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聲優(yōu)”,好多人會想起日本。優(yōu)”在日語中是演員、表演者的意思,追根溯源還是來自于中文。在我國古代就稱梨園中的戲子為優(yōu)伶。聲優(yōu),顧名思義,是用聲音來表演的人,即傳統(tǒng)所說的配音演員。
在上世紀的后半葉,當譯制片作為外來文化在百廢待興的神州大地開枝散葉之際,“配音演員”也悄然走火,它作為一種媒介,其本宗是為了溝通,但發(fā)展到極致便成了“第九藝術(shù)”。作家嚴鋒曾在《讀庫》里追憶過那些杰出的配音演員,“對過去的那些堅實的,飽滿的,精雕細刻的金石之音,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曾經(jīng)有過一些堪稱刻骨銘心的記憶,而那些記憶正在慢慢地,無可奈何地被現(xiàn)實銹蝕。我們哀嘆過文字的凋零,我們正在哀嘆語音的凋零。可我還是想守著我那些記憶中的美好的聲音,做一個過氣的語音中心主義者。”雖然這些美好的語音像時間的灰燼一樣注定要消逝,但時代會記住這幾條嗓子,因為在并不久遠的過去,它們征服了好幾代的中國人。
邱岳峰
代表作:《簡·愛》、《悲慘世界》、《警察與小偷》、《紅菱艷》、《大獨裁者》、《白夜》等。
邱岳峰生前雖然亦受追捧與愛戴,但論受歡迎的程度,他不及上譯廠的同門師兄畢克和童自榮,因為他的聲音不夠明亮和高亢,在那個紅色年月,人們的審美狹窄而單一,邱岳峰的語調(diào)深處無不散發(fā)著另一種濃郁的氣質(zhì),一種被我們五十年來的文化排除盡凈的氣質(zhì)。沒錯,我愿將這氣質(zhì)稱之為“頹廢”。他的才華即頹廢,一如頹廢乃稀有的才華,我們的文藝此后再沒遇到過稟賦頹廢的天才,邱岳峰的氣質(zhì)因之寥若晨星。
因著這份稀有,時過境遷之后,邱岳峰毫無懸念地成了最受歡迎的男聲。如果把配音用音樂作比喻,我覺得邱岳峰的配音象復調(diào)音樂,擁有巴洛克時代巴赫、亨德爾音樂中的豐富層次感,甚至是一種繁復的“對位”感。他習慣用松弛的語調(diào)表達緊張的心理,用溫和的口氣表達辛酸和凄涼。這種聲音早已超越時代的審美,當年若不是上譯廠老廠長陳敘一力排眾議,抵死堅持啟用他來給《簡·愛》中的羅切斯特先生配音,想必大家的耳福,又少了一道盛宴。 陳丹青曾經(jīng)贊譽邱岳峰是“一位嗓音的詩人,一位在配音藝術(shù)中無所不能的莫扎特”。
邱岳峰是自殺的。生不逢時,郁郁而終。這也變相解釋了為何許多知識分子都鐘情于他的聲音,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均曾滿蓄難以聲張的沮喪、憎惡、心有不甘、尊嚴折損、瘋狂的本能,凡此種種均能在邱岳峰所塑造的角色的聲音里得到短暫的撫慰。
羅蘭·巴特說:“每回我看到明知過世的演員的電影,總會感到憂郁,此即攝影的憂郁。”括弧里又補了一句:“當我聽到死去的歌者的嗓音,也感受到同樣的心情。”其實,活人說話,一旦話音剛落,聲音即告永逝;而邱岳峰仍在說話,他正在說話——他的葬禮沒有哀樂,而是反復播放他生前的作品,“諸位,現(xiàn)在我向你們告別了。再見,再見!改天有機會我們再談吧……”
他的聲音比他的不在雄辯百倍!
童自榮
代表作:《佐羅》、《黑郁金香》、《云中漫步》、《鐵面人》、《苔絲》等。
我在不少女作家的書中看到過她們對童自榮的激賞。的確,童自榮的聲音是一個是王子的聲音——高貴、優(yōu)雅、深情、性感;既不奶油,也不會像山野狂夫一樣充滿蠻勁和過剩的荷爾蒙。
有誰會不愛這樣的聲音呢?明亮而帥氣,瀟灑中帶著風流,音色華麗、充滿儒雅的貴族氣質(zhì)。從他的配音中你能感受到一種很有教養(yǎng)的紳士味道。童自榮配過很多電影,但無獨有偶,他最好的作品永遠是給法國電影配音。法國男人身上那種無藥可救的浪漫與溫柔被他詮釋得淋漓盡致,盡情蒸發(fā),聽者無不霍然喚醒,驟然舒解。我不禁要問,在那個閉關(guān)鎖國的時代,他是如何配音的?這和天賦無關(guān),卻關(guān)系到閱歷與見識。他去過西方么?如果沒有,又是什么使他語音的氣質(zhì)與“中國”毫不相干?
