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剛,清華大學博士后,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地緣戰略與國家安全、能源戰略、科技外交、科技與創新政策等。他提出的地緣科技學理論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曾主持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發表文章百余篇,著有《地緣科技學》、《地緣科技學與國家安全》和《科技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等多部著作,譯著有《石油戰爭》、《糧食危機》。
印度政府一直將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產業鎖定在信息、生物和材料三個領域。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一向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印度早在1983年就制定了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長期計劃,確定了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國家發展目標,提出了生物技術的產業化問題,對包括各種原料藥和成品藥在內的一些生物技術產品實行強制性許可證制度。1986年,印度成立了生物技術部,成立時間甚至早于信息技術部,是世界上最早設立的類似機構。政府對生物技術的經費投入也不斷加強,《九五計劃》(1997~2002)期間,中央政府對生物技術部的經費投入僅為62.1億盧比,到《十五計劃》(2002~2007)期間增加到145億盧比,增長2.33倍?!妒晃逵媱潯菲陂g,生物技術部經費投入計劃為650億盧比,是《十五計劃》的4.5倍。與此同時,生物技術部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生物技術產業化的政策。
措施介紹
(1)生物技術園(孵化器)項目
印度生物技術部在早在《九五》計劃(1997~2001)和《十五》計劃(2002~2007)期間就提出建立生物技術園的計劃。以后,印度生物技術部每年劃撥專門經費用于發展生物技術園。在中央政府的號召和鼓勵下,印度各地方政府從各自不同的實際情況出發,分別制定出了包括建設生物技術園在內的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政策。2001年,印度卡那塔卡邦率先提出千年生物技術政策;同年,印度的馬哈拉斯特拉邦、泰米爾納杜邦、喜馬偕爾邦和安德拉邦也出臺了類似的政策;2002年、2003年2005年,哈里亞納邦、旁遮普邦、中央邦、北方邦、烏拉那察爾邦、拉賈斯坦邦也相繼出臺各自的相關政策。這些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明確提出建立各邦的生物技術園。
目前,印度已經在勒克瑙、海德拉巴、班加羅爾、旁遮普、喀拉拉建立六家生物技術園,分別是生物技術園、生物技術孵化中心、生物技術園與孵化中心、農業生物技術園、生物技術孵化中心、西姆拉生物技術孵化中心。這些生物技術園均是生物技術部與地方政府共建。印度生物技術園的發展目標是,到2010年,由印度生物技術部牽頭建立的生物技術園至少達到10家。
入駐生物技術園的企業可以享受的優惠政策包括:對進口的設備、儀器和消耗品免征關稅;根據印度《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享受一定期限的免稅優惠;入駐生物技術園的企業可以享有為期5年的與經濟特區內企業同樣的出口優惠政策,以鼓勵園內企業從事周期長、風險大的研發活動。
(2)制定《國家生物信息技術政策》
2002年,印度政府專門制定了《國家生物信息技術政策》,有意識地將軟件產業方面的優勢運用于生物技術產業。在這樣一種政策導向下,印度生物技術產業除在農業和制藥領域獲得了發展之外,還在生物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服務方面得到相當的發展。
(3)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
2005年9月,印度生物技術部出臺了“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旨在推進國有與私有部門合作,扶持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幫助他們與政府研究機構建立合作聯系,促進研究成果的產業化。該項目主要對私有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尚未成熟的先期技術(或概念)的進一步研發,以及在醫藥衛生、食品營養和農業等領域的成型的技術成果的后期開發和產業化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該項目支持范圍包括:醫藥衛生、農業、工業加工、環境和生物制藥等所有生物技術領域,企業員工500人以下,可由企業單獨申請,也可以由企業和國有研究機構共同申請。
項目資助辦法:第一期項目,項目總費用250萬盧比以內的,由政府資助80%;總費用250萬-1000萬盧比的,由政府資助50%,資助額最少250萬盧比,最多500萬盧比;總費用超過1000萬盧比的,除政府資助500萬盧比之外,對超過1000萬盧比部分,可申請無息貸款,最多可貸500萬盧比。在第一期項目實施的基礎上,對于有重大社會影響和市場價值的項目進行第二期資助,資助方式為提供軟貸款,最高貸款額為1億盧比,1000萬盧比以內的按1%計息,超過1000萬盧比部分,按2%計息。
(4)頒布《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
