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在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沒有理想的社會就不是一個健全的社會,沒有理想的人就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賦予了作為人類特征的“勞動”以不同于通常所謂的“干活”的深刻意義:“我們要考察的是專屬于人的勞動。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意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形態發生變化,同時在改造自然中實現自己的目的。”
馬克思的話,充分說明了人優于動物的一個方面就是具有統籌規劃性,說寬泛點就是理想,有“理想”支撐的“干活”叫做“勞動”,沒有“理想”支撐的“勞動”叫做“干活”。
理想是什么?
打開“百度”,當看到這個詞語有多達1億個搜索結果時,我們禁不住有些繚亂。
有人說,在這個物欲橫流、一切向錢看的社會中,理想已經成為拜金主義思潮下偽君子們的“遮羞布”。
現在我們告訴您一個答案:“理想”和“貢獻”這兩個詞,并沒有過時,無論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還是減緩全球氣候變化,都派得上用場。您相信嗎?
在一場名為“講理想、比貢獻”的活動中,有近兩萬家企業參與,而參與活動的科技工作者達150多萬人次,各地圍繞開發推廣節能低碳先進技術開展群眾技術創新活動6.4萬項,節能降耗、減排增效項目2.2萬項,節約成本60億元,增加收入116億元,企業員工提出合理化建議37萬多條,被采納的有18萬多條。
“講理想、比貢獻”活動是中國科協、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國務院國資委四部門搭建的平臺,為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迄今,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已經開展了26個年頭,在培育創新文化、培養創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10年,在全國范圍內共組織評選表彰活動11次,共計表彰先進集體1129個、先進個人1109名、優秀組織者798名。
1986年12月25日至29日,中國科協在沈陽召開了廠礦科協工作會議,與會的210名廠礦科協代表經過相互交流和廣泛討論,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重型機械廠、東北制藥總廠等20個廠礦科協發起,向全國一百萬廠礦科協會員發出了開展“講、比”活動的倡議。由此,全國“講、比”大幕正式拉開。
“講、比”激情歲月,憑著科技工作者無私奉獻和價值體現的精神而一往無前。講理想是精神境界,比貢獻是實實在在的物質成果。一項以實踐為指向的理想激勵活動,20多年興盛不衰!
國際的競爭,市場的較量,經濟的轉型,賦予了“講、比”新的形式和豐富的內涵。
“講、比”的主體是科技人員,突出企業科技工作者在‘講、比活動中的地位,使‘講、比活動成為企業科技工作者鍛煉自己、提升自己、展示自己、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臺,調動其參與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最初的將目光鎖定在關注企業科研成果、增效增收,到聚焦企業的節能降耗、減排增效,再到為科技人才的成長鋪路搭橋……。漫長的26個年輪,每一個腳印,每一項碩果,每一個聲音,無不記錄和印證了廣大科技人員對理想和價值不懈的追求。
近幾年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蓬勃發展,參加活動的企業數和科技人員數大幅度增長,為此,《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共表彰先進集體750個、科技標兵500名和優秀組織者500名。今年的評選表彰工作加大了表彰獎勵力度,將在全國范圍內評選表彰300個先進集體(含企業專家工作站50個)、200名科技標兵、200名優秀組織者。
26年,也許有人會覺得,“講理想、比貢獻”名稱過于老土,有點兒和時代脫節了。但是它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恰恰印證了永不落伍的精神實質—個體的理想和價值追求,只有融入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之中,才能奏出最有意義的生命華章。創新的時代,賦予了“講比”活動和每一名產業科技工作者沉甸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