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城市,韶關革命老區地處邊遠,山地多,耕地少,在這里生活的90多萬老區農民,由于農業收入不高,大部分人都外出務工。但因為缺乏一技之長,他們大多從事的是重體力、低技術類的工作,年人均收入只有2500-3500元左右,貧困村人口有14萬多人,年均純收入在2500元以下。
這種情況在2008年后開始發生變化。韶關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工作為突破口,深入貫徹省市《關于進一步加強革命老區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大力推進該市革命老區人力資源培訓和配置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切實做好革命老區的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工作。
2008年至2011年期間,韶關市共完成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0.6萬人,轉移就業33萬人,其中轉移到珠三角及省內13.2萬人,農村勞動力實現了轉得出、穩得住、工資收入增長性好的目標。韶關也連續三年獲得全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工作考核優秀的好成績。
一
在韶關,各級黨委政府不僅僅把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視作“政治命題”,更將其視作“經濟命題”和“社會命題”,作為縮小城鄉差距、加強城鄉協調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脫貧致富的頭等大事來落實。因此,當地把“雙轉移”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計劃,提升“雙轉移”質量也被作為全市必須打好的“三場硬仗”之一。
當地黨委政府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推進聯席會議部署這項工作,并先后出臺了80多個政策文件,政策支撐體系覆蓋了資金、培訓、就業等方方面面。
通過制發《關于提升“雙轉移”工作質量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韶關從培訓、鑒定、就業、信息、服務等等方面強化了培訓工作的質量管理;隨后又出臺《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專項補助資金支付標準管理暫行辦法》等配套文件,明確了培訓項目支付標準、撥付程序和激勵措施,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使一些原來制約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的瓶頸問題得到了解決,讓這項工作在政策平臺上獲得了強大的制度推動力。
構建一個完善的培訓網絡體系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得到有效推進的保障,為此,韶關打造了以技工院校為龍頭,以各類培訓機構為補充,以網絡平臺為支點的培訓網絡。幾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共投入3.3億元,打造“國家級農民工培訓示范基地”。為了準確掌握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就業情況,韶關市人社局還創新性地開發了“一網四庫”的信息服務平臺,將全市90多萬的勞動力數據逐一核查清楚并錄入人力資源信息庫,建立了以市為中心、覆蓋到村居一級的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同時以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為支點,使農民們可以“足不出村”學習技能,把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信息服務網絡延伸到鎮村。
二
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存在的培訓學科單一等問題,韶關準確抓住了兩個關鍵點:一是培訓專業的設置,二是培訓對象的職業需求。由于專業設置得當,與農民們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所以受到了廣大老區農民的歡迎,突破了部分農民“不愿培訓”、“不想培訓”的思想障礙,為接下來組織培訓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企業工作的農民忙于上班,在鄉里的農民忙于耕種,究竟應該怎么處理培訓和日常工作生活的關系呢?韶關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針對不同的社區和企業,分別采用送教下鄉、送教進廠或是訂單培訓等不同的培訓模式與培訓方式,把培訓班辦到鎮、村、企業。
技術過硬是農民工能順利實現轉移的保證。為了改變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質量不高的問題,韶關市人社局從2010年開始出臺了“七嚴”管理措施,嚴把師資教學配置關、考核驗收關、鑒定質量關、上網信息錄入關、專業(工種)開發關、督導檢查關、臺帳建設關,著力提升培訓質量。“七嚴”管理措施的出臺,使原先培訓質量不高的情況發生了質的變化。
技能培訓的終極目的是實現就業,促使農民收入有所提高。為了讓剛剛掌握了一技之長卻還沒找到“用武之地”的學員們找到合適崗位,韶關著重抓好了幾項措施,一是將產業轉移園區作為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的重要載體,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二是加強區域勞務合作關系;三是改變傳統服務方式,打造“雙轉移”信息平臺;四是加強就業推薦和跟蹤服務管理,提高穩定就業率;五是實施創業帶動就業工程,幫助農民朋友自行創業做“小老板”。通過技能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穩定率達到了85%左右,就業后工資性收入從未培訓的月工資1000元提高到培訓后的月工資1600元,增長幅度達60%。
三
武江區龍歸鎮后坪村是一個地域偏僻山村,也是韶關市扶貧“雙到”的幫扶點,當地農民靠零散種養殖農產品為生,生活貧困。在當地勞動保障局的支持下,一批雙師型創業教師到實地調研,發現當地適合種植絲毛姜。考慮到生姜價格的走勢,決定在當地舉辦推廣絲毛姜種植技術和經營的創業培訓班。通過宣傳發動,有140多戶農民踴躍報名參加了培訓。在老師的傳授指導下,該村已連片種植絲毛姜。同時,為讓農民朋友盡快增收和擺脫貧困面貌,又傳授了絲毛姜保存技術和經營技巧,過去種植技術落后的面貌得到改變。
類似這樣的結合扶貧開發“雙到”的技能培訓在韶關還有不少。像乳源方武村的“方武姜”、新豐縣黃礤鎮老區的“佛手瓜”等等,都是在扶貧“雙到”技能培訓班的幫助下開展起來的。韶關早在全省扶貧“雙到”工作啟動時就將“雙到”工作與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結合在一起,在全省率先舉辦扶貧“雙到”技能培訓班,第一次把勞務招聘會開進了山村,取得良好效果。此外,通過“千干扶千村”、“雙網進村入戶”及“校企合作一對一”等工程,促進了貧困家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截止2011年底,貧困人口新增勞務輸出3.7萬人,實現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在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強有力的工作措施的推動下,2008年至2011年,韶關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四年來經培訓后的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的合計6.4萬多名;全市共發放國家職業資格證書7.8萬本,農村勞動力技能進一步提高,成為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生力軍,使“雙轉移”工作成為韶關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新引擎,促進了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