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殿廷 吳昊 王三三

作為一個全新的發展理念,包容性增長已成為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致力于國際減貧的國際機構的指導思想和核心戰略。胡錦濤也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強調“中國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實踐者”,這充分反映了我國政府踐行“包容性增長”的決心和信心。旅游業的本質特征和產業屬性,也為民族地區經濟的包容性增長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選項。
一、包容性增長的內涵
一直以來,貧困、不平等與增長是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三個始終糾結在一起的重要問題,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經濟增長是戰勝貧困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力量來源[1-2],增長的性質及其模式、增長成果的分享以及不平等程度的變化等因素也是影響減貧效果的重要因素。20世紀中期以來,人們關于經濟增長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增長理論經歷了從單純強調極化涓滴增長(赫希曼,1991)、基礎廣泛的增長(世界銀行,2001)、益貧式增長或有利于窮人的增長(ADB,1999;世界銀行,2001),到包容性增長(ADB,2007;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2008)的邏輯演進。
對于“包容性增長”內涵的闡釋,胡錦濤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指出,“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3]。因此,所謂“包容性增長”是指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它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更倡導一種機會平等的增長,其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
首先,包容性增長倡導的是一種機會平等的增長。人們產生收入差異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個人背景的不同,另一類是個人的努力與勤奮程度的不同。前一類造成的結果是“機會的不平等”,而后一種則是“結果的不平等”。機會不平等通常是由個人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而結果的不平等則既反映機會不平等外,也包含了個人努力和勤奮程度的差異。強調機會平等就是要通過消除由個人背景不同所造成的機會不平等,從而縮小結果的不平等。即通過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制度,提供廣泛的機會,而不是將增長政策和具體旨在實現公平的政策割裂開來。
其次,包容性增長還應確保經濟增長的成果為所有成員共享。包容性增長應當使經濟發展的成果為全社會各階層、地區、產業以及行業共享,即要讓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國民收入提高盡可能惠及包括低收入階層、欠發達地區、弱勢以及新興產業與行業在內的全社會最廣泛成員,通過公平合理地分享國民收入提高帶來的好處,促使更多社會成員積極參加就業或投入生產,不斷做大經濟規模,持續提高國民收入。這也同時意味著收入分配應更趨合理、社會福利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市場經濟主體參與競爭的機會更加公平,人民的權利與尊嚴得到更為嚴格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更有利于社會和諧的有效促進。
總第428期林軼:旅游業對民族地區經濟包容性增長的促進作用····商業研究2012/12再次,包容性增長更強調對貧困及弱勢群體的關注。全球的經濟增長,雖然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得到了減少,但國家間和國內的不平等卻在上升。窮人和富人間的收入和消費的差距在拉大,因為在經濟增長的過程所創造的新的經濟機會的分布是不均等的,窮人一般要受到環境的約束或者市場失靈的原因,而不能獲得這些機會,從而使得窮人從增長中的獲益比非窮人少。除了收入差距的擴大外,基礎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以及其他基本社會服務等方面非收入方面的差距也在擴大。包容性增長就是要革除民眾尤其是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權利貧困和所面臨的社會排斥,強調和重視民眾尤其是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平等地享有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
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然而,目前我國民族地區的發展水平仍還很低,經濟社會發展還處于比較滯后的狀態。
(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成就
1.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西部大開發十年來,民族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持續平穩快速增長。據統計,1999年民族八省區地區生產總值不到8000億元,到2009年超過340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超過11%,遠高于同期全國9.86%的增長率(見表1)。此外,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看,僅民族自治地區2001年到2009年的平均增速為12.9%,2009年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8133元,比2001年的4451元凈增了13682元。
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民族地區的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來看,2008年民族八省區的純收入較2000年相比,平均實現翻番以上(見表2)。此外,民族地區城鄉居民的平均生活消費支出也在不斷提高,恩格爾系數得到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隨著文教、衛生醫療、公共服務等設施條件的不斷完善,民族地區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也得到了較大提高。
3.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民族地區經濟結構的變化可以由地區生產總值在三次產業間的分布體現,如在1998年,民族地區的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比重是26.55:37.99:35.46,到了2008年,三產之間的比重變為16.02:47.29:36.69。從中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進一步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較快,第三產業相對穩定,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民族地區累計提供了近85%的生產總值。
