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呂
深夜,地鐵,人海人山,不夜西單。
這里永遠是北京地鐵系統最最繁忙的站點之一。假如你想細致體察北京這座城市對于外地人民的強大吸引力,西單也許是個不錯的樣本觀測點——
地鐵通道里永遠擠滿了上下涌動的人流,除了一部分北京土著,更多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北漂。他們在這座城市里的生存方式各種各樣,有妝容精致的外企白領,也有滿臉黧黑的建筑工人;有懷揣夢想的歌手,也有憧憬未來的餐館小妹……北京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源源不斷地將東南西北的年輕人吸納過來。這個群體中占到相當大比例的,就是年復一年進京念大學然后留下來工作的青年。對于他們,北京是慷慨的,只要留下,就許你一個夢想,哪怕尋夢的征途其實山高路遙。
你會慢慢體會到,北京是有魔力的,因為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再也找不出這樣一座氣質獨特的帝王之城了,游學于此,朝夕吐納恢弘王氣,天長日久,某種基因是會內化為血液里的東西。這種變化可以稱之為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設想一下,假如未來你也到北京念大學,四年的生活之后,你能收獲一個愛上北京的理由嗎?
理由1:千年古都,現代演繹
古都北京有3000余年建城史和850余年建都史。有人說,北京最不缺的就是歷史,最難得的是,北京延綿幾千年的歷史從來都是鮮活的,或者說根本沒有死過。歷史意味著積淀。北京這座古老的城,淌過時光的長河,從古至今,從斑駁的胡同院墻。到炫目的新建廣場,空氣中滿滿洋溢著的都是人文之美。
恢宏大氣的紫禁城、迤邐多情的頤和園、肅穆滄桑的圓明園,記錄了這座城市曾經輝煌悠遠的歷史:創意無限的798當代先鋒藝術區、挑戰想象力的央視新樓“大褲衩”,見證了新北京又一鼎盛時期的奧運鳥巢、大巨蛋國家大劇院,又在引領著當代北京流行文化風尚。既古老又年輕、既傳統又現代、既古典又時尚,既保守又開放。亦古亦今,貫通中西,世界上還有哪一座城市,能夠像北京一樣,堅守價值傳統的同時又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多元文化呢。
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種包容不但早已從文化上普及播揚,也獲得了政府的積極確認。2011年底,北京市公布了八字“北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其中的“包容”最具“北京精神”特征——寬容、容納。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壯大的漫長過程中,北京以自己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心態吸引、融合著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古典的、現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京腔京韻的、五湖四海的在今天的北京都有其展示的舞臺;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人,都能在北京尋找到發展的機會。
理由2:高校林立,教育高地
大美的人文風景,自然也會匯聚昌明文風,北京自古就是中國教育的圣地。這里坐落著中國古代自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學國子監,這也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近現代史上的北平,也因1898年前清京師大學堂的成立,成為中國近現代大學教育制度的肇始之地——京師大學堂標志著中國近代大學教育的正式開始。新中國建立之后,因為服從國家建設需要,全國各地大量優秀的教育資源被調入北京,名牌大學特色院校更是在京城如魚得水,北京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教育高地。
恢復高考三十余年來,千千萬萬的青年學子涌入首都北京求學。北京高校的數量和質量,以壓倒性優勢坐上全國城市的頭把交椅。檢視國家“211工程”“985工程”的大學名單,不難發現,107所“211工程”大學,北京擁有23個席位,占五分之一強: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985工程”39所入圍大學中,北京占了8所,也是五分之一。
作為首都的北京,一向是跟政治中心劃著等號的。北京有著以北大、人大為首的一流文科院校,自然就吸引了全國各地胸懷天下的文科生們。沒錯,北京的環境對于文科生來講可能是如魚得水——作為政治中心,她能使廣大學生及時掌握最新的時勢動態:千年的文化積淀以及頻繁的文化交流則為學生們源源不斷地提供各種各樣深厚的“養分”。
理由3:學子創業,就業孵化池
對理科生而言,北京也是夢想與成功的孵化機。
作為+理科生,你可以不知道北京擁有的大大小小的劇場電影院,但是你一定知道中國最有名的“村子”——中關村。今天,一提起中關村,人們立刻會聯想到聯想、方正、同方、紫光、用友、華旗資訊、新浪、搜狐這些高科技企業,聯想到柳傳志、王選、倪光南、段永基、王志東、楊元慶、馮軍、李彥宏、張朝陽……說起來,中關村的發展就跟一群熱血而執著的理工科畢業生密切相關,比如搜狐老大張朝陽。
1996年,剛剛進入而立之年的張朝陽從美國學成歸來,看準了互聯網商機的他成功地從美國得到了一筆風險投資,在北京創辦了愛特信公司,1998年,愛特信正式推出“搜狐”產品,并更名為搜狐公司。在張朝陽的領導下,搜狐歷經四次融資,于2000年7月12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掛牌上市,一舉成為中國最領先的新媒體、電子商務、通信及移動增值服務公司。如今,在搜狐網絡大廈坐落的清華科技園里,一股大學生自主倉業的浪潮正在興起。而你們,完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張朝陽!
