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關于男人的高富帥,網絡上是這樣解釋的:身高達標,非常有錢,帥得沒天理。與此相反,矮窮挫的男人是:身高不達標,兜里沒錢,挫得人神共憤。當然,不說“丑”而說“挫”一是照顧了面子,二是指一種普遍意義上的長相失敗,更好的解釋當然就是普通人。
誰都認為,無論在就業還是擇偶上,高富帥都比矮窮挫占有先機,前者更受女人,尤其是作為相對應的白富美的女人的青睞。不過,對人類婚姻和進化的研究也發現,事實未必如此。很多時候,矮窮挫男人更受女人青睞,當然不是受白富美者的青睞,而是受一般女人的青睞,也因此,促成了人類婚姻的進化。矮窮挫受一般女性的青睞不僅促進一夫一妻的形成和鞏固,而且更合理地調配了人類資源和能力,尤其是兩性能力的充分發揮和發展。
從群婚到一夫一妻
人類的婚姻和性愛是從亂性和群婚,逐步發展到現代文明的一夫一妻制的。
對此,瑞士的人類學家、法學家巴霍芬和美國的民族學家摩爾根用研究給予了證明。巴霍芬在1861年發表了《母權論》一書,用大量史實和材料證明,人類的先民最初是奉行沒有血緣限制的群婚雜交行為,同時人類的婚姻和家庭是從母權制過渡到父權制,而在母權制社會,女性處于領導地位。但是后來,人類的婚姻開始從群婚制向個體婚姻過渡。
摩爾根則于1877年出版《古代社會》一書。通過幾十年的研究,摩爾根認為,人類最初實行的是群婚雜交模式,后來,由于人類意識到群婚雜交模式的諸多不利,才對男女性愛行為和家庭關系做了一些規則上的限制,因而出現了婚姻制度和家庭形式。通過一步步的完善,人類建立了文明社會的一夫一妻制度。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研究人員也對從群婚到一夫一妻制度創立的過程和原因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結論。例如,一夫一妻制有利家庭和社會的穩定,也有利于培養后代。但是,直到今天,在人類一夫一妻制上還是有很多謎團不能徹底解答,人類為何和怎樣從群婚進入一夫一妻模式的也還存在著一些疑問。現在,一些研究人員通過新的研究結果指出,人類從群婚亂交進化到一夫一妻制很大的功勞在于矮窮挫這樣的男人的存在和他們對性愛與婚姻關系的堅守,以及男女對性和婚姻忠誠的培養。
美國田納西大學的生物數學家謝爾蓋·伽伏利雷茨于2012年5月29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題為《人類起源和從群婚到固定配偶制轉移》的研究文章。文章中指出,人類之所以從遠古的群婚制發展到一夫一妻制,主要功勞要歸于那些又矮又小,相貌很一般的男性,而非那些肌肉發達、健壯勇猛的男子。前者就是今天所說的矮窮挫男人,后者就是今天所說的高富帥男人。
當然,那些矮窮挫男人還必須有其他品質,例如,忠于配偶,勇于奉獻,沉著穩重,顧家愛妻。當時的女性更愿意和這樣的矮窮挫男人結婚,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于是一夫一妻制得以建立和傳承。
毫無疑問,在一夫一妻之前的群婚制中,那些高富帥男人占有先機。因為,在石器時代的南方古猿的祖先地猿中,兩性之間的關系是勝者為王。高富帥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女性和交配權,而矮窮挫的男人社會地位較低,他們無法在強者為王的社會中憑借蠻力戰勝那些身強力壯的高富帥而取得交配權并繁衍后代。
因此,矮窮挫男性不得不改變策略,轉而向一些平凡的女性獻殷勤,比如選中一位女性來專門供養她。當然,這要取得女性的首肯。一旦一名女性表示愿意由一名社會地位較低的男性提供食物,這名男性就會立即停止與其他男性進行配偶競爭,不再取悅其他女性。于是,女性也忠于這種單一的兩性關系,不再投入到其他男性的懷抱,一夫一妻關系便逐漸建立并鞏固下來。
一夫一妻與布魯斯效應
那些矮窮挫的男人為一名女性提供食物當然也有條件,即要求女性的忠誠,否則他們的擇偶選擇和勞動就毫無價值。而一旦女性同意由一名男性專門供應食物并在兩性關系上忠于這名男子,她就會得到更多的食物。這對于忠 于一夫一妻的兩性關系是一種利益促進,也是一種有利動機。相比而言,那些成為一名高富帥男子的妻子或情婦則無法從高富帥男子那里獲得更多食物,因為高富帥男人有更多的異性需要照顧。