正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聲音讓“佐羅”加入了中國籍,成了盡人皆知的英雄,以至于后來“阿蘭·德隆”所有的電影都要點名指定他。據(jù)說,童自榮配的每一部電影,他都能把臺詞通篇背誦下來。為了制造情景,進入角色,他在配懶散的貴族時會穿拖鞋,而配那個俊朗的劍客時就會蹬上雪亮的皮鞋。角色在傷心欲絕的時候,他也會在棚里放聲大哭……
在高度政治化的年代,童自榮的聲音全然是非政治的。我想,童自榮之于中國的意義不是單純地表現(xiàn)了外國人怎樣生活,也不僅僅是塑造了幾個難忘的人物;而是他立體圓雕式的語音形象賜予了貧瘠的時代一扇窗——童自榮站在窗口旁,身子在這邊,眼睛望著那邊;生活是局促的,精神是豐富的。
畢克
代表作:《追捕》、《砂器》、《遠山的呼喚》、《復仇》、《尼羅河上的慘案》等。
畢克。人如其名,簡潔、克制、爽利,還有一點酷酷的味道。如果年輕的觀眾對他的主要電影作品不太熟悉,那么你一定看過《阿凡提的故事》吧?
“親愛的巴依老爺,您的福分大,只要瞧一瞧這里邊,您就知道魔鬼是啥模樣了。”沒錯。阿凡提的聲音正是來自畢克的配音。盡管這是一部充滿喜感的放給兒童看的動畫片,但阿凡提身上的特立獨行和冷靜的狡黠均在畢克的聲音里有全面的體現(xiàn)。
畢克的成名作是《追捕》。高大、冷酷,臉上沒有笑,永遠像鼓一樣繃得緊緊的高倉健經(jīng)過畢克的二度創(chuàng)作,成為一代中國人心中的偶像。看過原版的人恐怕都會失望于高倉健的聲音,過分的粗糲、沙啞和渾濁,有一種老人的滄桑,卻少了一份矯健、冷峻和智慧。巧的是,畢克和高倉健二君都是“前吐音”,所以畢克的配音既有音質(zhì)上的雷同,亦有音色上的發(fā)揮,可謂雪中送炭,又外加錦上添花。1986年,高倉健先生訪問上海譯制廠之際,他見到畢克后,一躬到地以表示對演藝同行的“代音”深致敬意。然而,高倉健息影前的重要作品《鐵道員》,畢克卻愛莫能助,因為彼時他患有嚴重的肺衰竭。去世后,高倉健像丟失了影子的浮士德一樣難過,他特意發(fā)來唁電,“突聞噩耗,一時竟無言以對。未能再度相見,不勝遺憾。衷心祈禱冥福。”這份情誼,有著分量適中的苦和清涼的遺憾,很像兩人的性格,哀而不傷。
據(jù)說,在畢克的追悼會上,沒有哀樂,而是用他生前最后一部配音作品《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為波洛配的大段案情分析代替。
孫道臨
代表作:《王子復仇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基督山伯爵》、《白癡》等
孫道臨是演員,亦是配音演員。他不僅在國產(chǎn)片銀幕上成功塑造了許多激情鮮活的角色,還是一位出色的譯制片配音大師。作家嚴鋒說,“《王子復仇記》是孫道臨的杰作。孫道臨在這部電影的配音中所達到的成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連他自己也沒有能超越。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立刻就成了演藝界訓練口音的標準教材,進而對全國人民從此以后的說話腔調(diào)產(chǎn)生了潛在的影響。這種影響到底有多大,只消聽聽宋世雄、孫正平、韓喬生這些體育評論員的口音就知道了。”
“唱歌的技巧,有所謂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我想配音如果也有這樣的劃分的話,孫道臨應(yīng)該算是頭腔共鳴派。他的發(fā)音位置高,音調(diào)高,當他的氣息催發(fā)到極致的時候,有一種堅硬的金石之質(zhì),錚鏦激越,蕩人心魄。”
孫道臨早前在燕京大學學習哲學,后來從事文藝工作,配音不過是他的副業(yè),是他能者多勞,故借來緩兵,孫道臨不過是無心插柳,卻成就一方。他的高度專業(yè)性和他的激情,以及哲學專業(yè)給他聲音帶來的思辨與疑慮,萬千思緒,起伏搖擺……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成為后來者競相學習的標桿。
孫道臨早前在燕京大學學習哲學,后來從事文藝工作,配音不過是他的副業(yè),是他能者多勞,故借來緩兵,孫道臨不過是無心插柳,卻成就一方。他的高度專業(yè)性和他的激情,以及哲學專業(yè)給他聲音帶來的思辨與疑慮,萬千思緒,起伏搖擺……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成為后來者競相學習的標桿。
向雋殊
代表作:《流浪者》、《一仆二主》、《靜靜的頓河》、《復活》、《戰(zhàn)爭與和平》、《人證》等。
