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薇

在荒郊野外,他探尋著寶藏;18年的艱難探索,使我國的地質找礦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和他的團隊選擇了以天為蓋地為廬的生活,行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為神秘的大山揭開了面紗,讓一座座山巒起伏、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寶庫重見天日。公而忘私的精神,為我國礦產資源探索帶來了希望。為黨分憂,為國盡忠,為民造福,他在從事礦產地質研究與找礦勘查工作中,用創新智慧澆鑄起一座座金色的豐碑。
積極進取不忮不求為工作
生于遼寧凌源的王書來,自中南大學畢業以來,一直從事礦床地質與成礦定位預測研究工作,從躊躇滿志的莘莘學子,到嶄露頭角的青年才俊,再到今天學識淵博的地質勘探專家,如今,他已經成為有色金屬地質調查中心的資源勘查學科帶頭人。平時的他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三個代表等重要思想,具有較強的黨性觀念和很強的政治鑒別力。克己奉公的工作態度,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科研和勘查工作中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表現突出,連續多年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同時作為單位的科研技術骨干,他刻苦鉆研業務知識,通過多年的實際工作鍛煉和科學理論知識的升華,在科研和勘查工作的實踐中結出了累累碩果。王書來博士一直堅持在野外一線從事科學研究和地質找礦工作,具有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他與他的科研團隊登昆侖雪山、走天山戈壁、攀阿爾泰險峰,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克服各種困難和危險,矢志不移、孜孜以求,為探尋祖國礦產資源寶藏,默默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
春華秋實勤勤懇懇堆積累累碩果
好的地質勘探部隊的“參謀部”,靠“師承效應”打造生生不息的人才鏈,用“共生效應”催生思想品位高、科技含量高的尖子人才脫穎而出,鍛造出一支支耀眼方陣。王書來無疑就是這個方陣中耀眼的一顆星。他,淵博寬厚,抱定赤子之心,十八載春秋獻身祖國地質事業,一直在我國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產資源的科學研究和找礦勘查領域辛勤耕耘,出色地完成了各項科研勘查任務,在找礦預測與成礦規律研究方面有突出的貢獻,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3年-~1996年,他作為骨干參與原國家黃金局項目“河南毛堂金礦、蒲塘金礦爆發角礫巖型金礦成礦規律研究”和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項目“我國部分新類型金礦的成礦特征和找礦方向研究”的工作,課題組歷經4年的深入細致研究,預測兩礦區深部和邊部存在新的金礦體,后經鉆孔驗證,不僅在原礦床的深部找到了新的金礦體,新增黃金儲量1211公斤,而且在礦區外圍也找到了新礦體,遠景金儲量達到兩噸,使兩礦的地質找礦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獲黃金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學技術進步四等獎1項。1996年~1999年,王書來作為骨干參加了國家科技攻關305項目“塔木-卡蘭古鉛鋅礦帶成礦條件及評價研究”和“可可塔勒多金屬礦帶隱伏礦定位預測研究”工作,他和項目組同志一道,克服人員少,高原缺氧,山高坡陡等困難,精心設計,認真研究,提出該礦帶鉛鋅礦床類型為MVT型的新認識,在塔木地區通過野外填圖既發現了控礦的角礫巖帶,還發現角礫巖也已全部礦化,根據這些重大發現,確認該礦帶為鉛鋅具有1000萬噸以上規模的礦產勘查基地。該研究成果受到國家305項目辦好評,并且通過驗證,該礦帶的鉛鋅找礦由此打開了新局面。項目的研究報告獲得國家305項目辦優秀研究報告,項目成果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999年~2001年,他作為技術骨干參與了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東天山地區構造演化與成礦環境研究”工作,克服戈壁荒漠炎熱的氣候條件,常常露宿戈壁荒灘,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和現場踏勘,在所預測的靶區內新發現卡拉塔格銅金礦區,后經鉆孔驗證發現厚大的銅金礦體。這一成果被中國地質調查局評為優秀,并以此作為重要依據,從而在該區取得了銅金找礦的新突破。
世紀之初,王書來主持國土資源大調查“新疆富蘊縣麥茲地區鉛鋅金礦評價”項目的科研勘查工作,通過長達四年的潛心研究,提出麥茲地區有形成“伊比利亞類型”鉛鋅礦的潛力,并在大橋和鐵熱克北兩地新發現和控制鉛鋅資源量(333+3341)超過100萬噸,為該區進一步的鉛鋅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礎,該成果被中國地質調查局評為優秀成果,并獲得中國有色金屬科學技術二等獎。2004年~2006年他主持“新疆富蘊縣切熱克塔斯地區銅金礦評價”的國家資源補償費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他組織項目組團隊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使項目得以順利實施。他根據最新的斑巖成礦蝕變理論,提出了在東準噶爾地區存在斑巖銅金鉬礦找礦前景的論斷,并最終在所預測的靶區希勒庫都克南區內得到證實,經鉆探驗證,在石英斑巖體內及接觸帶發現了銅鉬金礦體,目前已經控制達到中型礦床規模,資源潛力可達到大型礦床規模,使該區的地質找礦取得新突破。并獲得了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國務院國資委直屬機關“十佳文明之星”。
而今他對待榮譽,像蛛絲一樣輕輕抹去。因為他看中的是自己鐘愛的為國探“寶”事業。他珍惜自己趕上科學發展的時代,他要用與時俱進的創新理論與求真實踐,編織自己金色的理想。
個人簡介
王書來博士,男,漢族,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他出生于1968年,遼寧凌源人,199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礦產地質研究與找礦勘查工作,是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先后主持或作為骨干參加國家科技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原國家黃金局等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其研究成果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四等獎1項,黃金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是中國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得者,國務院國資委直屬機關“十佳文明之星”。已經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