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武
營業稅改革亦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
世界銀行23日發布的《東亞經濟半年報》預測,由于來自世界主要出口市場美國和歐洲的需求下降,東亞地區2012年的經濟增速將由2011年的8.2%降低到7.6%。世界銀行警告稱,如果全球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東亞的經濟增長速度還將進一步放緩。
警告并非空穴來風,與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在武漢調研時一再強調穩增長,有異曲同工之處。而5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企業減稅的新聞則再一次確定了經濟下滑的風險,也為身處困境的企業帶來了轉機。
事實上,稅制改革早在年初就已經在上海啟動試點。2012年1月1日起,上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等開展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根據上海的試點方案,“營改增”的覆蓋范圍為“1+6”,即:交通運輸業(包括陸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部分現代服務業則包括研發和技術、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物流輔助、有形動產租賃以及鑒證咨詢這六個領域。
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鄭建新指出,為使試點各行業總體稅負不增加,改革試點將我國增值稅稅率檔次由目前的兩檔17%和13%調整為四檔,增加了11%和6%兩檔,分別適用于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以解決貨物和勞務稅制中的重復征稅問題。增值稅就其取得的增值額為計算依據征收的一種稅,而營業稅則是直接用收入乘以稅率。
根據上海財稅部門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3月底,上海共有12.9萬戶企業經審核確定納入“營改增”改革試點范圍,一季度全市試點企業和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整體減輕稅負約20億元,減負效果好于預期。
一則好消息是,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擴圍方案或將很快出臺。國稅總局貨物與勞務稅司相關主管領導公開表示,目前有10省市申報試點,包括北京、天津、重慶、廈門、深圳五市和江蘇、湖南、海南、安徽、福建五省。其中,北京最快將于7月1日啟動改革試點。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肖捷日前撰文指出,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測算,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將帶動GDP增長0.5%左右,稅收收入預計凈減少1000億元以上。北京市地稅局局長王曉明做客城市管理廣播時也表示,總體上,實施“營改增”后,試點行業總體稅負將下降。
“營改增”與以往的稅制改革有所不同。2008年進行的增值稅固定資產進項稅額抵扣改革,之前在東北三省試點近兩年。而房產稅試點改革,從去年2月28日起,至今也有一年半時間。這次“營改增”卻在上海試點不到半年就擴大試點范圍。一方面當前經濟仍在下行中,一季度中國GDP增長8.1%,回落幅度超出市場預期。我國內需回升依舊緩慢。4月出口同比增速降至4.9%,進口增速降至0.3%。工業增幅驟減至個位數,為2009年5月以來最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也創2006年11月以來新低。進出口與消費的增長有限,倒逼中國稅制改革,促消費,保增長。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發布的《中國財政政策報告綠皮書》中,以表格的方式清晰計算出,2011年中國宏觀稅負(即大口徑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為35%,而發展中國家平均稅負水平為32.9%,依然存在較大的政策空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的研究報告認為,下一階段,政策需要引導資金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公共事業等發展潛力大的領域。
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則將這次稅制改革試點視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自1999年服務業占比超過50%之后,始終在50%-60%間徘徊。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上海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為57.01%,較之2009年甚至降低了2.36個百分點。據統計,在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中,重工業是400個,輕工業是700個,服務業是1000個。服務業發展對解決就業問題有巨大推動作用,而充分的就業又是激活居民消費、拉動內需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此,能夠推動經濟轉型、減少第三產業重復征稅和減輕企業負擔的“營改增”成了中央調控政策的重頭戲被提上議事日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認為,中國通過減稅來刺激經濟增長的時機已經來臨。年減稅規模在人民幣5000億至6000億元在可承受的范圍內。這樣的減稅空間相當于中國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至1.3%,對于增長放緩的中國經濟來說,將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