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人
摘要為了能夠讓國內觀眾更好地通過譯制片了解異域文化,翻譯工作者有責任做好字幕翻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翻譯原則,把握翻譯尺度,盡可能完整地把原作內容傳達給觀眾。
關鍵詞字幕翻譯譯者主體性形式對等動態對等
經過近60年的發展,中國的電影翻譯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眾多優秀國外電影的引進,中國觀眾不僅領略到了異域風情,精彩的對白也讓他們領略到了語言的無窮魅力。作為多媒體翻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影視作品字幕翻譯已經引起中外翻譯界的重視,逐漸成為一種兼具休閑娛樂、信息傳達和文化傳播等功能的現代翻譯類型。為了更好地完成翻譯任務,譯者需要謹慎選擇翻譯指導原則。本文嘗試選取“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兩個翻譯原則加以探討。
1 譯者主體性
所謂譯者主體性,指的是“譯者在受到邊緣主體或外部環境及自身視域的影響制約下,為滿足譯入語文化需要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目的性和創造性等特點”,主要表現在翻譯過程、譯者的譯入語文化意識、譯作與原作的互文關系、翻譯主體間性四個方面,其中翻譯過程是譯者主體性表現最為明顯的環節。在任何譯文中都隱含著譯者的主體性,不管這種主體性對讀者而言是有益還是有害,它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對于譯者而言,不管他愿不愿意在譯文中加入自己的意志,他實際上都是在自己的文化參照系內對原文進行消化、吸收和選擇性再現。作為譯者,他就必須學會怎樣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主體性。
2 “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的比較
2.1 形式對等
所謂“形式對等”就是“原文的形式特征被一成不變地復制到目的語文本”。力求“形式對等”的譯者允許原文本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說話,往往會盡可能地保留與原文想對應的措辭,而不為適應目標文化而對原文本進行調整。在翻譯實踐中,“形式對等”強調保留原文的標點符號、段落劃分之類的標志,既不合并也不拆分句子。但源語和目的語(本文注重探討英語和漢語的互譯,下同)存在不可避免的結構性差異,在時態系統、副詞使用等方面并不完全一一對應。鑒于這種差異,采取“形式對等”這種策略的譯文往往不符合目的語的句子格式。為了兼顧形式和內容,在翻譯過程中往往需要增加一些解釋性的注釋,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但由于字幕翻譯本身的特殊性,如瞬時性(電影字幕一閃而過,不能像書本那樣前后翻閱)、通俗性(電影的受眾是全體觀眾,譯語要通順易懂)等,觀眾沒有時間思索字幕中某個字詞或某個句子的深層含義,這就決定了字幕翻譯的語言既要貼合原文,又要簡潔明了。由此看來,加注釋的方法在字幕翻譯中并不實用。
試看周星馳主演的喜劇電影《功夫》中包租公、包租婆夫婦大戰火云邪神前自我介紹時的對白。
火云邪神 :……難道就是人稱神雕俠侶的……?
包租公:楊過!
包租婆:小龍女!
The Beast: ...Could you two be the fated lovers...?
Landlord: Paris...
Landlady: ...and Helen of Troy!
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應該對片中猥瑣不堪的包租公和滿臉橫肉的包租婆印象深刻,他們兩人的形象和金庸先生筆下的楊過和小龍女的形象相去甚遠。當二人作這樣的自我介紹時,中國觀眾無不會心一笑。如果一味追求形式對等,就照字面意思直譯成“Yang Guo”和“ Little Dragon Maiden”,而又無法加注釋介紹這兩個人的話,就勢必會讓西方觀眾感到困惑,原來的喜劇效果也就蕩然無存了。因此譯者把這兩個稱呼譯成了希臘神話中的“Paris”和“Helen of Troy”。熟悉希臘神話的西方觀眾都知道,Paris是《木馬屠城記》中英俊瀟灑的特洛伊王子,而Helen of Troy是美艷動人的斯巴達王后,當他們把片中的包租公夫婦的形象和這兩個名字比較時,自然就會領略到其中的喜劇效果。
2.2 動態對等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本身固有的差異,當在翻譯過程中發現漢語中沒有與英語對等的詞匯時,只能退而求其次,舍形式而重意義,以避免為了生搬形式而造成譯文晦澀難懂。在奈達提出的“動態對等”理論中正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指明了翻譯不僅僅是詞匯意義、句子格式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化的對等,翻譯所要傳達的既有表層的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內涵。對于字幕翻譯來說,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對字幕作出的反應比譯文內容和形式與原文保持一致更加重要。因此,字幕翻譯工作者的根本任務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在功能上的等值,讓源語觀眾和目的語觀眾在接受上實現和諧統一。在翻譯實踐中,譯者要遵循功能對等原則,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盡可能使目的語觀眾獲得與源語觀眾相似的觀影感受。
奈達曾經提到過:一部電影里大約四分之三的鏡頭都是近景拍攝的,因此只要聲音與畫面有少許的不同步,觀眾就會發現。試想一下,如果字幕已經閃過,而演員仍在說話,或者演員已經停止說話,而字幕仍在繼續,觀影者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錢紹昌教授曾經指出:要想達到口型同步的效果,漢字字數應大致與英語臺詞的音節個數相當。而源語臺詞是不能修改的,譯者所能做的只有調整漢譯臺詞,而這又要建立在忠實于源語臺詞的基礎之上。因此譯者一定要仔細斟酌漢譯臺詞的字數,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一個較好的觀影效果。
3 結語
影視作品是一種靠聲音和圖像傳播信息的大眾化傳媒,字幕翻譯雖然和文學作品翻譯有共通之處,但又具備明顯不同于后者的特點。大量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和“形式對等”相比,動態對等理論更適用于字幕翻譯。在翻譯影視作品時,譯者應在忠實原作的基礎上選擇翻譯所必需的翻譯原則,充分發揮自身的再創作能力,客觀地再現原文。字幕翻譯是一個系統工程,影響它的因素是多元化的,這需要譯者不斷探索,完善字幕翻譯的技巧,推動電影翻譯理論和電影翻譯事業的發展,力爭戴著鐐銬跳出優美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