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勍
1 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化對生命教育師范生的實驗實踐技能的職前訓練提出新的要求
1.1 新教師的實驗教學能力現狀
生物學實驗是整個生物學教學的基礎。生物學實驗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學生認知水平、教學條件、有目的地安排、設計一些類似科學實驗的模式、程序,指導學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藥品和儀器設備,按照指定的條件去進行生物學實驗的教學活動。隨著中小學基礎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人們對實驗教學的認識也逐步深入。
課程改革初,人們的眼光都聚焦于探究性教學以及教師、學生在教學中角色的轉變。近幾年,人們開始重新關注教師的專業能力的發展,各地開展了一系列新教師的職業技能的相關比賽。但是從新教師各項比賽的發現,新教師的實驗實踐技能比較薄弱。在某省組織的一次青年教師實驗教學比賽中,有的教師可能由于緊張,如在利用水銀血壓計測量血壓時,未將放氣的旋鈕旋緊導致無法測量血壓。有的教師在“設計生態瓶”實驗中,雖然設計好了生態瓶,但是無法區分實驗變量、實驗組以及對照組等。這種現狀也引起了高校對生命教育師范生實驗實踐技能的職前培養的反思,并引起對《生物學教師實驗實踐技能》課程改革的關注。
1.2 相關生命教育師范生的實驗實踐技能訓練的高校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實驗教學是高校生物學方向的學生素質養成、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但是這一環節的教學在過去的高校教育中,尤其是對生命教育師范生的職前教育中一直是相對薄弱的環節。在高校中,傳統的生物學實驗的教學是對生物專業課程的補充,是對專業基礎理論和知識的鞏固。不少高校教師對實驗教學也沒有足夠的重視,通常的上課模式都是教師講授實驗原理和步驟,然后學生自己做實驗,最后學生上交實驗報告。更有甚者,連實驗原理和步驟都不講解,直接在黑板板書或通過投影儀顯示出,然后要求學生根據所示步驟做實驗。因此學生更是對實驗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有的時候連需要交的實驗報告也是互相抄襲而已。
因此,近幾年大多師范院校對原來的《生物學教師實驗實踐技能》類似的實驗課程進行了改革,目的是幫助學生將生物學科教學理論與實驗教學實踐技能的培養結合起來。
2 我校《生物學教師實驗實踐技能》課程的改革
2.1 課程設計思想的改革
以前我校《生物學教師實驗實踐技能》課程中所設置的實驗大都是一些在中學會碰到的專業實驗的重復,上課的模式也與專業實驗一樣采用的是教師講授實驗步驟,學生按已知步驟操作的方式。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只是簡單地“依樣畫葫蘆”,缺乏思考的過程,學生頂多是強化了自己的實驗操作技能,而缺乏對師范生的實驗教學技能的培養。當這樣的學生進入工作崗位,成為新教師后,中學生物實驗教學就成了他們的薄弱的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師在中學生物實驗教學中也無法很好地達成實驗教學的目標,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為了能加強對學生的生物學科教學實踐技能的培養,更好地對生命教育師范生進行實驗教學的職前訓練,對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了改革,在保留原有重要專業實驗的基礎上,增設中學實驗教學研究,以期通過課堂實驗教學和實驗技能訓練相結合,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踐。
在過去的教學中,生命教育師范生缺少實驗教學實際體驗,當他們成為新教師開始教學后,普遍會出現無法控制好中學實驗教學的問題。其根源在于:首先自己的實驗技能薄弱;其次生物學科教學實驗技能薄弱。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以典型生物學實驗案例或課例教學引路,使他們經受體驗、領悟、內化等反省認知的鍛煉。
教師堅持以強化教師的專業能力的培養為先導,通過調整實踐教學方式、優化實踐教學內容、鞏固課堂教學知識、豐富實踐操作技能等,培養學生實驗實踐的能力、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為學生更好地進入激烈的社會競爭,成為一名適應新課程的新教師起到積極的作用。改革后的課程注意結合中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際狀況、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變化與對教師的要求,引領師范生切實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通過實驗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的教學、管理與科研的能力;結合中學生物學科實驗教學實際,引進和開發適合中學教學需要的中學實驗項目。
2.2 課程內容的改革
改革后的此門課程所安排的實驗由宏觀標本制作技術、顯微標本制作技術、中學實驗教學研究三個模塊組成。對于中學生而言,顯微鏡的操作和各種類型的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是必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生命教育師范生通過職前訓練,掌握一些必備的動物和植物標本的采集、制作、動植物顯微切片的制作方法,當成為新教師教學時可以更好地設計實驗教學,引導中學生通過探究性教學,培養科學素養。通過學生對中學實驗教學的研究的學習,才能使學生理解生物實驗課程是培養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徑,并且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從新教師角度培養中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中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取知識,習得技能。