隨著生產結構的變化,現代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地位的下降,導致了勞動力在部門間的重新配置,引起就業結構的變化。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正逐漸由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領域。民族地區在一、二、三產業的就業結構也得到了改善,各產業就業份額比例從1998年的66.89:13.26:19.85調整為2007年的56.03:15.18:28.80。
(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經濟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雖然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民族地區經濟仍屬欠發達經濟,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與東部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例如2008年民族自治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7950億元,只占全國GDP的9.3%,而東部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77579.6億元,占到全國GDP的54.3%;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看,民族自治地區是15922元,是全國人均生產總值的70.1%,而東部地區的人均生產總值為37213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3.9個百分點。從人均收入來看,1981年民族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為477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95.35%,到2008年民族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12760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0.86%;1981年民族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19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8.23%,而到了2008年民族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3458元,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2.64%。
2.經濟發展方式仍屬于高資源消耗、外源推動的粗放型。一個地區經濟增長是否依賴于技術進步可以把該地區經濟增長的方式劃分為外延增長(即粗放增長)和內涵增長(即集約增長)。目前要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增長方式是屬于外延式增長還是內涵式增長,國際上通常采用的是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在國際上,如果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中,全要素生產率貢獻率所占的份額低于35%,那么其經濟增長方式屬于粗放型增長,如果全要素貢獻率所占的份額高于35%就屬于集約型增長。根據計算,目前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屬于粗放型的增長[4]。過去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以廉價或無價資源的大量消耗為代價換來的,造成資源能源的浪費,環境污染加劇。例如民族7省市區(西藏除外)1986-2007年的邊際能耗與全國比較,全國和民族地區的邊際能耗在波動中有所下降,但民族地區的邊際能耗仍高于全國水平[5]。同時,2007年民族地區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很多,且都大于1,說明民族地區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快于經濟增長速度(見表3)。
表32007年民族地區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內蒙古廣西貴州云南青海寧夏新疆全國20071.3421.7791.6461.4372.1301.9981.6610.659
3.扶貧面大,返貧率高。長期以來,少數民族聚居區一直是中國貧困人口比較集中的區域。截至2008年,中國五個民族自治區和云南、貴州、青海三個少數民族較多省份的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總人口的比重為39.6%,且呈上升趨勢;貧困發生率11.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8個百分點[6]。雖然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采取了多項措施和手段來消除貧困,特別是1986年以后,針對相當數量貧困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基本國情,我國成立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及辦公室,開始實施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按照國家扶貧標準,中國農村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下降到2007年的1479萬,占農村居民總人口的比重從30.7%下降到1.6%。然而,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自然災害、市場波動及貧困人口自身健康狀況等原因,返貧率一直較高。例如,2008年受汶川大地震的影響,四川省各個貧困村因災返貧人口大量增加,貧困發生率由災前的30%上升到60%以上;2009年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因病返貧人口占10%以上;云南省2001-2005年5年間平均每年有118.91萬人返貧[7]。因此,民族地區扶貧的任務還很十分艱巨。
三、旅游業與民族地區的“包容性增長”
(一)旅游業的本質特點
旅游業是憑借旅游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游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首先,旅游資源和設施是旅游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都可以成為旅游資源。旅游業者正是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向旅游者提供能滿足其需要的各種旅游吸引物和服務。旅游資源具有不可移動性、旅游產品具有不可運輸性,因此,旅游活動具有典型的異地性,旅游者必須離開常住地到旅游地開展旅游活動。
