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上一輪的經濟猛增后,與其他地區相比,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速相對放緩,不少省市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而在陸地資源充分被利用的今天,海洋經濟自然就進入了這些省市的視野。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確定了“發展海洋經濟”百字方針。2011年7月,《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正式得到批復予以實施。2012年6月3日,財政部、海洋局發布通知,決定以發展海洋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抓手,支持部分地方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這一切,預示著海洋經濟正逐漸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不可忽視且潛力巨大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海洋經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新興戰略,也是七大高新技術產業之一。”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長樂認為,在國家發展戰略型新興經濟等的號召下,今后中國經濟發展尋求從內陸到海洋是必然趨勢。
作為全國三大海洋經濟發展的試點省之一,國務院明確提出,要將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成為我國提升海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區、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高效轉化的集聚區、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和推進海洋綜合管理的先行區。有專家認為,海洋經濟有望成為廣東省東西兩翼地區協調發展的新抓手,為解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探索新途徑。而這對地處環珠三角“內環”的汕尾來說,無疑又是一個發展的大好機遇。
“汕尾海洋經濟發展優勢得天獨厚,實施海洋綜合發展的條件優越。”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林展海認為,爭當廣東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創新示范市,汕尾有“本錢”。
汕尾區位條件優越,西接珠三角,東聯海峽西岸經濟區,是珠三角地區東岸第一門戶,粵東通向珠三角橋頭堡。距太平洋國際航道12海里,距香港僅82海里,深汕高速公路、324國道貼岸而行貫穿全境,廈深鐵路及汕尾和鲘門站、津汕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正在建設。汕尾海岸線長455.2千米,占全省的11%,居全省第二位、粵東地區第一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海域面積大,大陸架內海域面積2.39萬平方千米,且擁有粵東三大海灣中的碣石灣、紅海灣兩大海灣和3個海湖,具有充足的海洋油氣和可利用海上風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海洋能源;海區水產資源豐富,具有捕撈價值的品種達200多種,漁業產業有史以來一直居粵東地區第一;擁有海島304個,亦踞全省第一。同時,汕尾海洋文化基礎雄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濱海旅游已初具規模,形成了鳳山祖廟旅游區、紅海灣海水浴場、紅海灣遮浪半島旅游區、蓮花山旅游風景區等近30個濱海旅游景區景點。說起汕尾的“本錢”,接受記者采訪的局辦工作人員如數家珍。
“擁有海岸線的地區是沒有理由發展不好的。”對汕尾發展海洋經濟,市委書記鄭雁雄態度很堅定。他認為,現在需要有好的資源支撐自己的經濟發展,從這個角度而言,占據了海岸線有利地勢的汕尾,“輪也該輪到我們了”。在他看來,汕尾的希望在于從以前的山區經濟形態轉變為海洋經濟形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汕尾是全國最早組建海洋經濟行政機構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的地級市,同時還是全國最早的國家漁業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驗區。然而,從1988年建市以后20年間,汕尾的各項經濟發展指標均在全省排名倒數幾位,與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區域地理優勢明顯的地位極不相符。
