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汕尾,天氣依舊炎熱,太陽似乎想要把它蟄伏了很久的能量一次釋放出來。
汽車載著記者一行駛入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一片片正在建設的廠房宿舍、一幢幢嶄新的辦公大樓、一個個整潔的工業園如寫實畫卷一般展現在記者眼前。如今,這里已建起了多棟現代化廠區,四通八達的市政道路縱橫園區。
深汕特別合作區入園廣場,一座名為“天高海闊”的雕塑巍然而立。它與身后綿延數公里、正在拓寬的馬路一樣,昭示著一個新特區的未來:深圳特區的“版圖”將東進百余公里,憑海臨風,天高云淡。
深汕特別合作區自列入廣東省“十二五”規劃以來,頗受媒體和百姓的關注。對于汕尾來說,與深圳聯手打造又一個“特區”,是改革開放和1988年建市以來的最大變革。
深圳和汕尾,一個坐落在珠江西岸,一個坐落在粵東;一個是經濟特區,具有特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完善經驗,一個是革命老區,具有“敢為人先、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一個是過度擁擠缺少發展空間,一個則是大量閑置土地、發展相對滯后。是怎樣的因緣讓它們走到了一起,催生了這個新“區”?
“深圳經驗與汕尾空間,正好一拍即合。二者優勢互補、緊密合作,就能夠在粵東沿海地帶再造一個深圳。”省人民政府參事、省委黨校巡視員陳鴻宇對此作出這樣的解釋。他認為,深圳、汕尾兩市的合作,最大限度地釋放了兩地協調發展的潛能,從而為廣東乃至全國范圍內突破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創造了新鮮的經驗。
時間追溯到2008年的春天,由汪洋書記倡導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在廣東大地進行得如火如荼。一個春雨如絲的早晨,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劉玉甫帶領深圳市黨政考察團來到汕尾,考察深圳市重點扶持的僅為1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正是在這次考察中,劉玉甫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汕尾最靠近深圳的鵝埠、小漠、鲘門、赤石4個鎮不少于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聯手共建深汕特別合作區。
2月,劉玉甫在跟隨汪洋書記考察江蘇蘇州新加坡工業園時,匯報了自己的想法。汪洋書記對這場“飛地”聯姻態度非常明確:“解決新加坡的問題要到中國來,解決深圳的問題要到汕尾來;建立深圳汕尾特別合作區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2011年5月21日,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有了標志性進展。這一天,深汕特別合作區掛牌儀式在廣州舉行,當汪洋書記把中共深汕特別合作區工作委員會的牌匾授予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時任汕尾市委書記戎鐵文,時任省長黃華華把“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委員會”的牌匾授予深圳市長許勤、時任汕尾市長鄭雁雄時,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也正是從這一天起,對海豐縣的鵝埠、小漠、鲘門、赤石4個鎮來說,“深汕特別合作區”便成為它們共同的名字。
深汕特別合作區一出臺就被寄予極高期望。在《深汕(尾)特別合作區基本框架方案》中這樣規劃:到2020年,這里將成為GDP超過2000億元的重要經濟增長極,而2030年的GDP則將超過5000億元,接近2012年汕尾全市GDP的10倍。
據了解,合作區的財政體制執行“省直管”模式,委托深圳市全權代管。合作區產生的地方級稅收在扣除省按體制規定的獲益部分后,由深圳市、汕尾市和合作區按25%、25%和50%的比例分成。但在2015年前,深圳、汕尾兩市將各自所得分成收入全額返還合作區;2020年前,深圳、汕尾兩市將各自所得分成收入的50%返還合作區。
“深汕特別合作區合作期限初定30年,將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礎,五年大發展的目標,力爭將合作區域建設成現代化綜合性新城區,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區域合作創新示范區。”采訪中,深汕特別合作區黨群工作局局長林闡東告訴記者,在“創新發展,先行先試”的指導思想下,深汕特別合作區強調責任共擔,利益共享,共建共贏。合作區組成了省級協調小組、深汕兩市協調機制、合作區管委會、開發運營公司等多個層次的決策和執行機構,合作區建成后,按照雙方的分工,深圳主要負責投入、開發、招商、管理等,主導開發經營;汕尾則是負責社會管理、征地拆遷等,主導社會環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自去年9月以來,深汕特別合作區以打基礎、破難題、暢機制、優環境、促和諧為導向,全力推進規劃編制、招商引資、機制完善等起步階段的中心工作。雖然,目前合作區的機構和隊伍還在完善中,但前期到位的干部員工在人手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夜以繼日開展工作,使得合作區在基礎設施和管理制度建設、規劃編制、專題研究、招商引資、項目推進、職能對接等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基本實現了“一年起好步”到“三年打基礎”的過渡。
“深圳經驗加汕尾空間,在這種設計的理想合作模式下,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前景頗為值得期待。”不少專家這么評價。“深圳、汕尾兩市進行跨越行政藩籬的產業合作,必將迎來投資大熱門、產業大集聚、設施大建設、區域大發展的全新發展時代。”省社科院區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說。
許多大機構從中也發現了實實在在的商機。深汕特別合作區從構想到掛牌成立以來,資本、技術、人才一直悄然而強勁地涌入。
在深圳召開的合作區首屆招商推介會,吸引了企業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騰訊、華大基因、美國空氣化工、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分行、平安銀行深圳分行、天安投資等260家企業和機構參會,38家企業和機構與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投資協議或投資意向協議,投資及意向投資簽約總額114.36億元。
深圳市麗中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早在2010年8月,便看準了深汕合作的機遇和優惠,成為該園首批入駐企業之一。談到自己當初選擇深汕合作區域進行投資的感受,公司總經理范佛光說:“我幾乎是一眼就相中了這片深汕合作區域。建立深汕特別合作區是大勢所趨,集天時地利人和,肯定能發展起來。”
“合作區已經與深圳市各區(新區)簽訂了產業轉移協議,到2015年,將承接4000家深圳企業轉移到合作區,并已積極對接深圳各區(新區)加快產業轉移進度。未來肯定有更多的企業進駐,人氣聚集起來,合作區知名度也就更高,對企業的發展也更有益。”說到園區發展遠景,合作區發展規劃和國土資源局林勁松副局長非常有信心。
據了解,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熱度,還傳導到了周圍許多村莊。“小漠鎮的新田坑村許多村民聚居在毗鄰的以制鞋業聞名遐邇的惠東吉隆、黃埠兩鎮,與小漠只隔了一條小河,經濟水平卻有較大之別。深汕特別合作區的設立,讓村民們看到了未來的發展前景。合作區掛牌后,有不少人想回來蓋房子。”采訪中,市老促會的老同志告訴記者說。
時下的深汕特別合作區,天高海闊,生機勃勃,正成為煥發創新活力的一方投資熱土。
汪洋書記說:“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探索建設,與橫琴島開發、中新(廣州)知識城等一樣,也是廣東著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排頭兵的重要舉措、重要平臺。”
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說:“深圳、汕尾的攜手發展一定能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作出更大貢獻。”
汕尾市委書記鄭雁雄說:“汕尾將以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為戰略載體,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融入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