其次,旅游業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旅游業是集行、游、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產業,且與制造業不同,旅游業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產相同產品的單個企業的集合”,而是各個其他產業中某一部分產品和勞務的多重“集合”。旅游產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且關聯性產業部門數量眾多,受旅游直接影響的行業有14個,間接影響的行業有54個,引致影響的行業有20個[8]。
再次,旅游業屬于服務業。在我國的旅游產業劃分中,旅游業被劃歸為服務業。以旅游衛星賬戶測算出的2004年我國旅游業實現增加值6472億元為參照,與當年第三產業增加值43384億元相比,計算的結果是旅游占當年第三產業的14.9%,由此可見,旅游在服務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9]。隨著國家和各級政府對發展服務業的日益重視,特別是國發(2009)41號文《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的出臺①,旅游業的發展前景更為廣闊。
(二)旅游在包容性增長中的功能優勢
1.產業輻射帶動功能。旅游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性與綜合性,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與旅行社業、交通運輸業、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這三大支柱產業密切相關,同時還涉及餐飲、文化娛樂、商品零售等相關服務業。又由于旅游產業的特殊性,旅游產業生產的最終產品是組合性產品,要想向旅游者提高一件完整的旅游產品,除了這些核心的服務行業外,對于農業、畜牧業、漁業、金融、保險、郵電通訊、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網絡信息等外圍產業的發展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因此,在民族地區發展旅游業,可以帶動各個相關產業的發展。
而且,由于旅游業開發和再生產所需的投入不多,是一種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文化經濟形式,這對于旅游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的民族地區具有重大意義。可以通過優先發展旅游業,啟動民族地區經濟,進而循著產業鏈,直接或間接的帶動相關產業,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共同繁榮。此外,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道路、交通和通信等條件得到改善,可以大大加強民族地區與經濟中心的聯系,擴大輻射范圍,提高輻射效率,實現核心-邊緣地區的共同發展。
2.扶貧功能。旅游扶貧是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數字顯示,通過發展旅游直接受益的我國貧困人口有6000萬至8000萬人,占全部貧困人口的1/4到1/3。由于旅游扶貧與“輸血式”扶貧相比,是一種“造血式”扶貧。特別是社區參與式扶貧模式,不單是追求當地財政收入的提高,還通過讓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活動,從而使得貧困個體在旅游發展中獲益和增加自身發展機會。通過旅游扶貧,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居民的收入,為當地居民提供更為廣泛的直接和間接就業崗位,引導民族地區城鄉剩余勞動力在原地充分就業。特別是由于旅游業的服務性強,就業門檻低,對于吸納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人群,以及女性等特殊群體就業具有更大優勢。此外,通過發展旅游業,還可以使得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得到改善和完善,這對于改善貧困地區投資環境,擴大其對外開放程度,推動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十分有利。
3.要素集聚功能。旅游業的本質特點決定了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旅游資源,同時也離不開旅游資源所在地,旅游活動的開展必須在旅游目的地進行。因此,發展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所需要的資金、勞動和技術等生產要素會向旅游目的地流動。這種要素的集聚,增強了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為民族地區經濟由外源推動向內涵式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處于低梯度地區的民族地區,要使得這些生產要素不外流,就必須要建立起適合該區域的產業。由于區位、資金、市場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產業不適合在民族地區發展,而旅游業憑借自身的特點成為了許多民族地區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較優選擇。民族地區通過發展旅游業,可以抑制、削弱極化效應和回程效應的作用,使地區差別不斷擴大的趨勢得到扭轉并不斷縮小,實現我國發達地區與民族落后地區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10]。
4.經濟結構優化功能。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盡管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農業在GDP中的比重仍然比較高,與全國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民族地區對第一產業(農業)的依賴大,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依然處于不發達狀態。再從就業結構來看,雖然民族地區的就業結構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大多數勞動力仍然集中于農業部門,農業勞動力占的比重仍高達50%以上,個別地區甚至是60%以上,比全國平均水平和東部沿海地區高許多[11]。旅游業屬于第三產業,在民族地區大力發展旅游業,其本身就是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實現農業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的轉移。而且,由于旅游業較高的關聯性,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必將促進相關產業,主要是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這對于優化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發展旅游業須注意的問題
