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森
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一些經濟社會問題也在大量積累和積聚。
1978年以來,中國已進行了30多年的經濟與社會改革。中國社會內部以引入市場機制為主軸的改革,與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加入全球分工體系,是相互促進和互動成長的同一過程,因而可以在整體上把這個過程理解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偉大轉型的主要構成部分。過去中國經濟社會的市場化,不僅引致了中國經濟30余年的高速增長,也從根本上改變了當今人類社會和世界經濟的基本格局。到2011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超過日本,名列世界第二:中國的人均GDP也超過了5000美元。另外,中國的外匯儲備目前仍超過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鋼鐵、水泥、煤炭、汽車以及許多制造業的產量,都是世界第一了。另外,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中國經濟也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經濟有了10多年高速增長時期。按照英國法律綜合投資管理公司(Legal&GeneralInvestmentManagement)最近的一項研究,2000年中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3萬億美元,大致與法國相當。但到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已接近7萬億美元,相當于法德兩國經濟總量之和。這家投資管理公司所給出的數字也顯示,中國當前GDP相當于2000年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七國GDP之和。這些數字均標志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已經極大地提升和增強,也充分是說明了當今中國社會大轉型所帶來的經濟繁榮。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已取得了舉世矚目和無可置否的偉大成就。然而,也毋庸諱言,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一些經濟社會問題也在大量積累和積聚。國內外學界和社會各界人士——包括中國政府決策層的領導人——一般都認為,中國經濟社會已經到了一個大轉型的節骨眼上,進入了進一步改革的“深水區”,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似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未來中國向何處走,是一個任何人都無法繞過和回避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如果我們把晚清以來中國人民為尋求富強和建立一個現代國家視為具有一定連續性的社會進程,那么,可以認為,自1978年以來的中國市場化改革,只是重新開啟并加速了這個進程,但并沒有完成之。基于這一判斷,可以認為,當代中國社會的偉大社會轉型(英文為“thegreattransformation——或簡稱“大轉型”)仍是一種“現在進行時”。
作為一名隨改革開放而成長起來的經濟學人,筆者非常幸運地置身于這一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偉大轉型之中,且正好在國內親臨和實際觀察了2007年之后的全球金融風暴和2008~2009年世界經濟衰退的沖擊,目睹了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所采取的對應之策。基于對中國經濟社會運行的現實觀察和理論思考,近兩三年,筆者不斷在國內外網絡和平面媒體上發表自己的一得之見。
多年以來,筆者專業研究和教學領域是較抽象和思辨的制度經濟學。現在回頭來看,連筆者都沒想到在近兩三年里自己對現實的關注被卷入得如此之深。可能正是因為自己多年來一直是做制度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所得出的一些看法,與許多中外經濟學家尤其是“主流媒體”的見解和判斷有較大差異。作為一名濡染于傳統中國文化,受教育于現代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理論,以及受惠于改革開放的經濟學學人,多年來筆者一直堅持這樣一個基本原則:在一定環境中一些“不可言說的話”可以不說,但是言說出來的任何話,寫出的任何文字,都是自認為是“真”的東西,是發自自己內心的認識。故此,這些年來,自己始終堅守做學問、寫文章的一點:“決不說一句違心的話,且盡量減少言之無物的浪費自己和他人時間的廢話”。筆者始終出于對我們國家未來走向的由衷關注而“建設性”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見和建議。至于自己作為一名書生的一得之見,是否確當,是否對社會有益,自己無法斷言,只有留給世人和歷史去評說了。
作者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本文系其新書《大轉型》序言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