2007年11月,印度頒布了《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提出了未來十年印度生物技術及產業發展的國家目標和政策措施。推進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是《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有關技術產業化的主要政策包括:
——加強生物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生物技術部將建立一站式服務機制,為創建生物技術企業提供便利;鼓勵私有部門參與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
——促進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和貿易。支持企業創新,在5年內建立若干全國(或區域性)技術轉移中心。
——為企業制定優惠的金融和貿易政策。對于關鍵研究項目、合同制造和臨床實驗所需設備和實驗所需消耗品免除進口稅;對企業的RD投入按照150%加權稅率免稅;將生物技術列為投資優先領域,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商業銀行優先向生物技術領域提供金融支持;對進口印度的生物技術原材料、以及生命攸關醫藥產品實行免稅;簡化生物產品進口手續以及土地流轉、環境與污染控制許可的審批手續;建立生物技術產業集群,促進生物技術知識網絡建設。
——加大公共領域的投資,促進企業創新和技術產業化。印度生物技術部將加大“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的支持力度,為中小企業提供贈款或貸款。該項目分兩期實施:第一期重點資助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早期創新項目,資助強度不超過500萬盧比,其中50%為贈款,50%為無息貸款。在第一期項目基礎上,選擇那些有重大應用價值的項目進行第二期資助,按照2%的優惠利率提供軟貸款,為其產品開發和產業化提供金融支持。
——鼓勵公共與私有企業的合作,在加強對國有研究機構支持的同時,對私有部門加大支持力度。在國家支持的項目中,至少要有30%的項目與私有企業開展合作,以推動成果的產業化。
——加強生物技術園和孵化器建設。 2010年前,生物技術部將至少再建立10個生物技術園,并通過公共和私有企業合作模式,在生物技術園內建立孵化器,總投資的30%由政府資助(或政府入股49%);入駐生物技術園的企業享受進口設備、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消費品免稅待遇、營業稅免稅待遇。
——完善管理機制。政府將建立獨立的 “全國生物技術監督管理局”,下設農產品與轉基因作物司、制藥與藥物司、工業產品司、轉基因食品與飼料司、轉基因動物與水產養殖司,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2007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是印度生物技術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對印度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5)生物技術產業伙伴計劃
2008年11月,為應對全球性經濟危機對生物技術產業的負面影響,緩解生物技術企業因為金融危機而面臨的資金緊張的困境,印度政府又出臺了35億盧比的生物技術產業伙伴計劃。
該計劃的重要內容是建立國有與私有部門的合作機制,推動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該計劃將公共研究機構與企業的合作分為三類,一類是為滿足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項目,如農業、醫藥、能源環境以及綠色制造技術;第二類是提高印度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項目,如納米技術在農業和醫學上的應用,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干細胞、基因組學、新型制造工藝等;第三類為有重要價值的高新技術產品的評估與產業化。計劃規定:對第一、二類項目,政府提供總研發費用的30-50%的經費支持,對第三類項目則提供100%的經費支持。
經驗分享
印度政府始終把生物技術作為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之一,相繼建立了生物技術園/孵化器、制定一系列推動生物技術產業化的政策。近期,印度政府又頒布了《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在人力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和貿易等方面提出了發展目標,制訂了戰略措施。所有這些,都對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印度政府在政策制訂以及項目計劃的實施過程中,特別重視公有與私有部門的合作(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近年出臺的一些國家計劃和政策,如:《生物技術產業伙伴計劃》、《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以及《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都把建立國有與私有部門的合作機制,推動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列為其中一項重要政策內容。2007頒布的《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戰略明確指出,要在國家支持的生物技術項目中,至少要有30%的項目是與私有企業合作,以推動成果的產業化。這種公共與私有部門合作機制,有利于在研究之初就瞄準市場,有利于成果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