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真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給孩子請家教似乎在中國很盛行,并備受爭議。不過,來自英國的報道會讓我們發現,原來“請家教”的是是非非也在異國他鄉演繹著呢。
前一段時間,英國的《泰晤士報》報道,英國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爭搶入讀名校的機會,不惜重金聘請家教,近年來此風氣越來越盛。英國的教育界人士擔心這可能過早增加了孩子負擔,有礙其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并可能擴大貧富階層受教育權利不平等的矛盾。
家教老師 收入頗豐
畢業于牛津大學生物系的馬拉奇·吉尼斯今年23歲,已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成功事業——設于倫敦的“家教中介所”,剛運營一年,在倫敦家教界已小有名氣。
請吉尼斯做家教價格不菲,按照補習目的和內容不同,每小時收費至少45英鎊。但他說這收入在業內不算頂尖,他認識一位在倫敦專門為學生準備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的家教,收費高達每小時250美元。
在倫敦,有些家教是“個體戶”——可能是個退休女教師,中介人兼助理就是自己的丈夫;也有些像“家教艦隊”這樣已成規模的中介公司,旗下網羅了數千名家教老師。
吉尼斯等人的成功應歸結于英國家長愛請家教的風潮。據英國“薩頓基金會”最近一次調查顯示,倫敦11歲至16歲的中小學生中有43%請過家教,比4年前的36%上升了7個百分點。
“薩頓基金會”的政策總監詹姆斯·特納說:“目前教育界存在一種‘軍備競賽。我們曾假設:經濟不景氣,家教業也隨之衰落。但事實并非如此。”他說,經濟衰退期,父母可能會為了省錢而放棄讓孩子上昂貴的私立學校,但他們覺得有必要請家教來補償公立學校大班制教學無法個別輔導的缺憾,或是為了讓孩子能入選只選“好學生”的文法學校就讀。
不光是家長愛給孩子請家教,政府一定程度上也在鼓勵——政府推行的“取得大進步”教育扶助項目針對在公立學校就讀的9歲至14歲兒童,由政府掏錢雇家教,為數學或英語科目成績不達標的孩子提供每星期10小時的一對一補習。政府將為此投入1380萬英鎊,計劃覆蓋60萬名目標學童。
真實成績 難以體現
請家教能否保證孩子一定達到家長的期望呢?
在倫敦開設“激勵”家教中介所的安吉拉·科亨說,她從不向家長保證學生能達到什么水準,因為家教的作用“關鍵在于增強信心,而非加壓。即使家教確實讓學生在學業上有所提高,可能還是無法達到他們想進的學校的標準。”
她認為有些父母是在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轉嫁到孩子身上。她經常聽有些家長對孩子說,“你要是進不去(那個學校),就是毀了我們的夢想”。而這些家長普遍是自己小時候未能入讀名校。
很多英國人認為,家教雖然能提高孩子成績,但長遠而言對學校和孩子的發展有害無益。
“家庭與家長研究所”主席菲奧娜·米勒認為,請家教風氣使一個學校的真實成績得不到體現。她說,倫敦很多有名的小學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出色,并非因為學校教學質量高,而是家長們為了讓孩子能上好中學,一直請家教。而這對于慈善性質學校不公,因為這類學校招收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家庭,家長付不起請家教的錢。如此,在各名校按照成績選拔學生的考試中,沒請家教的學生就會處于不利地位。
英國教育研究所教授朱迪·艾爾森也說:“國際范圍的統計調查顯示,由于家教在輔導時采取了不同于學校老師的方法,孩子可能感到迷惑。而且,孩子們也可能因此對上課更加不感興趣,因為他們會想,‘我回頭再跟家教老師做這題目或是‘這個內容我已經跟家教學過了。這會導致他們在學校上課時容易厭煩、注意力不集中。”
過度家教 適得其反
美國心理學家馬德琳·萊文在《優先權的代價》一書中,描述了美國新一代“危險兒童”的特征——從小被各種家教和培訓師塑造成各科成績優異卻感情冷漠。一些“望子成龍”的父母看了之后頗受觸動,因為里面描寫的給孩子施壓的家長儼然是他們自己的寫照。
菲奧娜·米勒認為,10歲以下的孩子課外不需家教輔導,“他們應和伙伴們玩耍,那也有教育作用”。倫敦教育顧問迪伊·弗蘭肯雖常指導家長們如何提高孩子應付各種考試的能力。但她并不贊成過早給孩子學業壓力。她說:“我建議在7年級(大約相當于中國初一)時開始做好起跑準備,無論孩子在什么類型的學校就讀……過于密集的訓練可能適得其反。”她還回憶了自己擔任著名私立女子學校北倫敦學院小學部主管、面試申請入學者時的情形:“在11歲的孩子嘴里,每個名詞前都要加上5個極復雜的形容詞,還有一些孩子被家教訓練得非常死板,在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即興環節中,常常表現得目光呆滯,因為這和家教教給他們的一套完全不同。家長必須擺脫一種迷信:想進好學校,不需要讓孩子變得像愛因斯坦那么聰明。”
家教老師也有苦衷
實習教師彼莉婭在讀牛津大學期間曾當過家教。她說,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給家教很大壓力。“家長們喜歡喋喋不休地跟我談論他們的孩子,常聽到‘他的學習態度很糟糕,他姐姐比他勤奮得多之類的話。然后我見到那個孩子,其實他只是個很正常的少年。”
她常常被家長要求或暗示幫孩子做作業。她說,在一些寄宿制的私立學校,只要學生能考出好成績,即使學生把家教帶進學校一起住,在上課之余進行輔導,學校也根本不管,養成孩子過于依賴家教的習慣。
相關鏈接:英國中小學教育體制
英國的義務教育年限從5歲至16歲共11年。初等教育從5歲開始至11歲(1年級至6年級),屬義務教育的開始階段。大多數是公立學校或是接受國家補助的學校,也有私立小學。
中學學制一般為11至18歲(7年級至13年級),最后兩年稱為第6學級,有大學預科性質。英國中等教育結構復雜,現行的主要有:公立的文法中學、綜合中學、技術中學和現代中學。文法中學是英國最古老的中學類型之一。這種學校往往歷史悠久,教學條件最好、水平最高。
學生在16歲時(即11年級末)會參加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GCSE考試)。12年級至13年級不是強制性教育,學生可以選擇學習的課程,13年級末學生會參加普通教育文憑中學高級程度及高級補充程度考試(簡稱 A/AS-Level考試)。合格的A-Level考試結果是大學入學的必備要求。
中學中的私立學校反而被稱為“公學”,例如著名的伊頓公學,是英國很多政要名流培養后代的搖籃。經過歷史演變,它已是名譽、地位和光明前程的代名詞。公學的入學年齡為13歲,與一般中學入學年齡(11歲)不同。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