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安鎮東部的南溪村,因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滾地金龍”,而在廣東家喻戶曉。“南溪村建于明代,歷來民間藝術承傳聲譽甚好,1996年被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陪同來南溪采訪的大安鎮副鎮長鄭木壇一路上向記者介紹起來。
遺憾的是我們到的那一天,“滾地金龍”舞隊應邀去外地參加會演了,所以沒能一睹風采,但是南溪村獨特的村容村貌卻深深地吸引了我們一行。
走進南溪村,就如走進一個開闊的鄉村主題公園。一幢幢新居鱗次櫛比,寬闊的村道,清澈的池塘,古樸的亭臺,整潔的村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和諧美感。與記者以往看到的老區村不同,南溪村在外出鄉賢的支持下,對舊址進行了綜合修復整治,并在四周建起城墻將舊址圍起來,使之成為村里的一道特有的風景。村支部書記黃智廉告訴記者,舊址基本上已經沒什么人居住了,保留這些古民居建筑主要是想給村里的人留點記憶。
據了解,南溪村總人口2500人,其中外出人口約1500人。2011年以來,村“兩委”積極響應創建新農村的號召,動員全村人民積極參與到新農村建設,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投入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南溪的變化,只是大安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亮點。
大安鎮位于陸豐市北部,螺河中下游,是一個山區農業鎮,全鎮總面積93.6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人,轄17個村(居)委會。大安鎮歷史悠久,因鎮內各寨門、巷口的名稱均帶個“安”字,后人便取“大家安居樂業”之意,而得名“大安”。
“在山區,‘三農問題是長期以來擺在當地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難題,大安也不例外。”鎮委書記黃偉宗告訴記者,大安鎮是一個外出勞力多、外源經濟發達、當地經濟發展滯后的山區農業鎮。人均可耕地面積少,加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成為制約該鎮農業發展的瓶頸。如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向指引下快速發展一方經濟?在陸豐市委市政府領導下,該鎮黨委、政府立足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利用外源經濟雄厚的優勢,引進資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并積極引導農民自主創新,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收入,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2011年,全鎮農村社會總產值達到7898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85萬元,農業總產值11805萬元,人均年純收入達到7000多元。
“大安發展的潛力還是很大的,有一批熱心家鄉建設的外出鄉賢,新農村建設比其他地方發展快一點。”陸豐市老促會會長林福美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在新農村建設中,大安鎮動員社會力量籌資2.36億元,加大對社會各項事業的投入。整治村容村貌共投入8500萬元,其中磁西村、南溪村、石寨村和安慰村投入均突破1000萬元,成為全鎮新農村建設的亮點。教育投入2100萬元,衛生投入200萬元,水利投入6400萬元,公路投入5560萬元,農村飲水工程建設投入823萬元,各項基礎實施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鎮里主要從便利生產生活、美化綠化環境、保護節約耕地出發,認真做好鎮村總體規劃工作,注重分類指導,突出地方特色,切實改善農村的生活和生態環境。”鄭木壇又補充道,“新農村建設的亮點正在各個村不斷涌現出來。”
群策群力,開拓進取,大安人民正在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改變家鄉,謀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