當然了,在你成為張朝陽之前,理工科出身的你一樣能夠享受到北京這個超級大都市帶來的好處。比如那些在京的眾多科技企業提供的實習實踐機會。以計算機類專業的同學為例,學生時代就到中關村來“淘金”的數不勝數。如果你實力夠強,你完全可能利用自己高超的技術開發出一些實用的計算機軟件,年收入上20萬并非天方夜譚。還有一些理工科的學生憑著所學知識開發新的科研成果,同樣給自己帶來不菲的回報;如果你的外語水平較高,那么國際化的北京亦能給你提供諸多當翻譯的機會;其他傳統的兼職項目比如家教、導游等等同樣是機會多多。
跟緊風向標 選對大學專業
北京美則美矣,但是對于即將報考大學的同學們來說,要想順利進京坐享首都大美,還得闖過高考這道關。另外,如何進行大學和專業選擇呢?讓我們一起跟著北京城市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去看看,準保沒錯。
北京是綜合性產業城市,綜合經濟實力保持在全國前列,第三產業規模居中國內地第一。
北京正在積極建設世界城市,根據建設世界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北京正在致力于提高第三產業人才比重,并且以發展重點產業人才為突破口,優化第三產業人才的內部結構,促進各類人才向重點產業流動。北京市第三產業發展已達到一個高水平狀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早在1995年就已經超過了50%,且未來的提升空間仍然巨大。因為從美日等發達國家的世界城市來看,紐約、東京等世界城市的第三產業比重都在80%以上。
具體來說,北京市現在急需的第三產業人才主要有:
金融產業人才。這類人才對口的單位很多,包括銀行、股票、債券、基金、投行等等。北京開設有金融類專業的大學也相當多,除了知名的北大清華人大外,還有一批專業性更強的著名院校,比如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等,這些院校的優勢之一是在京城同行業內部擁有豐富的校友資源,并且諸多銀行、基金公司的總部都設在北京,在實習求職方面具有地理上的先天優勢。
高科技產業人才。這一點幾乎是不言而喻的,北京的硅谷——中關村自誕生那天起就是全國科技產業高地。2011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取得新成效,政府拖入了100億元支持了300余個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在發展中關村科學城的同時,還啟動建設了航天科技創新園等37個項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1500家左右,新一代移動通信、軟件、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中關村附近分布著許多著名理工類大學,譬如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等,這些學校在各自相應的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畢業生很重要的一個去向就是以中關村為主的在京高科技產業區。
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北京將建立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特點的投融資體系,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資金和人才交易服務平臺,加快創意手段的數字化、傳播的網絡化、產品的市場化和服務的社會化進程,豐富北京文化內涵,提升文化軟實力和世界影響力。北京最不缺的就是歷史,最豐富的就是文化。這里的文化創意人才,包括文學、藝術、音樂、繪畫等多個領域。除了可以對應北京一批積淀厚重的綜合類、師范類名校之外,大家還應該注意到一些專業優勢極為突出的藝術院校,譬如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等。同時,一些財經類院校開設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也值得同學們關注。
