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騰華
摘要倡導農民工受教育權,提高農民工受教育水平,對于加速城市化進程、我國教育公平及社會和諧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如果農民工教育權利得不到保障,勢必妨礙我國城市化的進程。然而,農民工的教育問題已成為做強勞務經濟、推進城市化的瓶頸。因此,我們應倡導職業教育多元化發展,滿足農民工的文化、技能、維權等方面的需求。
關鍵詞農民工教育權利保障
1 法理學視野下的農民工受教育權利分析
受教育權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權利的前提和基礎。受教育權作為一項憲法權利,我們應該在部門法中對其具體化?!督逃ā凡粌H全面地規定了保障受教育權利的制度及措施,而且具體列舉規定了受教育權利的詳細內容。為了發展好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更好為社會服務,隨后又頒布了《職業教育法》。從此,職業教育成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我國教育法制建設起步較晚,到目前為止,有關公民受教育權的法律為之甚少,其中保障農民工受教育權利的相關法律就微乎其微了。并且僅有實體法而無程序法,則實體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就無法順利實現,當其受到侵害時,也無法獲得法律救助。從這一點看,農民工受教育權利的實現,值得我們去認真地思考。
農民工受教育權是指農民工所享有的并由國家保障實現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其內容包括受教育機會權、受教育條件權和受教育公正權三個方面。教育權作為應有權利,它是基本的、神圣的,人人都有資格享有的,是受教育者個體不可或缺的。同時受教育權又是具體的、豐富的,受教育機會權、受教育條件權與受教育公正權構成了受教育權的權利體系。但是,由于農民工在農村時受教育資源、教育條件的影響,農民工受教育公正權已出現嚴重的缺失。由于城鄉教育的不公正、不公平,農民工受教育機會的缺失對其進入城市發展都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2 農民工受教育權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我國尚無保護農民工及其子女平等受教育權的專門法律、法規,加上城鄉二元結構和農民自身因素的影響,使我國農民工及其子女受教育權面臨很多問題。
2.1 農民工受教育權是其它權利的基礎
當下,經濟飛速發展,貧富差距加大,教育不公日漸突出,農民工及其子女受教育權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人們普遍認為,受教育權的行使是實現人權的前提,這也是其特殊性和重要性的體現。公民的基本權利享有與實現,與公民自身所受教育的程度息息相關。也就是說,農民工受教育權利與其就業、社會福利、城市融合度等成正比例關系??梢姡U限r民工教育權利是確保農民工享有其他權利的前提。
2.2 農民工受教育權直接影響自身融入城市的程度
農民工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市民”,必須是一個真正的“文明人”,這是城市化對農民工市民化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問題的關鍵是當前農民工的教育狀況并不樂觀,自身知識、技能水平等在條件上與其生活環境不合拍。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民工,在待遇上享受不了崗前技術類培訓,更缺乏在崗的素質教育,所以表現出文化水平低,素質差等狀況。由此,我們認為農民工的市民待遇不僅僅是經濟待遇,更重要的是共享城市教育資源的待遇。
農民工的基礎教育得不到保障呈現出先天教育不足,直接導致進城務工時的一系列問題發生,需要社會及時補充營養。換句話說,農民工市民待遇的享有,關鍵是如何處理好教育問題,如何提高其自身的素質來切合其市民化的華麗轉身。
2.3 農民工受教育權直接影響其下一代成長
農民工自身教育權利尚未實現,其子女教育問題又擺在我們面前,使得教育權利實現與否出現了代際轉移。農民工及其子女教育權利所呈現的現狀,值得人們深思,其中存在著人為地弱化現象。由于城鄉教育資源不平衡,無論是農民工輸出地還是輸入地都缺乏對農民工進行有效的培訓,而農民工文化教育程度直接影響著其下一代的成長,其自身的文化素質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他們對子女教育方向的把握。加上他們流動就業,對子女教育和自身的就業生存更是顧此失彼。
3 農民工教育權利實現的探索
3.1 農民工受教育權的法律體系建構
憲法明確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教育法》也規定,國家實行職業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以及企業事業組織應當采取措施,發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職業教育或者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現在的問題是,在履行教育法律、法規時,難以體現城鄉教育公平。農民工受教育權利保障雖已提到了議事議程,但全面具體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為保障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能接受職業教育,需要有更多的行政政策予以保障。但我國憲法規范具有原則性、抽象性,基本權利的享有與實現很難得到保障,必須依靠相關具體法律來支撐。所以,國家要在各項具體法律法規中完善對這一群體受教育權利的保障條款并得以落實到位。
3.2 農民工受教育權保障機制建構
3.2.1 農民工教育由義務走向權利
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產業由密集型轉向集約型,各種教育隨生產勞動變化而變化,這對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教育程度有著更高的要求。義務教育是無法承擔農民工市民化發展的需求,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顯得尤為迫切。況且,城市發展離不開農民工汗水的揮灑。農民工的貢獻推動著社會經濟進步,也為農民工教育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3.2.2 建立多層次的農民工教育體系
要構造農民工群體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促進素質就業,以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人員流動性和就職易變性揭示了其教育需求的多面性。而現有的職業技術學校因各方面的原因大多流于形式,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國家應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多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達到教育內容與實際需求的統一。政府密切關注本地企業的發展同時,協調好農民工教育事宜,采取職業教育與當地政府聯合辦學,加強企業合作的模式,實現政府、企業與農民工三者共贏的方式提高職業教育的實用性。
3.2.3 建立農民工教育資金投入保障機制
加大農民工教育資金的投入,是實現農民工教育權利的現實基礎,實際上也是社會人力資源的保障。通過對農民工人力資源投資,可使農民工享有較高層次的工作環境和較高收入的回報,從而適應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中提出:“農民工教育培訓經費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闭矫?,各級財政應該列出專項經費用于農民工教育培訓。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由教育行政部門對舉辦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機構進行考核評估,合格者給予費用補貼。企業方面,也積極與相關教育機構合作,加大培訓力度,由政府給予適當補貼。做為惠民政策,可根據農民工自身所花費的成本和培訓效果給予其一定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