2.3 教學形式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形式是講授加演示,學生按照教師所示步驟,機械地重復。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實驗教學的實踐技能,充分適應新課程對教師的實驗教學的要求,對授課形式進行了改革。教師采取“以教為學”的教學思想為指導,改革教學形式,從學生適應未來教師職業的工作需求出發,使學生在理解中學生物實驗教學的基礎上,明確教師的教育職能和自身學習目標及學習特點,從而提高新教師的專業教育能力。
生命教育師范生的身份很特殊,既是學生,又是“準教師”,在未來會承擔教育育人的責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習如何學,又要重視學習如何教。他們通過在高校的學習,不僅要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專業理論、基本技能,還要掌握如何傳授知識的原理和方法。因此教師只有采取“以教為學”為指導的教學形式,才可以使生命教育師范生畢業后適應改革后的基礎教育的要求,逐漸成為一個知識面廣、教師專業能力強、充滿開拓性、創造性和研究性的新教師。
在“以教為學”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本門課程的教學形式包括:
(1) 專家引領:高校教師主講相關課程內容,并通過研討,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包括了實驗的原理與操作,更重要地是包括了如何順利開展中學生物實驗教學的方法和技巧。
(2) 實踐操作:通過專題實驗,練習并掌握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課程中所安排的實驗分專題設計,將具有同樣特征的實驗歸納在一起成為一個專題。在學習時,先由學生找出同一專題實驗的共同點,然后再根據實驗的基本原則,自己設計實驗,自主探究。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學習,而且培養了他們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從而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尤其是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對教學情境的設計,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由于在中學生物教學時,中學生進行實驗時有可能出現各種教師預料之外的情況,因此要求新教師必須具有很強的批判性思維和反思的能力。為了鍛煉學生的反思能力,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可以有意識地給學生設計陷阱,然后啟發學生自己尋找問題、自己解決。
例如,在“無土栽培”這個專題中,教師所出示給學生的霍格蘭氏液的配方中微量元素鐵離子的含量放大了1 000倍。在學習時,學生根本沒有考慮過配方中為何鐵離子的含量跟其他微量元素的差別有千倍的差距。等學生用此培養液培養了植物一段時間后,植物紛紛死亡,各類植物的葉子幾乎掉光。學生不解為何出現此現象。當教師要求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后,學生開始學習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他們不再盲目相信教師所給的步驟或試劑,而是每個實驗都會自己認真地思考和設計。
(3) 設計實驗:結合中學實驗教學現狀,開發研制新實驗項目并實際運作實驗。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鍛煉,可以培養他們在以后工作中更好地在學校開展科技活動。由于生物學的內容比較廣泛,傳統的生物學只講授其中的規律性內容,中學生也很少有觀察操作的機會。中學生物學科技活動就彌補了中學生對生物學的實際應用方面。這些科技活動可以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通過中學生的親身體驗,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生物學科技活動沒有固定形式,沒有固定內容,沒有固定方法。因此這些“準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如何設計科技活動,如何指導中學生開展科技活動就顯得非常重要。
(4) 交流評析:師生、生生交流心得體會;專家評析、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學反思。學生在學習時由于學習“學什么”,又學習“怎么學”,因此每個學生的學習體會各不一樣,教師經常組織學生交流學習心得,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促進他們有效的學習和職業能力的訓練。
2.4 教學評價的改革
本課程不再采用單一的紙筆測驗的形式,主要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記錄和反映學生在課程學習實踐過程中的成長與變化,鼓勵學生采用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的方式,使課程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構建課程的內在的和有效的激勵機制,促使學生能力的提高。
3 《生物學教師實驗實踐技能》課程改革后的作用
通過《生物學教師實驗實踐技能》的學習和實踐,生命教育師范生在進入中學進行教育實習之前,初步了解中學生物實驗教學的內容,初步形成生物學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基本程序和實施能力,明確實驗教學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實驗教學的任務和要求。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實驗理論,初步掌握實驗教學的過程和基本方法;通過自己設計和操作實驗,并學會使用和簡單維修中學生物常用的儀器和設備,培養學生獨立的工作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和提高實驗技能技巧;結合中學課程改革需要,研究開發適合中學教學的實驗,促進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對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