入京準備:京城房貴,居之不易
北京作為首都,工作條件很好,機會比較多。當前北京所擁有世界500強公司總部數量21家。已經超過紐約的18家和倫敦的15家。個人的發展前景也很廣闊,但相對來說京城房貴,居之不易。大量畢業生都想留京,造成了戶口準入困難。非北京籍的本科生留京要困難一些。
如果要考北京的公務員,其中一條要求就是要有北京市戶口,而本科畢業生如果不是非常熱門或急需的專業,要想取得北京的戶口還是很難的。不過北京的畢業生回到家鄉后都比較搶手,因為由北京優良的教學條件培養加上濃厚的文化氛圍熏陶,北京高校畢業生的素質都比較高。
而碩士、博士等高學歷的畢業生留京相對容易些。現在北京有新規定,只要是研究生學歷的畢業生在北京找到工作都能馬上解決戶口問題。在北京的高校尤其理工類院校都有很高的考研率,而清華等院校以及醫學類、軍事類院校還設有本連讀的專業,可以一步到位,拿到碩士學位。
在北京高校,出國留學也是比較熱門的一條道路。因為北京國際交流比較頻繁。赴外流學的機會比較多,各種留學中介機構亦不少,很多同學也愿意選擇自費留學的路子。相對而言,清華、北大、首都醫科大等名校的牌子比較能為國外的大學所接受!
選擇北京,選擇一種氛圍
馬崗強 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工程系信息工程專業2007級畢業生
第一次去北京,是去送即將出國留學的堂哥。那時候,堂哥剛剛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馬上要去英國讀研究生。在首都機場里,家里的每一位長輩看著堂哥,都有一臉欣慰,那個時候堂哥在我心里有近乎偶像的魅力。
等到我高三要填報志愿的時候,幾乎是想也沒想,就決定了要走跟堂哥一樣的路。北京理工大學很自然地成了我的第一志愿,就連學院和專業也幾乎與堂哥一模一樣——光電工程系信息工程專業。成長與改變,開始于真正地在北京生活,實實在在地感受了屬于北京的氛圍。
離開父母,遠赴北京,跟很多進入名校的同學一樣,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和安全感,仿佛名校就如保險柜一般,能保我未來前途似錦。我享受著新大學的“后高三”生活,偶爾從留在重慶上學的同學身上找找名校生的優越感。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我果然就掛死在了高數那棵“樹”上,而英語四級更是考一次掛一次。
渾渾噩噩地混到了大二。一次,高中的同學們在北京聚會,我才驚覺其他同學竟然都在一如既往地努力:在人大學金融的同學已經考了會計證、CPA初級等等與專業相關的證照:北大數學系的同學已經開始修雙學位了;清華的同學已經開始在我夢寐以求的大唐電信公司實習了:還有很多人開始為出國留學做準備了……那一瞬間,我突然有了一種壓力感,原來這才是北京的生活,享受著全中國最便捷的生活和最高端的教育資源,但在最頂尖的人才中競爭也無處不在。
我開始反思來到北京的理由,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靜下心來為出國留學做準備,我去新東方報讀寒假期間的出國留學班,卻被告知寒假班早就報滿了,而當時才剛剛過完國慶節。那時候我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想來已經完全可以理解,我們大學全班27人,畢業時已有7人選擇出國,而留在北京工作的,先后又有10多人出國學習。我能想象得到在北京的新東方里,大家擠在一起上課的情景,這就是屬于北京的光景。后來,我只得回到重慶報讀新東方,當時重慶的新東方寒假班里只有區區十個人報名學雅思而已,
在北京,在享受這座城市所帶來的資源和機會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接受它所帶來的壓力與挑戰,并不斷地完善自己,以適應這座城市為我們生命所帶來的變化。在后面三年里,我考過了四級,努力學習爭取高的GPA,考了雅思。離開北京的時候,我拿到了在微電子方向排名全歐第一的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Offer。北京的生活,從盲目開始,卻以踏實和努力換來了屬于我自己的人生未來,這也是北京這座城市給予我的推動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