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 張楊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老人因擔心自己去世后家人因遺產分配發生矛盾,便在生前著手處理財產。然而,據北京海淀區法院復興路法庭的法官稱,因缺乏相關法律知識,老人生前處理財產方式不當,從而引發的民事糾紛頻發。
案例1:該讓哪個孩子買房?
王老先生生前承租單位的一套三居室公房,他去世后,單位組織公房出售。王老先生有3個子女,王老太因嫌老大、老二對她不盡贍養義務,便讓老三出錢購買了這三居室,登記在王老太的名下。后來王老太辦理贈與手續,將這套房子贈與老三,并辦理了過戶手續。
為此,老大、老二將母親和老三告上法庭。他們訴稱:“這房子原是父親承租的公房,購房時也折合了父親的工齡。所以,這房子是父母的夫妻共同財產,母親無權處分屬于父親的那部分財產,贈與協議無效。”
法院經審理認為,王老太在丈夫去世后,已作為承租人與單位形成新的承租關系,后王老太以自己名義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在購房過程中,王老太雖然使用了丈夫的工齡,但工齡優惠只是屬于一種政策性補貼,而非財產或財產權益。因此,該房屋應屬于王老太的個人財產,她有權處分。她將房屋贈與老三的行為應屬有效。
法官提示:老人遇到此類問題時,要重新以自己名字簽訂房屋租賃合同,并與出售房屋的單位明確購房款的折算情況,如向子女借錢購房,需出具借條,以免發生糾紛。
案例2:該把房賣給哪個孩子?
張老先生夫婦名下有一套三居室。2006年張老先生的老伴去世,2009年他將該房出售給長子,并辦理了過戶手續。但房管局辦理房屋登記相關手續、詢問這是否為共有房屋時,父子倆均否認是共有。
2011年張老先生去世,之后老二、老三訴至法院,稱該房屋是父母的夫妻共同財產,張老先生自己無權處分房屋。張老先生的長子向法院出具兩份遺囑,表明其母將該房屋中享有的份額讓他繼承。但其中一份遺囑其母未簽名或蓋章;另一份為代書遺囑,其母摁手印,但只有一名見證人。
法院經審理,認定該房屋是張老先生夫婦的夫妻共同財產。張老先生的老伴去世后,張老先生及其長子在明知其遺產未進行繼承的情況下,否認該房屋的共有狀態,并進行買賣,違反了法律規定。該長子雖向法院出具了遺囑,但一份不能認定為遺囑,另一份不具備代書遺囑的法定形式要件,故父子倆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
法官提示:根據我國《繼承法》的相關規定,張老先生的老伴擁有該房屋的一半產權,她去世后,其擁有的一半產權應由張老先生及其3個子女一起繼承。本案中,張老先生的老伴生前并未訂立合法有效的遺囑,因此,張老先生無權處分其他共有人的財產,而他擅自把房賣給長子的行為應屬無效。
案例3:孩子出錢買房房子歸誰?
考慮到自己居住和養老的問題,李老先生與兩個子女簽訂協議,約定“無論誰購買父親單位福利房,均無條件允許父母長期居住;今后不準買賣,如買賣只準按購入價賣給自家人;購房者如能遵守以上條款,其房屋產權為購房者所有(購房名義上仍為李老先生)。”
據老二稱,這份協議的簽訂時間是1998年,老二在“購房人”處簽名,李老先生和老大在“同意購房人”處簽字。
李老先生取得房產證后不久,于2007年去世。老二稱:“當初購房款都是我出的,也是我裝修的,我才是房屋的實際所有權人。”但老大及其母親對老二的說法不認可,起訴要求繼承李老先生名下的房產。
法院經審理認為,老二稱依據協議應由其單獨繼承房屋,并無法律依據;老二稱購房款和裝修款均由其出資,但未提供證據予以佐證。考慮到李老先生的老伴現無收入,而且沒有其他房屋居住,最后法院判決該房屋由她繼承,她分別向老大、老二支付房屋折價款。
法官提示:老人在處分財產時有3點注意事項:
其一,無論老人將財產贈與還是出賣給子女,前提是明確老人本人為被處分財產的所有權人,尤其在處分不動產時,需確定老人為登記的所有權人;
其二,依照我國《物權法》的規定,宣示財產所有權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不動產為登記,動產為占有。因此老人要扭轉一個錯誤觀念,就是“生前購買價值較大的財物,由子女出資,老人過世后,財物的所有權必然歸屬于出資的子女”;
其三,如果老人生前向子女借款購買財物,尤其是價值較大的財物,需出示借條,以免在繼承時發生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