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北上

曲線是最美的圖形,經濟發展總是循著曲線上下波動。
2012年,無論對于世界經濟還是中國經濟都是極具挑戰的一年,“減速、徘徊、巨幅震蕩”將主宰今年的經濟走勢。從上半年經濟運行的態勢及國家統計局出臺的各項數據顯示,受今年緊縮貨幣政策的影響,經濟始終處于下行通道中,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投資、出口、消費”紛紛減速,這讓本已羸弱的市場更加萎靡不振。
目前,上半年的態勢已成定局,關注下半年走勢對于中國經濟全年的發展尤為關鍵。5月18日至2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武漢市就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并主持召開河北、遼寧、江蘇、湖北、廣東、陜西六省經濟形勢座談會。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貨膨脹預期三者的關系,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業內人士認為,溫家寶總理的最新講話向市場傳遞出積極的政策信號,出臺相應的具體措施遏制經濟的下滑在預期之中。但這也僅僅是謹慎樂觀的預期,因為存活在中國經濟體的一些危機不會因“幾針強心針”而去除。
閃現的滯漲
“滯漲”的全稱是停滯性通貨膨脹,是市場經濟常見的一個現象。“滯”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與高通貨膨脹,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通俗的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
“滯漲”的特點具有周期性,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4月13日,國家統計公布經濟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1%,創下2009年二季度以來的新低,而此前公布的3月份CPI出現反彈,“滯漲”的苗頭出現。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指出,在中國經濟增長總體下行的狀態下,預計今年二季度GDP增長率可能還會走低,從三季度開始可能會稍有好轉,全年GDP增長大概在8%左右。
目前有很多業內人士預測,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下半年CPI將出現上漲。“現在貨幣政策收得太緊,提高利率將使地方政府還債的壓力增大、中小企業貸款難度增加,加上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持續高企,國際流動性過剩,大宗商品價格如石油等總體處于高位等原因,今年的通貨膨脹危險不可忽視。我個人認為有難度,全年CPI可能在5%左右。”成思危指出。
輕度滯漲或將成為二季度一個經濟現象。在此之前,市場曾經普遍預計經濟將在一季度觸底。但是,近期的數據顯示這樣的判斷似乎過于樂觀。政治換屆的背景之下,這一次的“經濟底”距離“政策底”的距離將會比以往來的更遠些。
從物價波動來看,影響物價的主因在不斷變化。據數據顯示,在新漲價因素中,食品價格上漲仍是推升CPI的主要原因,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2%。但今年1月下旬以來,全國豬肉價格持續下降,盡管4月下旬以來降速減緩,但目前價格已創近一年以來新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食品價格下跌不少,但非食品價格環比卻上漲0.3%,也反映物價仍有上漲風險。在劉易斯拐點逐步到來、國內勞動力供給趨緊的大背景下,勞動較為密集的農產品、服務業以及資源性產品價格仍存在趨勢性的上漲動力。
隱現的硬著陸
可以這樣講,受世界經濟影響的中國經濟已進入“牽制期”,經濟處于大幅波動將成為常態。故此,“硬著陸”與“軟著陸”的現象或許將長期存在。
在經濟學領域,簡單的說,硬著陸是指通過收縮銀根——即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應,禁絕政府投資等貨幣和財政方式,再輔以行政和法律手段,將通貨膨脹消除掉,致使出現經濟的停滯不前甚至衰退。具體表現為經濟增長為低速或者負增長,人均收入緩慢或者減少,工業產出增長緩慢或者減產,工業指數不景氣,出口減少,市場蕭條,物價或出現下跌。
最近,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發表文章稱,中國的增長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中國硬著陸特征已經明顯。最有可能遭受更大打擊的部門是工業、房地產業、金屬業和零售業。文章指出,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由于歐美主要貿易伙伴陷入衰退,中國發放超過1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援助資金來維持經濟蓬勃發展。巨額資金流向全國各地從修路到蓋樓的固定資產投資,而中國政府正在強制性下調房價,將造成經濟的“硬著陸”。
不過,也有很多投資銀行持相反的看法,他們認為中國不會出現硬著陸,硬著陸的首要跡象是GDP增速降至7%以下,目前中國GDP仍運行在這一數字之上。
美國環球通視有限公司的經濟學家阿利斯泰爾?桑頓和任先芳認為,即便不出現硬著陸,軟著陸之后將出現同樣疲軟的復蘇。在勞動力供應逐漸緊張的情況下,政府沒有過去那么大的余地可以在不引起通脹的情況下刺激經濟增長。“經濟中出現了生機,情況將會好轉,這一切都得到了信貸環境趨暖的支持。但是與市場的期望相比,復蘇將會來得比較緩慢、動蕩和不卻定。”上述兩位專家指出。
實際上,以上的預測主要建立在貨幣緊縮的基礎上,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政府正在將緊縮的貨幣政策進行微調,而且刺激經濟的財稅政策也將出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如果在二季度政策面加大預調和微調力度,實現穩中求進的力度,經濟有望在二三季度間止跌趨穩,初步實現軟著陸。但同時,他指出:“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依然面臨著發展方式進展緩慢,結構調整任務比較艱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期待的內生力
2012年,可以說是徹底結束了中國經濟靠速度增長的元年,8年來,政府第一次將經濟增速目標調整到7.5%,這將為經濟的轉型騰出時間。
發達國家一直認為,中國的創新是在政府主導下實現的。近日,魯比肯戰略分析集團總裁本杰明?肖伯特在香港亞洲時報在線刊發署名文章稱,中國政府在扶植新技術和新產業方面扮演著嚴厲而重要的角色,在鼓勵創新方面一直在扮演著寬容角色。中國創新能力在不斷增強,中國的經濟崛起將開始呈現一種新特點,而這種新特點有可能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對西方經濟體構成挑戰。
研究政府如何制定國家產業政策的權威專家丹?布雷茲尼茨近日出版的新書《紅色女皇的奔跑:政府、創新、全球化與中國經濟增長》熱銷世界。他在這本新書中對中國的新嘗試以及中國的何種特定創新品牌最有可能獲得成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他認為,中國的創新能力無疑正在不斷提高,但仍集中在他所說的“過程創新、即漸進性創新上”。
這種評價很客觀。毋容置疑,中國企業創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過程中,與世界品牌的競爭力正在縮短差距,但存在的問題還是很多。著名經濟學家邱曉華就創新環境指出:“首先,自由是創新的基本前提,我們現在還缺這樣一個自由氛圍的前提,各種管制還太多。先要破除管制,讓自由更充分的表現出來。其次,需要有一個容忍失敗的文化環境,創新必然會意味著失敗,不可能每一個創新都成功,那我們恰恰缺乏這種容忍失敗的文化。再次,要有一個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制環境,如果說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那么必然會扼殺創新的原動力。第四,要有一個適當的投融資機制。創新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成果,讓它變為生產力,成為產業,還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這就是投融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