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目前在國內大城市已經形成一股熱潮。尤其是近年,隨著國外考試機構搶灘中國教育市場,“國際班”和留學中介機構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在鄭州市某銀行工作的申女士,其兒子今年才4歲,但她已經開始咨詢留學中介機構,為兒子將來留學做準備。申女士認為,孩子越小越容易適應國外的學習環境,將來語言、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等都能夠更快融入國外生活,但是出國過早相對應的就是過早失去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和身心健康不利,那么在這種出國熱的形式下對孩子的成長是利多還是弊多呢?
過早出國學習有利有弊,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過早出國會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理與個性發生某些偏差,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
——賈曉波
近年來在出國留學熱潮中,出現了低齡化的趨勢,從過去的大學畢業后出國讀研,到近期中學生出國數量猛增,又到小學階段就把孩子送出國,現在又有學前階段就開始謀劃出國的新情況。象申女士這樣希望把孩子盡早送出國的家長,考慮問題的角度通常是從有利于孩子盡快適應國外環境出發,覺得越早出去越容易適應國外的學習環境,從語言、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都能更快融入國外生活。這種想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在實現社會化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會導致孩子成長中出現諸多問題,可能使孩子的心理與個性發生某些偏差。從少年兒童成長的規律看,過早出國容易遇到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過早的親子分離會導致親子間依戀感的缺失,不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Bowly)認為,親子間依戀感的滿足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母子間的情感連結是一種調整目標的行為系統,該系統的目標就是增進孩子的安全感。從現實的角度看,對于從未離開過父母的孩子而言,驟然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失去父母的呵護與關照,從心理上會產生強烈的分離性焦慮,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排解,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目前在國外的留學生相當一部分人有壓抑感、焦慮感,特別是一些原本獨立性和適應性就比較差的孩子,一旦離開家獨立面對陌生的環境時,往往容易出現生活適應上、人際交往上的困難,有些人因為長期無法排解壓抑感、焦慮感、孤獨感和自卑感的困擾而導致抑郁癥、焦慮癥的發生。
其二,過早脫離家庭這一成長中的“微系統”,容易造成教育真空,導致行為失控。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1979年提出了發展生態環境中微系統的概念,他認為兒童青少年發展的生態環境由若干互相聯系嵌套的系統組成。這些環境系統直接或間接地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影響著人的發展,該系統包括宏觀系統、外層系統、中間系統和微系統。“微系統(microsystem)”是指個體在環境中可直接體驗的環境。微系統之一是由父母和同胞組成的家庭系統;另一個是由老師和同伴組成的學校系統。青少年直接參與的微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系統保持聯系與相互影響。例如,家庭環境質量會影響青少年在學校中的自信心和同伴關系。對于過早出國的少年兒童而言,他們生活環境的巨大改變造成了他們的生態環境系統中家庭這一微系統的缺失。而這一微系統的缺失所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出現了教育的真空。鮑姆林德(Baumrind)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的認知發展、性格形成、成就動機、自我概念、自尊以及社會性發展的諸多方面均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父母教育方式中的一些成分,如對孩子的溫暖和愛、支持性和權威性,從嬰幼兒期到少年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于過早出國的兒童們,這些本來應當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家庭教育功能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習慣養成、態度形成、情感交流、人格塑造等重要內容,都失去了家長的有效監控。最終的結果就是家長的影響力嚴重喪失,孩子的行為基本上處于失控狀態。留學兒童中不少孩子因為缺乏有效管束,網癮、酗酒、濫交、甚至吸毒等現象時有發生。這是一記警鐘。
其三,過早面臨文化沖突,容易產生心理困惑,導致文化選擇上的去中國化傾向。
這個問題在初中階段最為明顯。因為少年期到青年初期是青少年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發生較大的社會文化轉換,容易出現心理上的矛盾和沖突,如果缺乏強有力的指導,很可能導致心理困惑甚至動蕩。相比較而言,如果選擇在學前階段或大學畢業后出國,就會相對平穩得多。但是如果選擇了學前階段就出國,那就要承擔這樣的后果,很可能家長辛辛苦苦投入巨資,結果培養出來的卻是一個完全西化了的“香蕉人”(黃皮白芯)。不要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什么繼承發揚,就連希望孩子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盡一點孝道,也可能成為一種奢望。因為現在不少在國外滯留的中國家庭,第二代或第三代就普遍面臨著這樣的教育困惑。
當然,以上所提到的只是一種可能性,并不是說必然會如此。這里的關鍵在于三點,一是出國這件事是不是孩子自己愿意的,而且有自己明確的理想目標;二是孩子本人的獨立能力和適應能力是否能達到基本的要求;三是家長與孩子之間是否能保持良好的溝通。假如這幾點都能做到,那上面所說的所有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賈曉波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天津市社會心理學學會副會長,天津心帆心理輔導中心主任。)
責編: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