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他們曾經是20多年的夫妻,5年前協議離婚后,兩人少有交往。但為了爭房子的事,二人相見于法庭。
前夫占著房子不搬,她和兒子在外租房住
“我要求他立刻搬出我家。”郭霞情緒很激動,她希望法院判決前夫張磊履行兩人離婚協議上的約定,把房子還給她和兒子居住。
事實上,早在2007年,兩人就因為離婚糾紛,一起到過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法院進行調解。之后,雙方簽訂了離婚協議,約定他們在大渡口區茄子溪共同居住的一套公有住房的使用權,歸郭霞所有。
然而讓郭霞沒有想到的是,離婚之后,張磊并沒有搬出去。“他就是不肯走。”郭霞說,自己曾經多次跟張磊強調離婚協議上的約定,要求他盡快搬出去住,可是張磊一直無動于衷。“結果成了我和兒子沒房子住了。”郭霞的兒子今年已快20歲了,他坐在旁聽席上,時而注視著母親,時而看看父親。郭霞很無奈地說,這幾年,她和兒子一直在外租房居住。
前夫一住就是5年,租金都是她在繳納
“你自己看看離婚協議是怎么寫的?”被告席上的張磊不慌不忙地說道。原來,離婚協議還約定,張磊找到房子居住后才搬出去,而且沒有約定搬出期限。
“我沒找到房子住,我為什么要搬出去。”張磊理直氣壯地聲稱,自己靠拿低保生活,沒有錢租房子住。“你這完全是在故意找借口,蠻不講理。”郭霞反駁道。
幾年間,為了讓張磊搬走,郭霞想盡了辦法。因為張磊一直捏著公房的使用權證,郭霞在朋友的建議下,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公房使用權證遺失啟事。接著,她又拿著遺失啟事與離婚協議到大渡口區房管局重新辦理了一張公房使用權證,將張磊的名字從使用權證中除去。
可是,張磊依然不肯搬走。這樣一來,郭霞不僅每年要繳納這套公房的租金,自己還要一直在外租房居住。她說,自己在簽訂離婚協議時,原本是出于好心讓前夫有時間去找房子,“我哪里會想到他一找就找了5年。”
沒有約定期限,并不等于無限期
庭審結束后,主審法官建議雙方能夠坐下來好好談談,協商解決這件事。
“離婚協議上沒有約定期限,并不等于無期限。”法官強調,張磊以協議上沒有約定搬出去的最后期限為理由,一直繼續住在這套房屋內是不合理的。
法官解釋,雙方的離婚協議上雖沒約定期限,但也應有個合理期限。比如說,半年、一年或更長的時間。“這個要按實際情況來分析判斷,但不可能有5年。”張磊的行為已屬于侵權,郭霞完全可以在離婚協議生效的兩年時間內要求法院強制執行。“她錯過了這個時間,不然事情早解決了。”
法官建議張磊去申請廉租房居住。郭霞也表示,會再給張磊3個月時間找房子。“這是最后的期限。”郭霞強調。
(文中當事人均為化名)
相關鏈接:
他們為什么離婚不離家?
現實生活中,在法律上解除了婚姻關系的兩人,因各種理由,繼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現象并不罕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離婚不離家的現象呢?以下兩個案例或許能解釋此問題。
案例一:沖動離婚
李小姐今年28歲,是一家公司文員。24歲時,李小姐和在一家外企任經理的張杰結婚。在農村長大的張杰,從小就比較自卑,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婚后,忙了一天的張杰回家后,總是累得不脫襪子就上床睡覺。李小姐有點潔癖,兩人經常為此而爭吵。
2011年年底,在一次爭吵后,雙方一沖動就離了婚。但一套140平方米的住房是結婚時兩家人合買的,誰也不想搬走。最后,兩人決定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后,再考慮誰搬出去。就這樣,兩人還像從前那樣生活在一起,唯一的區別就是彼此不再指責對方。夜里,李小姐住主臥,張杰住次臥。離婚第23天,李小姐又和張杰悄悄地辦理了復婚手續。
分析:沖動離婚往往是一場鬧劇。雙方草率地離婚,然后心里又想著復合,于是用離婚不離家的辦法來挽回。但并不是每一次沖動離婚,都能破鏡重圓。而且,離婚再復婚,夫妻雙方也有可能會承擔本不該承擔的財產損失。
案例二:無奈蝸婚
吳先生今年27歲,是銀行職員。吳先生和李靜在大學時相戀,畢業后一年就結了婚。雙方父母幫忙湊齊了首付,他們買下了一套總價70多萬元的婚房。沒多久,李靜懷孕了。可是,沒想到兩人在孩子的問題上產生了矛盾。李靜主張孩子出生后請保姆帶,吳先生卻想讓自己的父母幫忙。李靜一怒之下去做了流產,惹怒了吳先生,兩人最終離婚。
但這套還在付著月供的婚房成了爭議焦點。他們誰也沒有多余的錢再去買一套新房,也沒有付給對方一半房款的能力,而且都不愿意去租房。到最后,兩人選擇了離婚不離家。兩個臥室,一人住一間,吳先生基本在外面吃飯,廚房主要是李靜在使用。剛離婚時,兩人相安無事。可是沒過多久,吳先生就帶著新女友回家。李靜先和吳先生大吵了一架,此后也開始時常帶不同的朋友到家里來玩。家里時常彌漫著挑釁和激戰的氣氛,而兩人都不知道這樣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結束。
分析:因為彼此的經濟能力有限,誰都不愿意放棄夫妻間共同擁有的那套住房,有人稱這樣的情況為“蝸婚”。律師提醒,如果不得已“蝸婚”,首先要定好規則,避免新的矛盾產生。比如:經濟上的承擔約定,空間使用上的約定,對對方新的情感關系的態度的約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