎合世俗的孝道需求,超度去世的父母。它最早在南朝時已舉行,梁大同四年(538年),武帝設盂蘭盆會,供養十萬僧。至唐時更為盛行,已經成為常例,像高宗如意元年(692年),武則天于洛陽南門舉行盂蘭盆會,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還專門寫了篇《盂蘭盆賦》獻上。唐代的佛寺在七月十五這天除了設盂蘭盆會外,還會制作各種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來作裝飾,吸引民眾。民眾也常遍游寺廟,廣為布施。
大概在宋代,盂蘭盆會加入了更多民俗性的、娛樂性的內容,演變成了民間節日,即盂蘭盆節。作為節日的盂蘭盆節和另外一個節日中元節恰好在同一天,中元節原本是道教節日,是道教三官之地官的生辰。地官主管赦罪,在生日這天會大赦孤魂野鬼。也有說是從七月初一開始,閻羅王會打開鬼門關,允許孤魂野鬼到人間游蕩,享受祭拜。七月十五則是他們滯留人間的最后一天,民間為不受這些鬼魂的干擾,就在這天設齋會,以食品和紙錢等來供奉、超生之。盂蘭盆節和中元節兩者經常融合在一處,因為七月十五這天鬼魂游蕩、充塞人間,所以民間又俗稱它為“鬼節”。
舊時盂蘭盆節這天,佛寺常舉行盂蘭盆會,但它的目的不再是超度某人的父母,而是用來超度人間眾多各樣的鬼魂。另外還要放焰口,焰口是佛經中所謂餓鬼的名字,放焰口是救拔、施食餓鬼的一種法事。但對于普通民眾而言,與他們相關的習俗主要有以下幾項:
祭祖。這一習俗在宋代已經形成,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的盂蘭盆節,市井間叫賣各種冥器,還有人將在竹竿頂端織成燈窩的形狀稱為盂蘭盆,上面掛上衣服、紙錢,這些都是供人購買焚祭給祖先的。百姓還會到死去不久的親人墳頭去掃拜。
放河燈。在七月十五這天的晚上,民眾聚集到河邊,將扎成蓮花狀的燈(俗稱蓮花燈)點亮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此時江面上燭光閃爍,猶如繁星滿空。按照民間的說法,放河燈是為了照亮那些淹死于水中的鬼魂的投生之路,讓他們能順利通過奈何橋。
演戲。一般是演目連戲,前面說到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便是宋代的情形。盂蘭盆節前幾日要演出目連戲,說明在宗教節日的名義下,更多的是滿足民眾娛樂的需要。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談到清代盂蘭盆節,京城也設盂蘭盆會,街巷中也搭棚演戲、放焰口、點河燈。現今,目連戲的演出越來越少,但祭祖和放河燈的習俗在很多地方還有保存。
盂蘭盆節的形成和相關習俗的演變,以及它從單純的宗教節日發展成為帶有半宗教半民俗的混合型的節日,展示著佛教與中土社會、文化的融會、和諧。這一方面見證著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主宰力的強大,同時也說明了佛教生命力的鮮活無比。
【責任編輯】 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