“沒道理啊,躺在455公里海岸線上,經濟形態卻像山區那樣落后?”汪洋書記對此作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重要判斷:迎頭趕上正當時,汕尾能夠不當尾。
2008年11月8日,汕尾海岸經濟論壇在廣州隆重舉辦,汕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發展海岸經濟,崛起藍色汕尾”戰略。此后,汕尾以工業園區、專業鎮和海岸線為依托,全面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大力發展臨港工業,致力建設電力能源、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旅游休閑、現代農業、現代物流等六大產業基地,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認為,汕尾發揮西連珠三角、北貫中原和長江流域、東接潮汕臺海西經濟帶的優勢,做大面向世界的、服務于電子、石化工業的臨港經濟和港口服務經濟,必將成為“海岸經濟帶”上的璀璨明珠。
在陸豐市甲東鎮養殖對蝦的老方一談起養蝦,就顯得異常興奮:“去年放養的對蝦全部銷售完,收入達20多萬元。”在甲東新鄉,發展海洋漁業經濟的路子越走越寬,數十戶漁民全部住進了樓房。據了解,近年來,陸豐市養殖和捕撈水產品總產量達到22萬噸以上,漁業總產值約15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已從五年前的1568元提高到去年的5080元。
按照汕尾市委、市政府部署,陸豐立足當地資源優勢,調整漁業產業結構。通過積極加大投入,轉變發展方式,引入了一大批龍頭企業,帶動千家萬戶漁民參與合作養殖,推動了水產品養殖業由傳統養殖向縱深養殖,由單打獨斗向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的發展。目前,陸豐市鮑魚、羅非魚、海馬、角螺、對蝦、鰻魚等貝類養殖、深海網箱養殖等優勢水產品養殖異軍突起,經濟效益凸顯,漁業經濟快速發展,漁民走上了海洋經濟致富路。
“汕尾海域遼闊,海洋捕撈面積達35萬平方海里,是全國聞名的四大漁場之一。眾多的灣區和深水岸線,也為港口、臨海工業和海上運輸業的大發展準備了良好的環境資源和條件。汕尾山光水色兼備,文物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被譽為‘粵東旅游黃金海岸。”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汕尾市實施“發展海岸經濟,崛起藍色汕尾”戰略以來,可謂成效顯著。
○新興海洋產業快速發展:在長達455.2千米的海岸線上,東起甲東風電、寶麗華風電、陸豐核電、紅海灣火電、萬聰船廠;西至海豐華潤火電、小漠石化,已初步形成了以電力能源為主的“沿海臨港工業走廊”。全市具有一定規模的船舶(含漁船)修造企業12家,年產值2億元。目前已經開工建設和納入發展計劃的重大涉海項目有18個,投資規模超過1800億元。
○傳統支柱產業得到推進:2011年汕尾全市漁業總產值69.1億元,海洋捕撈總產量達34萬噸,水產養殖放養面積2.75萬公頃、養殖總產量31.09萬噸,擁有全國最大的工廠化鮑魚和海馬養殖基地,形成了羅非魚、蝦類、蟹類、鮑類等養殖支柱產業。2011年,汕尾市有水產品加工企業72家,海產品加工業產值13.23億元;擁有水產品交易市場12座,交易面積達4.4萬平方米,交易額15億元。目前,建市以來投資最大的恒興水產項目已經落戶汕尾市,該項目計劃投資35億元。
○漁港及配套建設加速推進:目前,汕尾全市12座漁港有10座納入全省標準化漁港建設范圍,重點籌備汕尾國家級中心漁港項目申報,并以汕尾中心漁港為依托,建設約30萬平方米粵東水產物流中心,將有效解決汕尾乃至整個粵東地區目前水產品交易市場和交易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的問題,推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迅猛:近年來,信利、德昌兩大電子集團規模不斷擴大,雅芝、騰訊云計算等已落戶汕尾。廣東省重點項目、總投資300億元的華潤海豐電廠已開工。截至今年6月,已有52家企業正式簽約合作區,投資總額達583億元,涵蓋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食品加工、現代高科技農業等相關海洋產業。現已落戶或確定落戶鵝埠啟動區的企業21家,總投資額達77.36億元。
○濱海旅游形成品牌效應:依托彭湃故居、紅宮紅場、紅海灣遮浪風光、鳳山媽祖等景區景點,形成了“五坡正氣、玄武靈聲、紅場星火、遮浪奇觀、金廂銀灘、蓮峰疊翠、有鳳來儀、南萬椎濤”汕尾八景。同時,以紅海灣水上運動基地、金廂灘海濱和小漠海濱等為依托的濱海觀光旅游取得了較好發展,還融入汕尾漁歌、海陸豐民謠等海洋漁家風情文化品牌,共同形成濱海旅游品牌效應。
“今年8月24日,汕尾成功獲得3億元省濱海旅游產業園區競爭性扶持資金,專項資金將專款扶持紅海灣旅游產業園區,市里再配套3億元,未來幾年將有6億元投入濱海旅游,項目的實施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采訪末了,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同志欣喜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