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



美國教育學博士朱莉·霍蘭歷時8年研究廁所史,寫就了《廁神:廁所的文明史》一書。?她認為文明并非源于文字的發明。由于第一個糞坑的出現,人們才不再到處游走躲避自己的糞便,從而最終定居下來形成古代文明。廁所的進化是從茅坑演變到茅房、廁所、衛生間、洗手間,從無到有,從私有到公共,從單一功能到集生理代謝、衛生調整、休息乃至審美、商業、文化等多功能,廁所革新一步步從文明走向進步。
很多人都會好奇,中國古代啥時候開始有了廁所呢?可能在大家印象里,古代人都是足不出戶的,還很不講衛生,其實古代人可比現代人講究多了,他們對衛生的重視程度甚至更高。我國廁所的出現和發展就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5000年前最早的公共廁所
何謂“廁所”?從字義上看,古代的“廁”,從廣,廣像屋;從則,則當側,這可將廁所解釋為“設于房子旁邊的側屋”。中國廁所的起源,最早是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遺址里發現的。考古發現當時的廁所只是一個土坑,從西周到春秋,廁所多與豬圈并排,而且一旦“某個坑”被“放棄”,就會用一個奴隸去填坑。
春秋時期的廁所可以摔死人
中國古代最早提到公共廁所的文獻是《周禮》。根據《周禮》記載,早在夏商周時代,建設比較好的城市道邊路旁就出現了廁所。夏商周時期的貴族們,不僅吃穿很講究、禮節很繁雜,而且也頗講究衛生,殷墟就曾出土過一些洗沐的工具。最有趣的是,在夏啟時代,物資匱乏、生產力低下,誰也沒那閑心閑力修建大量的公廁,于是大家想了個辦法,把一大家子人按照姓氏集合起來,每個姓氏給一片地方用來作為“人有三急”之地,必須是直系親屬才享有這片地方的使用權。
至遲到春秋時期,廁所已經成為中國人居室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墨子·旗幟》就曾記述那時的公共廁所:在道外設屏,以30步為周長,一般要垣高12尺以上。 有趣的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廁所排糞池還頗深,所以有人不慎跌入廁所中身亡的例子。如《左傳·成公十年》中:“晉侯將食,張(脹),如而,陷而卒。”公元前581年,晉景公準備品嘗新麥時,突然覺得肚子發脹,去廁所,不慎掉進糞坑而死。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于廁所的君主。
漢時已有坐式廁所
秦漢時的宮廁肯定比先秦有改進,至少不再有君主跌入糞坑的新聞。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包括皇族宮室、官府、普通民居乃至于野外軍營等絕大多數秦漢建筑都設有廁所。根據考古發掘,漢代的廁所不僅有蹲式廁所,還有坐式的。南陽東漢墓中,不僅男女兩個廁所左右并列,且其中一個便坑前有尿槽,另一個沒有,形制與現代已無區別。
在中國河南省商丘市芒碭山漢墓中發現的一間2000多年前建造的廁所,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水沖坐式廁所。漢墓中的這間廁所面積約2平方米,在用石頭打造的坐式馬桶的一側,還有一個寬大的扶手。在馬桶后方的墻上,廁所的修建者鑿出一個沖水的管道,其構造和原理與今天的水沖廁所極為類似。(圖1)
古代廁所曾兼養豬
廁所在秦漢時被稱為“廁”、“圊”、“溷”,從史料記載看,當時的廁所都搞綜合利用:既供方便,又作豬圈。從現有的考古發掘出的漢代陶制冥器來看,漢代時期每戶人家里就有了私人廁所,不過是牲畜與人共用的,也就是把牲畜養在廁所里。很多人一聽就要掩鼻了,覺得很骯臟。那時候有講究的人家也不愿意吃養在廁所里的牲畜肉類,尤其在祭祀這種無比神圣的時刻,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用廁所里走出的“犧牲”的。《禮記》中講:“君子不食綣腴”,就是說有地位的人不吃廁所里養出的肥肉,而是要吃那種純天然綠色無污染的放牧牲畜肉。當然,這種廁所并非普遍,漢代較為普遍的廁所樣式為與豬圈相連,以使養豬、積肥并重。《漢書·武王子傳》“廁中豕群出,壞大官灶”,就證實了漢代廁所的這一特點。也許是人們的心理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這種“混合型廁所”在魏晉以后就絕了跡,不過很多人家依舊把牲畜欄圈等設在廁所旁邊。(圖2)
“陶廁圈”——2000年前的環保廁所
