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梅休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現象。自1900年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后,全球的平均氣溫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
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是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眾所周知,大氣的主要由氮氣(占78%))和氧氣(占21%)組成,但它們對氣候調節基本沒有作用。在剩下的1%中,包含了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正是這不到1%的氣體,為地球提供了保暖——如果沒有它們,地球會比現在低30度。
現在的問題是人類活動產生了過多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人類燃燒如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燃料產生二氧化碳,以及破壞森林降低了二氧化碳吸收能力,都是公認的溫室氣體增加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的動植物,幾乎都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全球變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巨大。例如春天的提早到來,使植物開花、青蛙產卵的日期都提前了。在英國的春天,蝴蝶出現時間在20年間提前了6天。在歐洲,樹木呈現“秋色”的時間也在變晚,這迫使遷徙的候鳥改變它們的行程,如果錯過了毛蟲生長旺季,它們的后代難免被餓死。于是越來越多的動物,為了適應氣候變化而不斷地改變其行為。這樣的改變很容易引起生態混亂。
由于全球變暖,一些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已經明顯受到影響,例如哥斯達黎加的鳥類瀕臨威脅、坦桑尼亞的蚊子向高海拔處擴張、加利福尼亞的蝴蝶棲息地在喪失、并不耐寒的植物上升到新的海拔高度……其中最為知名的,無疑是位于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此前有科學家預言,大堡礁將在20年后消失殆盡。
然而根據最近的研究,在地球的歷史上,氣候變暖的時期往往會出現生物多樣性增加的情況,而不是預想中的滅絕周期的開始。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目前正在發生的“生物大滅絕”速度會減緩。
這一結果完全顛覆了之前的研究結果——全球變暖會讓生物多樣性減少。之所以會出現這個180度的大轉彎,是因為以前的研究工作是通過清點每個門類中最早和最后出現的物種,并假設這些物種僅生存于那個年代,從而判斷那個時間周期的生物多樣性。這種方法聽起來合乎邏輯,但卻犯了一個容易忽略的錯誤:由于各種原因,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人們對其中某些地質時代的研究和認識,遠比其他的年代透徹和熟悉。因此,本次研究糾正了這一問,僅僅選用人們熟悉的時間周期作為研究對象。此外,與根據起源和滅絕時間假設生物生存的年代不同,這次研究僅僅計算了在每個周期內存在的物種數量。
在這樣的條件下,研究人員仔細地調查、研究了過去5.4億年的地球歷史,發現當溫度較高時,生物多樣性也隨之提高;而當溫度降低時,生物多樣性也會下降。
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意外驚喜的研究結果。眾所周知,熱帶地區是公認的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同時熱帶地區被認為會在全球變暖期間向外擴張。我們通過對歷史的研究,發現熱帶地區在溫度較低的時代,物種較為貧乏。對海洋生物以及海洋表面溫度的研究,我們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毫無疑問,氣候的變化會引起生物的滅絕和起源。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在變暖的條件下,新物種的起源速度已經超過了舊物種的滅絕速度。
當然,這個研究結果并不能證明如今正在發生的全球變暖以及生物滅絕是無害甚至有益的。因為新的物種需要進化,而這動輒需要數萬年、甚至上百萬年的時間——遠遠慢于目前物種滅絕速度。
以上的研究結果只是我們研究計劃中的第一步,下一步我們將把注意力投向一些重要的氣候轉換事件上,例如今天正在發生的一切。
如今,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不可逆的事實,緊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和更長的時間,我們將逐漸地越來越明顯地體會到全球變暖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制定長期研究規劃,以盡量減少全球變暖對生物多樣性和我們人類自己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