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多耕地少的地區,因為過去經濟欠發達,不少革命老區鎮、老區村的教育一直跟不上去。此外,老區群眾住房難、行路難、看病難等問題突出。“2009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之下,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積極籌措資金,幫扶老區公路硬底化,改建破危房,改造鄉鎮衛生院,目前,我市已經基本解決了老區‘五難問題。”汕尾市老促會會長葉瑞宗說。
齊心協力,解決老區“讀書難”問題
踏入汕尾市老區鎮村,隨處都可以看到二層、三層甚至五層樓、配套設施齊全的新學校,過去的老區破舊校舍已不見蹤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汕尾市老促會通過多種措施,扶持老區全面發展,許多老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截至目前,在汕尾市老促會協助下發展的48個建設項目已進入尾聲。這些項目使全市340所老區小學得到重新改造,惠及全市69個鄉鎮,345個行政村,為180萬老區群眾解決“讀書難”的后顧之憂。“改危”項目被老區人民群眾稱之為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德政工程。
“汕尾是革命老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差,‘讀書難、‘行路難、‘看病難一直困擾著老區人民,解決這些問題是群眾最樂意看到的了。”葉瑞宗如是說。
近年來,市老促會堅持在“促”字上做文章,促調研、促項目、促建設,積極為老區人民辦實事。在汕尾市老促會的協助下,2007年汕尾市委、市政府第六次召開老區山區工作會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就基礎設施、產業經濟、社會事業、規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全方位扶持老區山區發展,扶持建設老區山區48個項目,基本解決老區“五難”問題,這一做法得到了中國老促會和省老促會的充分肯定和表彰。
據統計,2002年至今,為解決“讀書難”問題,在市老促會的爭取下,汕尾市共計投入1.99億元,建造校舍面積達96400平方米。為了細致地做好各項工作,市老促會的老同志堅持下鄉調查,走遍了轄區的69個鄉鎮,513個行政村、612所老區小學,行程達6萬多公里。“小學改危是一件功在當代,利于子孫的好事,對于這種惠民工程,我們必須要作詳細的實地調查,調查過才有發言權,調查后才能保證確定的點不遺漏不重復。”葉瑞宗會長說,“不同的地方存在的問題不一樣,我們不能一刀切,在經過詳細調查后,才能找出最適合當地的解決辦法。”
“就解決‘讀書難這一問題,海豐縣、陸豐市以及陸河縣的做法各具特色,但都取得了如出一轍的好效果。”市老促會副會長林來水對記者說。
2002年以來,海豐縣老促會共爭取到省政府老區小學改危資金2220萬元,發動群眾集資近2000萬元,改造了全縣74所破危小學。據海豐縣老促會曾向奇會長介紹,省、市老促會每年都下撥資金資助烈士后裔讀書,海豐縣也撥給等額配套資金。老促會與各有關鄉鎮、場、水庫的民政部門負責同志一起調查摸底,做出發放方案,送有關領導和省、市老促會審批后,全額發給就讀大專院校經濟較困難的烈士后裔。10年來,共發放助學金150多萬元,受助學生1930人次。海豐縣老促會還利用發放助學金的機會,組織烈士后代到紅宮、紅場參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陸豐市老促會會長林福美告訴記者,2000年,陸豐老促會遞交的老區小學破危的調查報告,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重視。之后,陸豐市校舍危房改造成為省里重點照顧對象。除此以外,陸豐市老促會還通過牽線搭橋,借助省各級老促會,采取送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平均每年向廣東花都中專職業技術學校輸送貧困學生50余人。革命老區烈士后裔助學金發放工作也是陸豐市老促會的一項重要工作。他們每年積極爭取省及汕尾市各級財政撥款、社會資助幫助烈士后裔就讀,截止2010年底共發放助學金89萬多元,受助烈士后裔988人次。
“扶貧助學是一項‘造血工程,不但要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更要達到‘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目的。”陸河縣老促會會長彭雙贈說。
克服困難,改造老區舊、危房
汕尾市在老區發展方面,與較發達的老區市有著不小差距。為解決老區群眾住房問題,在市老促會的促進下,汕尾市2008-2010年共完成“兩不具備”老區貧困村莊搬遷38個自然村884戶4134人。村民搬遷到新地方后,交通、通訊、用電、飲水、上學、就醫等生產生活條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就業門路廣,經濟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位于海豐縣公平水庫東側大壩下游的五聯勝高樓村,群眾以前的住房相當簡陋。經過整村推進幸福安居工程的實施和完善,該村群眾生活環境實現了質的提升。
9月14日,記者一行和海豐縣有關領導一起,來到勝高樓村,目睹了那里的新貌。嶄新的小洋樓、寬闊的水泥村道、幽靜的小花園,還有那齊全的健身設施等等,所有這些,都展現出一個現代新村的風貌。“住在這樣的新村里,村民都感到非常幸福,生活怡然自得。”村黨支部書記陳文言簡意賅地說。
據了解,在實施五聯勝高樓村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設中,海豐縣有關部門采取“統一規劃、分戶建設”、“自籌為主、政府補助為輔”的辦法,實施整村推進幸福安居工程建設規劃,對3個自然村215戶原低矮、破危的平房拆除平整重建。實行“統一設計圖紙、統一框架結構、統一美化要求”的重建標準。目前,已投入建設資金3500萬元,改建房屋186座,建筑面積1.52萬平方米,配套建設了文化廣場、文化室、籃球場等多種設施,使一個原來布局凌亂、污水橫流的窮山村,變成了如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上下同心,讓群眾告別看病貴、看病難
近幾年來,在基本解決老區“讀書難”和“行路難”的問題之后,汕尾各級老促會又投入到老區衛生院改造的促進工作中。通過多方籌資,全市累計投入老區鄉鎮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865.3萬元,新建、改建、擴建醫療用房29429.9平方米,添購大中型醫療設備48臺套總價值2117.5萬元,老區鎮衛生院的基礎設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2011年底,市城區、海豐縣、陸豐市、陸河縣多個鄉鎮衛生院的改(擴)建綜合樓投入使用,鄉鎮衛生院區域醫療服務功能初顯成效。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老百姓的滿意度也大大提高了。
據了解,經過汕尾各級老促會和各有關職能部門的協同努力,汕尾市在衛生院改造方面,可以說是遍地開花。陸豐市南塘鎮、西南鎮、湖東鎮衛生院建設工程;陸河縣新田鎮、水唇鎮衛生院綜合樓遷建工程;陸河縣東坑鎮衛生院門診綜合樓工程;陸豐市潭西鎮衛生院住院綜合樓工程等等,這些改造工程目前都先后竣工,投入使用。這些工程的落成,切實提高了當地的醫療衛生條件和醫療服務水平,惠及了成千上萬的老區群眾。
記者通過幾天的采訪看到,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各鄉鎮的衛生院醫用大樓,已成為老區鄉鎮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老區的衛生院改造如今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關鍵在于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們老促會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老區群眾‘五難問題解決了,我們就覺得這些努力得到了回報。”采訪中,葉瑞宗會長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