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蕉嶺縣新鋪鎮黃坑村了解到,該縣充分利用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低保、五保等民生政策,對因病致貧或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采取政府、幫扶單位籌資幫其購買社會保險的方式,使貧困戶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通過獲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濟,治病、養老等包袱沉重的貧困家庭,看到了脫貧的希望,走上勤勞致富的路子。
黃坑村小型茶葉加工坊內,68歲的陳日紅彎下腰,雙手熟練地捧起茶葉放進機器。她期望通過自己的勤勞,讓家庭完全走出病魔的陰霾。
“如果不是扶貧幫忙,我們哪里會有今天。”老人的話語充滿感謝之情。過去20多年,由于兒子不幸患腦積水病,丈夫患慢性支氣管炎,一家人過上了與疾病抗爭的生活,“稍微有點錢,就到處看醫生。”幾年前,由于山體滑坡,她家唯一的老房子成為危房,日子過得越來越窘迫,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絕境。
黃坑村深受疾病困擾的不在少數,在72戶貧困戶中,就有52戶因病致貧。“因為窮,有些人娶不到老婆,甚至只能娶到有缺陷的人,生下有缺陷的小孩,導致惡性循環。”黃坑村村委書記曾德文感慨地說。
從2008年起,蕉嶺為全縣農民購買新農合,率先實現全民醫保。至2012年,縣財政此項累計投入1972萬元。“現在得了重病,住大醫院看病,費用基本上萬。”蕉嶺縣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局長羅威海說,政府將新農合與扶貧結合起來,就是要盡量解決農民因病致貧的難題。
2011年末,陳日紅將兒子送到梅州市人民醫院做手術。手術一共花了近2萬元,“新農合為我們減輕了幾千元的負擔。”陳日紅說,剩下的費用,除了對口扶貧單位的資助外,不少村民也自發捐款幫忙。
實現病有所醫后,不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終于可以暫時放下包袱,安心勞作改善家庭生活。盡管目前的保障仍處在“廣覆蓋、低水平”階段,但是正在逐年完善的保障政策,讓百姓看到了希望。
從2009年開始,在扶貧“雙到”工作中,黃坑村由蕉嶺縣婦聯、縣武裝部對口掛扶。幫扶單位主動籌資解決貧困戶看病難的問題,推進危房改造工程。同時,還依托當地市級龍頭企業——黃坑茶廠,扶持建起450畝的現代有機黃坑茶葉種植示范基地。
蕉嶺在開展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中,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為特殊貧困戶購買社會養老保險,解決“老有所養”問題。自2009年9月至2011年底以來,共有6萬多人參加了新農保。目前,全縣60周歲以上城鄉居民100%享受養老保險待遇,貧困戶參保率達到100%。