1.正確處理旅游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最大限度實現機會的平等。根據弗里曼的定義,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指任何能影響組織目標實現或被該目標影響的群體或個人[12]。旅游利益相關者涉及的對象很多,包括地方和國家吸引物、交通供應商、媒體組織、國家旅游組織、地方政府旅游營銷部門、中央政府、旅行代理商、最終消費者、飯店、地方旅游局、壓力群體和員工[13]。權力和利益訴求是利益相關者極為關注的內容,要實現旅游目的地的協調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正確好處理好各個旅游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建立一個合理的利益協調和分配機制。特別是其中的弱勢群體,更應給予特別的關注,在權力和利益的分配過程中有所重視和傾向,盡可能的提供參與和分配的機會。
2.避免單純的追求經濟效應,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相互協調。大力發展旅游業,不應單純以追求經濟利益為最終目標,特別是在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民族眾多,文化多元。因此,在通過發展旅游業提高當地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外,還要特別加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把建立民族地區旅游業與環境的良性互動關系放在首位,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對旅游開發的承受力,統籌考慮開發地的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及資源狀況,實現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在旅游業的開發過程中,還要注意尊重和保護當地的民族文化傳統。通過旅游業的發展,加強民族地區與外界的文化交流,這對于提高居民的整體素質,維護民族的穩定與團結,實現全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加強人力資源培養,提高勞動者自身發展能力。“包容性增長”要實現的是“人的全面發展”,要想獲得平等的機會,擺脫貧困,除了獲得政策、機制等支持外,人的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重要的內在條件。總的來說,民族地區的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力資本存量低。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在民族7省區當中,除了新疆、廣西的文盲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外,西藏、青海、寧夏、云南、內蒙古的文盲率高于全國水平,其中西藏文盲率高達47.25%(見表4)。較低的人口素質是民族地區實現“包容性增長”的一大障礙,因此,在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大對人力資源的培養力度,建立起合理而完善的旅游人才的培養機制,通過教育、培訓等多種形式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自身的發展能力。另外,通過人力資源開發,使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和勞動)發生質的變化,從而促進技術的進步與創新,保證民族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為集約型,使得民族地區經濟真正實現“包容性增長”。
表4民族地區的文盲率(%)內蒙古廣西云南西藏青海寧夏新疆全國11.595.315.4447.2525.4415.727.729.08
四、結語
旅游業的本質屬性和產業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包容性增長的科學內涵。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由于其在區位、資源、市場、資金、勞動力、技術等多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在實現民族地區包容性增長方面,旅游業成為了具有優勢的戰略選擇。通過發展旅游業,可以提高民族地區的經濟收入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民族地區的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共同富裕。同時,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解決社會就業,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此外,還可以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實現民族的大融合,對于維持社會的團結穩定也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注釋:
①在國發(2009)41號文《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要“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參考文獻:
[1]Ravallion,M.GrowthandPoverty:EvidenceforDevelopingCountriesinthe1980s[J].EconomicsLetters,1995,48:411-417.
[2]Dollar,D.andKraay,A.GrowthisGoodforthePoor[J].JournalofEconomicGrowth,2002,7(3):195-225.
[3]胡錦濤.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的致辭[N].人民日報,2010-09-17.
[4]鄭長德.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研究[J].民族學刊,2011(1):1-11.
[5]鄭長德,羅布江村.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6]范小建.新階段扶貧開發形勢及總體思路[J].農村工作通訊,2010(3):30-33.
[7]莊天慧,張海霞,傅新紅.少數民族地區村級發展環境對貧困人口返貧的影響分析———基于四川、貴州、重慶少數民族地區67個村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1(2):41-49.
[8]戴斌,束菊萍.旅游產業關聯:分析框架與北京的實證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5):7-15.
[9]高舜禮,龍曉華.我國旅游業在服務業中地位的變遷[N].中國旅游報,2009-03-18(010).
[10]閻友兵,趙黎明.略論旅游業的功能優勢與民族地區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5):51-55.
[11]鄭長德.西部大開發以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未來展望[J].民族學刊,2010(1):63-71.
[12]FreemanRE.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Pitman/Ballinger,1984:46.
[13]RyanC.Equity,management,powersharingandsustainability:issueof“new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02,23(1):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