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浪 周勇其
海隆集團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建立于2009年6月,正值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際。因為海隆集團的主要產品—鉆桿50%以上銷往國外市場,國際市場需求疲軟、投資不足,以及外匯缺乏等造成了訂單銳減(上海海隆石油鉆具有限公司銷售額從2008年的13億元降低到4.7億元,降低了63%)。在企業經營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上海市科協、寶山區科委等為企業出謀劃策、牽線搭橋,海隆集團由此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通過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管專家李鶴林,提高了海隆集團的研發工作水平、科研信息獲取能力,拓寬了產學研研發合作渠道,加強了研發與應用結合的緊密程度,加快了成果轉化速度,開發出了多項適銷對路、高附加值的新產品,為企業克服金融危機影響、走出經營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大大提高了海隆集團的科技創新能力與研發水平。
推進實驗室建設
作為快速發展中的民營企業,海隆集團的專業研發機構—上海海隆石油管材研究所的建設和發展方向定位,是企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李鶴林院士擔任中石油管材研究所所長多年,對國內外石油管材領域的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他不僅參與和組織海隆集團的科研項目,還對海隆研究所的學科建設提出了寶貴的指導意見,在海隆研究所貫徹企業宗旨、促進企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建議下,海隆研究所成立了具有行業特色的研發和服務部門:油井管腐蝕實驗室和失效分析實驗室。培養失效分析專業人才,通過對客戶的技術服務、科研合作,鞏固和加深與客戶的合作關系。
研究所遵循李院士的指導,購置了掃描電鏡、能譜儀、拉扭組合試驗機、顯微硬度計等設備,聘請了失效分析專家呂拴錄,經過三年多的建設,為研究所培養出余世杰、龔丹梅、趙金鳳等失效分析專業技術人才。兩個實驗室的成立,為海隆集團的售后服務以及新產品研發檢驗、市場開拓,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提供失效分析服務的基礎上,海隆集團與中海油某油田建立起了長期的科研業務合作關系,并促進了海隆集團鉆桿產品在中海油所屬油田的銷售量,直接促進解決了海隆集團7000萬元應收賬款的回收,為企業的經營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提高海隆研究所在國內國際的影響力,把海隆研究所打造成國內知名的專業研究機構,李鶴林院士提出了建設上海石油管工程技術中心的建設目標,通過產學研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和成果轉化機制,利用3~5年的時間,把海隆研究所建設成國家級的石油管研發中心。在李院士的指導下,以海隆集團為主要建設單位的上海海隆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0年通過上海市批準立項,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
突破技術難題
在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指導下,海隆集團近幾年研發成功并進行轉化的新產品有HLAS系列低溫鉆具、V150高強度鉆桿、無磁鉆鋌等。
1.HLAS系列低溫鉆桿的研發
近幾年來,俄羅斯等國已開始在北極地區開采石油天然氣,低溫鉆具是針對高緯度地區石油鉆采作業的專用鉆具。為了開發針對俄羅斯市場的低溫鉆井機械,中石化成立低溫鉆井機械課題組,與中國石油大學合作進行科研攻關。李鶴林院士積極幫助海隆集團介入課題研究,并依據企業實際承擔了課題中低溫鉆具的研發內容。此后,李院士主持制定了低溫鉆具的研發計劃、技術路線,并首次提出了-60℃儲藏、-40℃使用的質量標準。在李院士的指導下,低溫鉆具開發工作很快取得了成功,并迅速進行了成果轉化。2009年,國內首批低溫鉆桿在海隆集團下線并銷往俄羅斯,為企業創匯230萬美元。
2.V150高強度鉆桿的開發
塔里木油田是我國的主要產油區,也是采用鉆井新技術最多的油田。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國產8000米鉆機的研制成功和使用,塔里木油田深井、超深井鉆采比例大幅上升,標準鉆桿中最高強度等級的S135鉆桿已不能滿足超深井鉆采的技術要求。李鶴林院士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信息后,迅速調整研發力量,成立了V150高強度鉆桿研制小組。經調研,國內尚無V150高強度鉆桿實際下井應用的案例。時間就是效益,為此,李鶴林院士親自出馬,從特殊高強鋼冶煉、無縫管軋制,到質量評價方案、技術標準制定,他迅速與天津某大型公司、西南石油大學等,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并指導研發人員迅速開展研發工作。在李院士的辛苦努力下,V150高強度鉆桿的研制很快取得了成功。2011年,海隆集團首批7000米V150高強度鉆桿銷到塔里木油田,實現銷售額1020萬元,成為國內首家批量生產可實際下井應用的V150高強度鉆桿廠家。2012年9月,塔里木油田同海隆集團又簽訂了第二批3000米高強度鉆桿,總價值達到5000萬元。
3.無磁鉆鋌的研發
無磁鉆鋌研發項目是李鶴林院士在海隆集團主持的又一新產品研發項目。在研發過程中,李院士親自研究確定特鋼成分,聯系煉鋼廠家、軋管廠家,直到產品試制成功。無磁鉆鋌產業化后,僅2011年就實現銷售545萬元。
產學研成果顯著
為了加快科研成果的產出和轉化,李院士為海隆集團設計了邊建設邊科研的發展模式,即以科研開發項目為依托,以產學研合作為方式,以上海地區的高校、石油領域院校為重點,廣泛開展產學研項目合作。目前,海隆集團已和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南石油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石油管材研究所等單位建立了科研合作關系,設立了西南石油大學博士后流動站海隆科研基地。產學研合作的建立,有效地推動了研究所各類科研項目的開展。截至2011年,研究所共開展科研及技改項目30余項,取得成果20余項;獲得國家重點技改項目立項1項,國家重點新產品1項,上海市科研項目立項8項,寶山區科研項目立項7項;獲得國家和地方政府資助1736萬元。海隆集團與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聯合建設的“上海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上海市批準;海隆集團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獲得“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國家級先進集體及上海市先進集體,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上海市優秀創新團隊。袁鵬斌所長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科技領軍后備人才和寶山區第六屆拔尖人才,歐陽志英獲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榮譽稱號。
與院士專家面對面交流討論以及院士專家的言傳身教,對人才的提高和培養是很重要的。海隆研究所的許多年輕科研骨干正是通過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這一互動形式,不斷成熟起來。2008 至2009年,在市科協的支持下,海隆集團科協與海隆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舉辦了三次“653工程”—“數字測量技術”、“快速成型技術”、“創新技法及理論”研修班;2010年9月,舉辦了“材料熱處理模擬技術培訓班”,潘建生院士、顧建峰教授親自授課,一批青年科研骨干參加了培訓,獲得了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共同頒發的結業證書。通過培訓,一批青年科研骨干目前已能獨立承擔科研項目,為海隆集團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為把海隆研究所建成國內一流的石油管專業研發機構,海隆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還計劃引進更多的院士專家。經過市科協聯系,上海交通大學潘建生院士于今年5月來到海隆集團考察科研工作,并就企業產品質量控制過程進行分析和指導。目前,海隆集團正在積極邀請潘健生院士進站開展科研工作,在潘建生院士的指導下,大型連續熱處理爐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已經開始啟動。
經過三年多的運行,海隆集團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在引入院士、專家等高端人才,促進院士、專家研究團隊與企業技術創新團隊有效結合,發揮高端人才在企業重大項目研發、高層次人才培養、科技合作與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搭建了高端智力服務企業自主創新的平臺,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也大大豐富了“講、比”活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