在江蘇宿遷博物館內展出的名為“陶廁圈”的陶制廁所,是在宿遷市區一建筑工地發掘出來的,經專家鑒定年代為漢代。因埋在地下年代久遠,這座古人用的廁所模型通體呈現淺綠色,猶如苔痕一般。陶廁圈頂部用黃色的瓦蓋住,如同現在農村蓋的起脊瓦房,整個看起來就像農村的土地廟。陶廁圈高約50厘米,正面是一個圓形的帶口池子,高約10厘米,直徑在40厘米左右,乍一看以為這個池子是現在的坐便器。池子如同現在的化糞池,是儲存糞便用的,可見漢朝時期人們就有環保的意識。(圖3)
鏈接
“更衣”的由來
“更衣”主要指有錢人家上廁所要換衣服。這種習俗一直沿襲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如南朝首富石崇家的廁所富麗堂皇,每次他去廁所,都有婢女備好新衣服在門口等候。當然貧苦人家是不具備“更衣”的條件的。
唐宋時期的“清潔工人”
歷史上廁所不僅是服務于人的方便之所,還是財源滾滾的致富渠道。唐宋時期出現了專門經營“糞業”的人。《夢粱錄》記載,宋代城中就有提供這種服務的職業清潔工,稱為“傾腳頭”,負責收集百姓傾倒的糞溺。不論官廁還是民廁,都會定期出清,用于農田施肥。南宋《洛水集·富陽勸農》有記載,衢州、金華地區百姓收集糞溺肥田的積極性很高,以至于家家戶戶堆積如山,街道因此異常干凈,而水稻得益于糞肥的滋養,根正苗直質量高,產出來的米十分精美。如此一來,刺激了旺盛的糞溺需求。隨著需求日漸增加,單純依靠農家自身“產出”,已經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施肥需要。于是農民們挺起身板,走向市場進行購買,首要目標便是有著充足供給的城市。這樣既解決了城市糞便的處理問題和環境問題,又使糞便還鄉,有效地利用了糞肥資源,并保護了自然環境。
明清時“京師無廁”
在16至19世紀的北京,也就是明朝和清朝時期,商業一片繁榮的背后,是公共設施的匱乏和管理的無序。偌大一個北京城,公共廁所寥寥可數,以致有“京師無廁”的說法傳世。由于寥寥幾個公共廁所還都是收費的,如果不是出于體面或是別的什么顧忌,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人滿大街找半天之后走進去的。“故人都當道中便溺”,不僅普通百姓這樣做,一些官員也帶頭這樣做。直到清朝末年,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北京各街道遍修廁所,不準隨地便溺。而且,出現了大糞車,以搖鈴為號。
故宮為什么沒有公共廁所?
如今我們去看故宮,會發現,故宮里面竟然沒有公共廁所!這是為什么呢?那些太監丫鬟們又該在哪里如廁呢?原來,在那樣宏偉的皇宮中,所有人方便時用的都是馬桶,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馬桶更是很講究。據說清代皇帝、后妃們使用的便器叫作“官房”,與現在的一般馬桶相比,除了不能沖水之外,沒有多大的差距。李陽泉先生在《中國文明的秘密檔案》一書中描繪說:(官房)分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用木、錫或瓷制成。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外邊安有木框,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便盆像抽屜一樣可以抽拉,一般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里,以防止滲漏。錫質官房為橢圓形,盆上有木蓋,正中有鈕;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前端開出橢圓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對準圓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軟襯,猶如現在沒扶手的沙發一般。(圖4)
從廁籌到手紙
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是一直到元朝,這一技術產品才被運用于人們最實際的生活:如廁時用作手紙。在這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廁的衛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作“廁籌”的木頭片或竹片。《南唐書·浮屠傳》記載,南唐后主李煜篤信佛教,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誠心,他親自動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廁時使用,并用面頰檢驗質量,看看是否光潔滑爽。元朝時蒙古人開創了使用手紙的先例。到了清代,使用手紙就比較普遍了。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