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調整來了,終于來了,不禁讓我這準踏空者以淚洗面,終于可以輕松下,看看股評家們紛紛微博刪帖轉換口風了。其實現在說調整符合我們預期毫無意義,因為之前確實因為過于理性而基本踏空了,而短期市場確實是由未必理性的各種預期而推上來,在泡沫的時候,不去享受泡沫,而堅信泡沫有毒而遠離,到底對是不對,難以評說。
今年以來的市場反彈,主要源于各種預期的疊加,流動性改善預期、政策放松預期、實體經濟復蘇預期、QE3預期、證監會扶持政策預期、地產調控放松預期等等,而就像我們之前所分析的那樣,這其中的多數可能都會落空,有的雖然可能會被證實,但在已經開始調整的市場氛圍里,這已經不重要了。
所以,其實正在發生的調整,深層次依然為脫離基本面上漲后的回歸,也是為預期落空打提前量,一個動作完成多重任務。同時,對前幾月刻意忽略的各種利空進行集中再次消化,就會促使市場調整較大幅度,樂觀預期能將市場推的那么高,翻臉時也同樣會打的狠一些。
事情已經發生了,其實多說無益,我們對于市場目前進行的調整的前期觀點,不論從邏輯上,還是結果上,都得到了驗證,只不過觸發事件超出預期而已,但這根本代表不了什么,說我們避免了虧損,也對,可是前期還錯失了盈利呢。所以,既然如此,大家也就不必糾結于過去的對錯了,至少著眼于未來,還會有機會。
在4月上半月,一季度各項數據逐步發布,也會對此前各種預期逐步證實或證偽,隨之而來的將是新的預期重建,同時將形成新的市場邏輯。目前的調整已經反映了預期的證偽,那么新的預期為何,會形成怎樣的邏輯,是研判未來一段時間市場走勢的重中之重。
而新的市場邏輯,目前能看到可能也就是所謂的從預期回歸到基本面,其他的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站在現在的時點,我們只能提出一些可能對未來市場邏輯產生重要影響的諸多因素,以供參考。之所以認為這些因素重要,是覺得他們可能會制約邏輯發展的方向,甚至會打破諸多邏輯,從而成為制約短期市場的決定因素。
鑒于此,我們提出以下若干將影響新的市場邏輯的重要因素,以供參考:
1、宏觀政策。政策調控步調、措施及力度仍是最大不確定性。如果我們依據繼續走弱的基本面持謹慎態度,就有可能遭遇超預期的經濟刺激政策,這雖然對實體經濟是好事,對市場也是好事,但對于投資者則未必,這使得在弱勢里,即使是做空也要冒很大風險。
2、行業政策。新一屆證監會對市場的扶植態度堅決,言論激進,不停取悅于投資者,試圖挽回市場人氣以恢復市場融資功能。傳言有諸多扶持因素在討論,不排除有超預期政策出臺刺激市場,按歷史經驗,如果有實質性利好出臺,做空依然風險較大。此方面有諸如紅利稅、新三板、國際板等等。
3、地產調控。地產政策的事實性放松已經出現,地產成交放大也是事實,但需關注的是,成交放大是否可持續,前期放大愿意從需求方看是剛需、降價與政策放松結合,而從供給方看則可能由于應對地產信托到期之類現金流需求,因此供給方是否有意愿繼續降價成交需要繼續觀察。
4、資金面。一季度信貸縮量,較預期悲觀,進一步對市場的打擊空間較小。如果要完成全年額度任務,二季度增加可能較大,那就是個利多。且經過一季度消化,信貸規模的大小對市場影響力趨弱,而需更加關注外匯占款的走勢,其對市場情緒影響較大。
5、一季報。普遍預期一季報會較差,其主要風險來自于超預期,一是超預期的好或壞(壞更有可能),二是市場的反應,目前已經對此有很大預期,一季報出臺是否意味利空出盡?另一方面一季報是否為業績低點,這也是個問題。
實際上我們會看到,投研能分析的東西實在太少,決定權多在廟堂之高,這其實是市場真正的不確定因素,經濟畢竟有周期,不救也能有恢復的一天。可是問題就在于,我們面對的經常是一個不按套路打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