這樣的結果不僅使一夫一妻的關系顯示出了優勢,同時由于有一名男子專門供應一名女子食物,這些女子獲得的食物會更多,也能養育更多的孩子。于是,無意之間,這種一夫一妻的關系既把忠誠基因傳遞了下去,也形成了遺傳的多樣性,再也不是由幾名或一名高富帥占有很多女性并只是傳遞他們的基因,而是有更多的矮窮挫男性也有機會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從而形成了人類遺傳的生物多樣性,也就使人類群體更有免疫力和適應環境,也更能較好地繁衍后代。
一夫一妻制的形成有利于種族的繁衍其背后有更深刻的原因,這就是人類脫離了“布魯斯效應”,能繁衍更多的后代。
所謂布魯斯效應是指,如果一只雌鼠與雄鼠交配后再與其他雄鼠同居,非配偶雄性的化學信號可能誘發這只雌性終止妊娠,而這種現象被認為是雌性對抗雄性殺嬰行為的一種進化策略。因為,如果這只雌鼠生下后代后,新生幼鼠就有可能被非配偶雄性殺死。為此,雌鼠會主動終止妊娠。但是,雌鼠與配偶雄鼠及其氣味的接觸則不會產生流產現象。這種現象是由英國動物學家布魯斯(Hilda Margaret Bruce)于1959年在實驗小鼠中發現的,故稱為布魯斯效應。而且,后來也把與布魯斯效應相關的雄性動物殺死非親生的幼崽行為歸入這一行為當中。
雖然布魯斯效應并非存在于所有動物,但是,在高級哺乳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中卻屢見不鮮。例如,一只雄獅加入并主宰一個獅群或一些雌獅加入另一個獅群時,雄獅都要想方設法把雌獅攜帶和撫養的幼獅殺死,其目的一是為了與雌獅更好地交配,二是不讓非己的基因遺傳下去。
人與靈長類的相似性
美國密執安大學的艾拉·羅伯茨研究小組發現,野生的雌性獅尾狒狒會在一個新的雄性獅尾狒狒掌控其群體時終止妊娠。 獅尾狒狒與獅子一樣是群居的,也由多只雌性與一只雄性組成一個群體。然而,因種種原因當某只新的雄性獅尾狒狒驅逐了先前的雄性而掌管一個群體時,它常常會殺死由前任雄性與雌性所生的后代。
熟知這一情況的雌性獅尾狒狒便以一種巧妙的方式來保護幼崽并節約資源,這就是布魯斯效應。雌性獅尾狒狒無法阻止雄性獅尾狒狒殺死自己以前與另一只雄性所生的幼崽,但是卻可以掌控自己已經懷孕的身體。于是,雌性獅尾狒狒會想方設法流產掉胎兒。因為,如果這樣的后代生下來,也難逃一死。流產掉胎兒,卻可以省下懷孕和分娩以及照料一個幼崽的精力、時間和營養供給等。這種情況被生物學家稱為進化的策略。
羅伯茨等人對埃塞俄比亞瑟門山國家公園中的一群野生獅尾狒狒進行了研究。 他們既收集野生獅尾狒狒的群體數據,又對與雄性接管雌性群體后有關的后代存活的繁殖情況進行了研究。 此外,他們還從野外收集了野生獅尾狒狒的糞便,采集了其中的激素并測量數據,以此分析雌性野生獅尾狒狒是否懷孕并確定其何時懷孕。
根據這些研究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80%的雌性獅尾狒狒會在一名舊的雄性首領被新的雄性首領取代之后的數周內流產掉自己的孩子。而且,在新的雄性首領接管一群野生獅尾狒狒后流產掉自己胎兒的雌性會比那些生下后代的雌性更快地再次懷孕。當然,并非所有的雌性都會流產掉自己已懷有的胎兒,但是,結果往往是新任雄性首領會在后來殺死非親生的后代。這也意味著那些生下前任首領孩子的雌性是在生育上做無用功。而那些流產掉自己胎兒的雌性在后來則會較快地與新任首領交配并懷孕和順利地產下孩子,它們在生育上做的是有用功。
伽伏利雷茨等人發現,人類進入一夫一妻制的時代是在石器時代的南方古猿的祖先——地猿中發生的,那時的早期人類實際上就是由靈長類動物過渡到人的階段,因此毫無疑問存在著殘酷的布魯斯效應。但是,由于矮窮挫男性通過專門向一名女性提供食物而獲得配偶并逐步建立和確認了一夫一妻制之后,就不僅打破了高富帥男性獨霸女性的壟斷局面和一夫多妻或群婚的狀況,而且還讓男性在爭奪配偶的競爭中不再那么殘酷和血腥,因為男人在爭奪王位和獲得更多的交配權的爭斗中,往往是頭破血流,你死我活。
同時,一夫一妻制的建立也減少了早期人類的布魯斯效應,即極大地減少了男性殺死女性與其他男性所生的孩子的情況,因為一夫一妻制能保證孩子就是自己的而非他人的。在此情況下,也讓男性和女性能專心致志地撫養自己的后代。不僅如此,固定的一夫一妻制也讓男女兩性在養育孩子上有分工和合作,也能讓他們在培養后代時與其他家庭展開更多的合作,從而創建了新的合作關系。
如此看來,矮窮挫男性在人類進化和婚姻的發展上比高富帥男性更有功勞。
【責任編輯】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