在譯制片最輝煌的時代,除了鼎鼎大名的上海電影譯制廠,長春電影譯制廠亦是功不可沒。雖然后者的作品數(shù)量不及前者,但卻貢獻了一個極富魅力的配音皇后——向雋殊。
向雋殊的聲音融溫柔嬌媚端莊善良于一體,她最大的特點就是,內(nèi)斂而蘊藉含蓄的情感。所謂話中有話,言外之意,指的就是向雋殊的聲音。但與此同時,高度的專業(yè)和技巧又讓對自己的聲音駕馭十足,她能能按照原片對角色的要求,熟練自如地對聲音進行化裝,讓聲音閃出角色個性的魅力。她為《靜靜的頓河》中的阿克西尼亞配音,聲音刮拉松脆,潑辣粗俗;她為《流浪者》中的麗達配音,聲音溫柔清澈,帶著鮮明的韻律和節(jié)奏,她為《蝴蝶夢》中的德文特夫人配音,氣息間充滿顫栗,表現(xiàn)了人物自尊與自卑交織、堅強與柔弱互溶的復雜性;她為《人證》中的八杉恭子配音,語調(diào)透著壓抑之下的絕望,不時夾入泣音,刻畫了她色厲內(nèi)荏、悲悔交集的心理狀態(tài)……因著特殊的成就,向雋殊在2011年獲得了金雞電影節(jié)的“終生成就獎”。
李梓
代表作:《簡·愛》、《陰謀與愛情》、《白夜》、《被侮辱與被迫害的人》、《紅與黑》、《卡桑德拉大橋》等。
李梓的聲音十分華麗,就像在觸摸一張散發(fā)出東方香料氣息的上等織錦絲綢。她的音色非常干凈,好像從小到大,這條嗓音都沒有承受過任何挫折與幻滅,有一種像鉆石一樣堅定而純凈的品質(zhì)。光聽她的聲音,就會讓異性沉醉而迷惑,繼而問,要給她什么樣的生活才算沒有委屈她?
本錢好,用行話講就是祖師爺賞飯吃。李梓在入行之初所配的角色都是無腦美人,她的聲音特別適合那些白俄貴族小姐,但卻無法勝任隨著丈夫一起流放到西比利亞的妻子的角色,因為缺乏一種堅定和大氣。若沒有遇到陳敘一,她或許就這么一直站在小布爾喬亞的少女背后且行且珍惜。然而,然而愛將惜才,又一向懂得挖掘千里馬的上譯廠的廠長陳敘一發(fā)現(xiàn)了李梓的潛能,堅持要她配《簡·愛》中的簡。一個貧窮、不美,卻有用精神制高點的角色。這對她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因為要顛覆她的聲音特質(zhì),也會顛覆她過去所有的經(jīng)驗。
“你以為我貧窮、低微、不美、緲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和你有樣多的靈魂,一樣充實的心。如果上帝賜予我一點美,許多錢,我就要你難以離開我,就象我現(xiàn)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xiàn)在不是以社會生活和習俗的準則和你說話,而是我的心靈同你的心靈講話。”
當這段雷霆萬鈞的臺詞從李梓的口中噴薄而出,聽者無不感到輕微的暈眩。
石班瑜
代表作:1989年之后周星馳的所有電影。
說到聲優(yōu),不得不提港劇和港片的配音。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shù)香港電影和TVB的電視劇其實都是配音版。雖然同為配音,但配港劇的和配歐美的完全是兩撥人。所以饒是一般觀眾,在只聽聲音不見畫面的情況下,亦能分辨出哪部是港片,哪部歐美大片。給港片配音的眾多翹楚中,要數(shù)石班瑜最厲害。他的杰出之處就在于他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如果周星馳沒有它的配音,恐怕星爺?shù)脑趦?nèi)地的擁躉絕對要大批量減少。對演員來說,角色有量身訂造一說,但極少有哪一個角色是缺誰不可的。梅艷芳當年辭演關(guān)錦鵬為她量身的《胭脂扣》,轉(zhuǎn)身間,張曼玉就憑借這個這角色拿到國際影后。一個演員,若能做到任誰都不可取代的份上,那他真是一個神人。
石班瑜正是這樣一個演員——盡管他只用聲音表演。客觀講,他的聲音條件很不好,高不上,低不就,扁平而淡薄。剛出道時,他都是給太監(jiān)或匪兵甲配音,因為聲音太尖利,又缺乏正氣。直到邂逅周星馳,那真是將遇良才。石班瑜剛
給周星馳配音,有時一條要重說十幾遍,周星馳說話隨意性很大,語調(diào)、語句長短經(jīng)常變化,有的腔調(diào)拖到不可思議的長度。他平時有特定的表情和動作,而表演過程中會有他特殊的表現(xiàn)方式,比如他演孫悟空時,總會不自覺地加入一些“哦哦”、“哼哼”之類的猴子發(fā)出的聲音,必須對他有完整的把握,才能抓住神髓。這真是一個勵志神話。一個沒有天分的人,靠著僅有的資質(zhì),不斷鉆研不斷練習,竟能成為獨一無二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