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裕


浙江嵊州市是中國竹編之鄉,全市有竹林面積22.5萬畝,竹編工藝分布15個鄉鎮產竹區。2006年5月,嵊州竹編工藝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2月,“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號(民間手工藝)網絡評選”榜單揭曉,嵊州竹編工藝被評為“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間手工藝”。
據史籍記載,嵊州竹編始于戰國時期,至漢晉時工藝已臻精細。明清兩代,嵊州竹編工場生產的竹制品已相當精致,成為民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并遠銷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全國解放以后的上個世紀50年代,嵊州竹編藝人合作創立了嵊縣(州)篾業產銷工場,后改名工藝竹編廠,以藝人眾多、工藝高超被譽為“中外竹編第一家”。1957年,嵊州竹編制品開始出口海外,成為出口工藝品的中國著名品牌。到20世紀80年代,嵊州市常年從事竹編行業的有3萬多人,形成了一批竹編專業企業和專業村、專業戶,開發研制了360多種竹編圖案,竹編產品暢銷到日本、美國、意大利、德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贏得了“東方珍寶”、“世上精品”的贊譽。
嵊州竹編以編織精巧、工藝繁多、花色豐富見長。其編織方法粗細并存,細者能在一寸長度內編進150根竹絲,精巧細膩,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彈性,巧插靈編,粗獷豪放。產品不但制作精細、巧奪天工,而且富有傳統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竹編品種主要有籃、盤、罐、盒、瓶、屏風、動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燈具、器具等12個大類7000余個花色品種。2007年6月,嵊州竹編工藝代表性人物俞樟根,被文化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現年80歲的俞樟根是動物竹編創始人,曾當選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和浙江省勞動模范,為高級工藝美術師,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在長期創作實踐中,嵊州竹編形成了4大工藝特征:竹編模擬動物、竹絲篾片的漂白、篾片燙印花筋和藍胎漆器。竹編的制作工藝復雜,一般要經過設計、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絲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編織、雕花配件、裝配、油漆等工序。僅竹絲篾片工藝,就有剖青、鋸竹、卷竹、剖竹、開間、烤色、劈篾、劈絲、抽篾、刮絲、刮篾等諸多步驟,編織技法更有龜背、插筋、彈花、穿絲等100多種。
嵊州竹編產品造型精巧、編織細膩、氣韻生動,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享譽中外。早在1954年,竹編《六角花籃》在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獲獎;上世紀80年代,竹編“燙金花瓶”曾在廣交會一次性成交36萬只,開創廣交會一次性成交量新紀錄;1986年,大型竹編《昭陵六駿》參加英國世界理想家庭博覽會展出,當時的戴安娜王妃前去剪彩,轟動一時;竹編《九獅舞繡球》、大型竹編山水畫屏《雁蕩山》、《紹興東湖》陳設于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深受觀眾好評;大型竹編《滄海還珠》,被選為浙江省人民政府贈給澳門特區政府的唯一禮品。嵊州竹編產品自1979年以來,先后獲得國家銀質獎、全國金杯獎、出口產品金牌獎等多項獎牌。
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各種塑料制品代替了竹編日用品,竹編制品需求量日益減少,竹編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嵊州竹編工藝后繼乏人。為保護與發展嵊州竹編工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紹興市委、市政府和嵊州市高度重視,全面開展對竹編工藝的傳承和保護,努力使嵊州竹編工藝在新時期得到創新發展,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