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隨著精藝股份(002295)2011年年報的披露,公司2010年以近6倍溢價收購的飛鴻國際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鴻國際”)的業績也浮出水面。然而飛鴻國際2011年僅313.60萬元的凈利潤卻相形見拙,飛鴻國際旗下最重要的資產佛山市順德區精藝萬希銅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精藝萬希”)業績也大幅縮水,幾近腰斬。
面對一家在收購之初就已顯露業績下滑跡象的公司,精藝股份仍然高溢價收購,而收購之后業績頹勢仍然未能止住,有分析人士直指,收購的背后恐怕“隱藏公司管理層通過高溢價并購進行利益輸送的黑幕。”
精藝萬希持續下滑
2010年11月,精藝股份以人民幣3720萬元、2480萬元的價格收購方麗容、麥仕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有的飛鴻國際60%和40%的股權,交易總價格為6200萬元。
飛鴻國際于2009年6月成立,注冊地在香港。該公司自成立以來尚未開展實際業務,其2009年度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為0;2010年1-8月營業收入為0,凈利潤為-3.36萬元港幣,其主要資產為持有精藝萬希25%的股權,該公司主營業務為制冷用精密銅管的生產銷售。據評估,飛鴻國際凈資產賬面價值為846.10萬元人民幣,評估值為5676.24 萬元,增幅為570.87%。最終收購價格又在評估價上浮9.22%,高達6200萬元。
收購之初精藝股份表示,“由于本次收購價格水平明顯低于公司現有股票價格的市盈率水平,以其2008年度、2009年度凈利潤為基礎測算,本次交易收購價格對應市盈率分別為10.93倍、4.97倍,完成此次收購飛鴻國際全部股權后,可直接提高公司現有每股收益,對全體股東有利。”
然而事實卻證明,這是一次失敗的收購。從2011年年報來看,精藝萬希報告期營業利潤為901.87萬元,凈利潤為1259.87萬元。相比2010年3968.66萬元的營業利潤和2476.89萬元的凈利潤而言,降幅巨大,凈利潤甚至接近腰斬。而如果倒推到2009年來看,當時精藝萬希的營業利潤為5028萬元,凈利潤為4575萬元。言下之意,精藝萬希當前的業績甚至比不上兩年前的三分之一。
涉嫌利益輸送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早在2010年收購飛鴻國際時,精藝萬希就已經出現了業績下滑的苗頭了。收購評估報告顯示,2010年1-8月精藝萬希的凈利潤僅1517.73萬元。
面對一家業績已出現下滑跡象的公司,精藝股份為什么還要以高溢價收購呢?其背后恐怕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通過公開信息可以看到,精藝股份并非直接收購飛鴻國際所持的精藝萬希股份,而是通過收購飛鴻國際兩位股東所持飛鴻國際的股權,以直接持有飛鴻國際100%股份,最終達到間接持有精藝萬希25%股權的目的。
記者了解到,飛鴻國際所持有的精藝萬希股份是在2010年6月18日從香港騰達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達投資”)處獲得的。而這一時間距離飛鴻國際被收購僅四個月,不排除飛鴻國際是為了被收購而特地成立的公司。更令人詫異的是騰達投資的股東與飛鴻國際的股東結構一模一樣,均為方麗容和麥仕集團,持股比例分別為60%和40%的股權。精藝萬希的外資股東為何做出如此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轉讓,精藝股份公開披露的信息中并未對此做出解釋,但其背后肯定有不為人知的目的。
有業內人士指出,“精藝萬希的經營情況每況愈下,目前僅有不足千萬的營業利潤。收購難以給上市公司帶來業績提升,反而投資難以收回。如果其中存在利益輸送,則中小股東是最終的受害者。”對于記者提出的質疑,精藝股份董秘吳焱對此表示,“公司在收購飛鴻國際時并無能力可以預測、判斷精密銅管的行業外部環境在一年之后出現如此大幅波動,也未在任何主流媒體、行業資訊、政府報告中獲得相關預測信息。但公司認為目前精藝萬希年產能達到約4萬噸,在目前行業內,投資年產4萬噸的生產線約需至少投入3億元,公司以6200萬元的代價獲得約1萬噸的產能,我們認為該項投資是經濟、合理的。”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作為長期從事精密銅管行業人士,在做出如此重大投資時,對項目投資的風險并無較為明確的判斷,說明公司在投資時較為隨意,并且對行業預判能力較弱,經營能力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