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驚”,自然是內心受到震動;“艷”則泛指很多,可以是美貌、才華、作品……亦可以是聲音。在這樣一個五光十色的時代,視覺先行,人心浮躁,我們自以為見多了市面,總是裝出一副寵辱不驚的樣子,其實,這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遲鈍與麻痹。比如歌聲。我們以前有那么多的選秀,絢麗的舞臺,致幻的燈光,還有那些不遺余力在鏡頭面前展露個性的年輕人逃不出來自港臺、韓國明星的腔調與打扮……似乎中國未來的一代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卡拉OK高手,或是一名可以在上億觀眾前插科打諢的人……
與其說這些人在展示追夢的過程,不如說是順應時代的情緒——你不需要刻意塑造自己,沒有漫長的等待、艱辛的付出、持續不斷的挫折,只等待一股潮流將你推到中心,那些鄰家女孩不是在一夜之間就變成唱片皇后了嗎?這些人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是——世上的確擁有某種唾手可得的成功。沒人談論他們的藝術天賦和歌唱技巧,人們只關注他凄慘離奇的身世、短信票選的擁躉、微博粉絲的數量,以及他們滿臉自得、假裝叛逆的姿態。
他們或許被定義為成功者,但他們的歌聲永遠不會讓人驚艷。因為驚艷不是視覺刺激造成的瞳孔放大,必須使內心受到震動。從這個定義而言,《中國好聲音》是令人驚艷的。一個個掉進人海就再也遍尋不著的面孔,在他們歌唱的一剎那,似有巨大的光環使得他從眾人中冉冉升起。有人說“好聲音”不敵05年“超女”正是因為它缺一個像李宇春那樣有市場號召力的歌手,但我并不這么以為,因為“好聲音”的成功之處并不是完全為唱片市場推出平民巨星,而是它完美地呈現了身懷驚人天賦的普通人從黯淡平庸到璀璨奪目的戲劇性,所有人看到的既有作為小人物共同的笨拙和悲酸,也有沖出庸常外表的光芒。他們不是少男少女,最大已經35歲,追夢的苦楚并沒有在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伴奏下被廉價地傾訴,他們的故事都一股腦地丟進歌曲的熔爐,水乳交融,宛如自傳。偶爾落淚,亦被攝影機利索地切換掉,這種節制是出于尊重。
回想以往的選秀,幾乎已經成為預備役明星的天下,一個熱鬧的青春PARTY,一群少年俊男美女,指向明確,尚未成為明星,就已經有了明星的架勢,這些選秀也無非是一個流水線。選手們的身上缺少經歷,缺少傳奇,缺少落差,你可能被他們吸引,卻無法被他們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