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偉
新聞背景:近日,美國《時代周刊》雜志“健康與科學”欄目發表文章指出,醫生為免誤診普遍有過度使用CT和PET—CT的傾向。
名詞解釋:PET—CT10多年前應用于臨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端的醫學影像診斷設備,它結合了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和X射線斷層掃描兩種技術,在人體內注入顯像劑18F—FDG,即一種含有放射性的氟元素18F的葡萄糖類似物。PET—CT通過探測18F—FDG在體內的放射性分布,來尋找葡萄糖代謝特別旺盛的惡性腫瘤。檢查費用在國內7000元~1.4萬元不等。
受訪專家:
俞夢孫: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航空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歐陽學農: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
PET—CT很貴,還是自費,但它卻很火,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在國內,PET—CT成為很多高端體檢機構的招牌,宣稱一次檢查,查遍全身,排查最早期的細小腫瘤。天津市某體檢機構,每周都組織兩輛大巴車上百人前往河北保定某醫院做PET—CT檢查。在國外,日本推出的體檢旅游的項目中,重點是PET—CT,聲稱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PET—CT進行體檢的國家,設備先進,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而PET—CT是否如眾人期待的檢查腫瘤滴水不漏?是否適用于常規健康體檢?
真相:PET—CT主要適用于腫瘤跟蹤治療
“PET—CT的主要作用應該是對腫瘤的跟蹤治療上,提供臨床治療的動態監測。”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學農認為。
以淋巴腫瘤為例,需要通過CT判斷治療效果,然后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PET—CT的作用,最快24小時就能判斷治療是否有效,以便隨時調整治療方案,為患者治療爭取到更多時間。確診的腫瘤患者,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在治療前和治療后各做一個PET—CT檢查。目前,PET—CT沒有納入醫保,仍為自費項目。歐陽學農說,在他的研究中發現,PET—CT對肺癌診斷相符率為90.70%。PET—CT相比抽血檢查腫瘤標志物、CT檢查等,更能準確地判斷治療效果。PET—CT應該主要用于腫瘤的良、惡性鑒別上,臨床高度懷疑腫瘤時,PET—CT可以準確提供活檢部位,以便確診。
誤區:健康體檢濫用PET—CT
PET—CT應用于健康體檢就是一種濫用。解放軍306醫院腫瘤科醫生藺宏偉發微博表示,PET—CT作為體檢項目向社會推薦是一種誤導。
歐陽學農同意藺宏偉的說法。他認為,臨床中對腫瘤的篩查,必須由腫瘤專科醫生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生活習慣、家族史等因素綜合評價,在臨床高度懷疑腫瘤的時候,可以通過CT進行進一步鑒別。
“除去PET—CT價格、風險等因素外,事實上PET—CT并不能排查出所有的腫瘤,尤其是對原發性肝癌的檢查上,它的效果不佳。”歐陽學農說,在發現空腔臟器(如食管、胃、腸等)病變方面存在盲區,加上食物殘渣及腸蠕動等原因,PET—CT不能代替胃鏡和腸鏡的檢查,也不能取代CT和MRI檢查。做檢查應該遵循從簡到繁的原則,即先做B超、CT、MRI,最后再做PET—CT。
風險:PET—CT安全性受質疑
健康人群做PET—CT要冒一定的風險,因為其安全性一直受到質疑。2009年4月美國《放射醫學》雜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對香港和美國進行的放射劑量研究表明,全身PET—CT掃描伴隨大量的輻射劑量和致癌風險。
即使在日本這個使用PET—CT最廣泛的國家,爭議也一直不斷。一篇發表在2007年泰國《亞太腫瘤預防雜志》的論文,表達了更加負面的觀點。該研究發現,在用PET—CT對50~59歲的健康日本人體檢時,其陽性預測值僅有3.3%。也就是說,經PET—CT體檢發現有腫瘤異常的患者中,近97%都不是真正的惡性腫瘤患者。這就意味著,近97%的人在體內被注入顯像劑并經過核輻射后,沒有真正受益。
事實上,早在2008年7月15日,衛生部《健康報》就刊登衛生部有關部門的回應:專家普遍建議,PET—CT不適合作為普通的體檢項目。
觀點:設備不是越先進越好
作為研發高端檢查設備的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認為,檢查設備不是越先進越好。
俞夢孫院士說,PET—CT很先進,能夠發現人體很細小的腫瘤。但即使發現了也沒有太多意義,因為太小的話沒有辦法進行再次檢測。這樣的檢查只能給患者帶來新的恐慌,造成一輪又一輪沒有必要也沒有結論的檢查。
很多做PET—CT的人,是為了片面追求新技術、新潮流,而對PET—CT的使用,應該遵循適應證,按照醫生的建議來選擇使用。
俞夢孫院士認為,醫療設備的主要功能定位在查病因上。將檢測項目過于細分,由此也造成相應的治療繁瑣復雜。而理想的趨勢應該是,醫療設備將重心從診斷疾病轉移到健康維護上,重視對人的整體狀態的監控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